乔治·奥斯本简介 乔治·奥斯本个人生涯 乔治·奥斯本加入亚投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乔治·奥斯本简介

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是英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财政大臣。他聪明而且有政治悟性,是外交鹰派和财政保守派,在如何应对经济衰退和财政赤字问题的辩论中始终站在第一线。担任英国财政大臣以来,曾在2010年推动了英国的赤字保卫战。2011年致力于驱动英国银行改革。

2015年力推英国以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使英国成为首个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西方国家。2015年大选后,被卡梅伦任命为内阁第一大臣并继续担任财政大臣,正式成为卡梅伦的副手2016年7月13日,辞去财政大臣职务,原外交与联邦事务大臣菲利普·哈蒙德接任财政大臣。

乔治·奥斯本个人生涯

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1971年5月23日-),台湾译作乔治·奥斯本,港澳译作欧思邦,英国保守党政治家,2010年起任财政大臣,2001年起任下议院塔顿(Tatton)选区议员 [4] 。2015年起兼任英国首席国务大臣 [2] 。

奥斯本来自高门世族,家族是其中一支盎格鲁-爱尔兰古老贵族,在昔时的爱尔兰属于所谓的“新教优越阶级”(Protestant Ascendancy),他本身亦是蒂珀雷里郡鲍伦泰勒(Ballentaylor)的奥斯本从男爵爵位继承人。

奥斯本早年受教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在大学就读时期他是曾参与以大搞破坏闻名的布灵顿俱乐部(Bullingdon Club)。加入下议院从政前,曾在保守党任职研究工作。

乔治·奥斯本改革

2010年5月17日,英国新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设立一个财政监管机构,监督政府应对财政赤字。

2010年5月24日,奥斯本宣布,英新政府将对本财政年度的预算支出削减62亿英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5日在新一届议会开幕时发表讲话时坦承,削减赤字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2010年6月16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公布了银行监管体系的改革方案,该方案将废除现有的由财政部、英国央行和FSA三方共同监管的机制,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机制。在新的监管机制中,FSA将在2012年底之前被拆分为三个部门,分别为审慎监管局、金融政策委员会以及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

2010年6月22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推出自二战以来最为严苛的预算案,宣布从本年度到2014-2015财政年度,英国政府每年将削减政府开支320亿英镑。预算案不仅规定年收入1万英镑的公务人员两年内不得加薪、英国王室的今年支出不再增加,还大幅上调了增值税。

2010年10月20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了今后几年政府将削减830亿英镑财政预算的细节。根据计划,政府将减少大约两成开支,裁撤大约49万个公共部门工作岗位,大幅削减各种福利支出。这项计划被称为英国政府二战后推行的最严厉的紧缩政策。

2011年2月8日,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2011年将取消针对银行业税收的折扣税率。若按正常税率征收,今年全年银行业税收将增加8亿英镑(1英镑约合1.4美元),至25亿英镑。

2011年3月23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公布了以保守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以来的第二份财政预算。这份预算虽然更加突出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但仍然坚持前一份预算中提出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减少政府财政赤字。

2011年6月15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重大银行业改革措施,同意隔绝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以期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重演。

乔治·奥斯本加入亚投行

2015年3月,英国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财政大臣奥斯本力推,他希望借此增进中英关系,加大中国对伦敦金融城的投资等商业利益;英国外交部曾尝试阻止,担心此举会惹恼美国,也将疏远与日本的关系;但首相卡梅伦听取了奥斯本的意见后,拍板支持加入。

有关加入时机的一些细节颇有意思。据说奥斯本曾告诉中国官员,不会在3月17日前宣布它将提交申请,可其它欧洲国家听到风声后马上跟进(法国、德国、意大利在3月16日同时申请加入),令英方决定提前五天在3月12日宣布。最终,在金融领域野心勃勃的卢森堡还是比英国提早了一天,于3月11日向中国提交书面确认函,但卢森堡要求中方在两周内保秘,以防其加入申请未能成功获批。这样,英国还是拔了头筹。最终于3月28日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乔治·奥斯本对华关系

在上届任期内,卡梅伦和财政大臣奥斯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问题上发挥了示范作用。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默凯也认为,大选后英国新政府对华政策预计不会有重大变动。“保守党财政大臣奥斯本个人一直致力于发展对华关系,推动做了很多工作;英国把中国看做一个巨大的、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英方希望这一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能够持续下去。

更多金融家知识尽在金融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