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黄金需警惕这些回购交易的“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黄金# #有色金属概念股集体走低# #英伟达财报靓丽!带动AI板块大涨# $黄金ETF基金(SZ159937)$ $山东黄金(SH600547)$ $紫金矿业(SH601899)$

来源:新京报

因黄金具有避险和抗通胀功能,流动性高、变现快,一段时间以来,金价屡创新高,民众对于投资黄金也热情高涨。一些投资者将黄金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工具,更多关注黄金投资端,而对于实物黄金的回购变现风险了解不足,导致在参与实物黄金回购过程中产生纠纷。

近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获悉了多起相关案例,围绕黄金回购交易这一主题,法官依据相关法律对其中的交易风险与陷阱进行提示。

案例1

银行渠道回购买金容易卖金难

法官:购买前应注意回购的规则和法律条款

在一起消费者起诉某银行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王先生按照银行官网上贵金属交易的回购流程,预约好了回购时间,但当王先生到指定回购网点办理贵金属回购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看了王先生的金条后表示不收,王先生不服,将银行诉至法院。

诉讼中,王先生拿出购买时的订单截图、交易明细以及电子发票,银行表示不能回收的理由是金条表面有明显划痕、破损且外层的防伪袋丢失,无法证实这一金条确系当初王先生在该银行购买的金条,存在伪造的可能性。经过法院调解和双方协商,王先生承认因自身原因保管不当,造成金条表面及包装破损,故自愿申请撤诉。

法官提示

法官提醒,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银行在制定贵金属回购格式条款时,对客户权益有重大影响的条文应予以重点提示和告知,并在客户购买和持有期间,以公开、易查询、可理解的方式将回购流程告知客户。

通过银行渠道购买实物黄金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购买前应注意关注贵金属回购的规则和法律条款,如一些银行只提供代销业务不提供回购业务,一些银行只有部分网点提供回购业务或只回收本行出售的贵金属。对于可能影响回收的票据、包装等要妥善保管,避免丢失毁损,对于贵金属本身更应妥善保存,避免磕碰、划痕。

案例2

线上回收平台 检测流程是个“谜”

法官:审慎考察平台是否具有相关从业资质

小刘将父母多年前赠予的一条金项链邮寄给某线上黄金交易平台,该平台进行了首次称重,显示为10克。继续检测后,平台向小刘发来了一张金块熔成黑疙瘩的称重照片,此次称重显示7.3克。平台称,黄金检测需要用火熔法,黑疙瘩是因为黄金年代久远,其中掺有杂质。小刘觉得两次称重差距较大,便要求平台返还原物,平台则表示项链已熔化,即使不想回收也无法将项链复原。

法官提示

法官提醒,近年来,线上回收平台也开始涉足黄金回收业务,甚至还可提供上门回收服务。废旧黄金回收属于特种经营行业,需要办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黄金回收业务需要有特定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线上黄金交易平台良莠不齐,许多线上黄金交易平台并不具备这样的资质。

实践中,线上回收平台跑路、暴力检测、调包黄金、恶意压价等情况时有发生,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在此建议投资者选择银行、品牌金店等正规回收渠道。如果一定要选择线上平台,出售人也应充分了解自己产品的含金量、克数等信息,审慎考察线上回收平台是否具有相关从业资质,了解平台运营状况和检测流程。

案例3

品牌金店回购以旧换新套路多

法官:参加店铺活动前应主动问清规则

林女士在某商场黄金柜台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相中了一款售价为3999元的黄金手链,用自己原有的重量为3.95克的旧金饰品换购了该款黄金手链。按抵扣规则,旧金饰品抵了2358元,还支付了差价1641元。

选购期间,林女士并没有注意到手链标牌上的含金量和克数信息,商家也未明确告知其标价与克数的关系。回到家后,林女士对新手链进行称量,发现只有2.9克,“少了1克黄金,反倒需要多补1641元。”于是,林女士向商家提出调换货品的要求,但对方回应参与以旧换新活动只能兑换“一口价”黄金饰品,无法按照克数兑换。

林女士认为商家系故意隐瞒兑换规则,误导其兑换了克数更低的黄金饰品,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故将商家诉至法院。在法院的调解下,林女士放弃此次以旧换新活动,商家将旧金饰品退还给林女士。

法官提示

法官提醒,由于品牌金店当日卖出金价和回收金价价差较高,不少金店也会提供以旧换新服务,推荐客户用旧首饰换购新首饰,按照当日金价以克换克,但需另外加收折旧费和工费。

克数属于规格,也是明码标价的一部分,只标价格不标克数,不符合价格法的规定。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也经常能看到卖“小金豆”的主播,有的商品看似价格优惠,实际可能套路满满。

线下品牌金店是比较正规的回购黄金渠道,但也分直营店、加盟店。消费者在参加店铺的黄金回购活动之前应主动问清规则,不同金店的营销活动规则差异较大、门槛套路繁多,充分了解商家规则,明确“以旧换新”的价格,再决定是否要兑换,避免产生后续纠纷。

■ 提醒

遇线下高价回收 小心“鬼秤”、乱收费

街边巷角经常能看到“高价回收黄金”的招牌,通常这些门店给出的回收价格比品牌金店高出一大截,有的甚至比国际金价还高。殊不知,有些商家使用“鬼秤”,而有些商家使用“遥控秤”。

另外,回收时无收据、无证书等因素可能成为商家收取额外费用的借口。一些商家以黄金年头久远为由收取所谓“折旧费”,一些商家将燃烧黄金时用来助熔的硼砂当作杂质,借此收取杂质费。

法官提醒,黄金回收依据克重和纯度定价,与新旧无关,与有无证书发票也没有直接关系。回收时需要出示购买记录、发票等,如果确实找不到购买发票,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进行登记。

如遇回收经营者使用“鬼秤”,消费者应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对于在回收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电子秤做手脚少称黄金重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或将构成诈骗罪。

有些打着“高价回收黄金”的线下门店其实并没有回收黄金业务的经营资质,为了牟利在交易过程中绞尽脑汁“坑”顾客。由于这些无资质的回收商对黄金的来源审核不严格,对客户的身份了解不充分,回购黄金的人很可能成为洗钱者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