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稳健的个人现金流—浅谈三层次收入结构理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45回复:351喜欢:1872
关于这个三层次收入结构理论的概念是笔者在业余时间对个人投资领域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非系统化观点,说是理论,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构想。这次趁春节假期难得几天休息时间,翻了不少买了又一直没看的书,然后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么久以来利用碎片时间思考的部分观点和想法梳理成此文,也算是给自己长期研究的一个交代。由于本文属于随笔漫谈性质,想到哪就写到哪,因此文章从结构到内容难免零散不整,如让各位阅读不适,还望海涵。
        上一篇文章发于去年10月初:网页链接
                                                             
       “现金是氧气,99%的时间你不会注意它,直到它没有了”。在201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再次绝妙回答了小股东关于旗下子公司持有现金过多的提问。
        现金(现钞+银行活期存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家资产再多的企业,只要短期货币周转出现问题即刻就会面临崩盘的潜在危机。一个身家再富裕的人,只要3天没钱吃饭,恐怕也要饿的哭爹喊娘,现金作为我们生活中财富的最主要载体,鉴于其最佳流动性,给人们带来了其它财富载体无法比拟的安全和稳定感。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持有现金的优劣,导致在资产配置中现金的比例过多或过少,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危机或白白错失资产增值的大好时机。刚才的举例很明显的解释了现金不足所带来的风险,那么长期持有太多现金的风险自然就是浪费的许多资产增值机会加上因通膨导致的货币贬值。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不需要像企业一样设计那么复杂的流动性管理模式,但是用像企业一样的流动性管理理念做好我们个人现金流管理,有助于我们以最优路径实现财富增值和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的并非关于某类资产的投资理念,而是整体的个人资产配置理念。
         一、基本概念
        早在2013年底笔者就初步形成了“三层次收入结构理论”的模糊轮廓概念,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和落笔点进行总结表述,这个听起来很玄乎的名字其实讲起来很简单,即“建立起一个包涵三个方面收入渠道的体系来支撑个人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至于流入的现金是用作消费、投资还是其他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这三个方面渠道依次为,劳动报酬、固定类收益和权益类收益,最底层的劳动报酬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绝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依靠,而后面两层则作为财产性收入来源,让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投资理财迈入财务自由之门,三类渠道的风险系数依次增大,因此,我们要追求的收益率也必须是依次增加。
        二、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的对价,体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货币、实物以及社会保险,这些构成了我们的第一层收入来源。
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份正常工作换取劳动报酬,医生靠救死扶伤获取报酬,教师靠教书育人获取报酬,律师靠为人诉讼获取报酬,建筑工人靠出卖体力获取报酬,公务员靠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获取报酬等等,劳动报酬有个重要特点是“手停口就停”,非常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也”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很多人梦想着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富裕的目标,然而很遗憾的现实是只有这一层收入的人们在财富自由之路上连起步的资格都没有。所有看过《富爸爸穷爸爸》的人都会明白仅仅依靠出卖体力或脑力的工资收入,绝大部分人永远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还随时会面临命运的无情嘲讽与打击,抗风险能力实在太弱。
        然而,上述说明并非强调劳动无用论,恰恰相反,人们如能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兴趣爱好在社会上谋取一份正常职业,并将大部分精力时间专注在这个事业上,既为社会创造财富,又可实现自身价值,没有比此更令人神往的事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便系之于此。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微薄的薪水,还是一个融入社会,交朋结友的的平台,更是一个增长见识,锤炼自己的熔炉,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敏锐感受社会机制的不断变化,经济周期的起起伏伏,对顺利构建后两层收入渠道具有直接辅助意义,这最低层渠道的收入虽微薄却可让人心安,只要不失业,则可夜夜高枕而眠。雪球上不少朋友可能心里会不太认同这点,不少人想着在一轮或几轮行情中博弈到一定的资本金后,就放弃本身已经挺成功的本职工作,而专职于财产性收入来源,比如专职炒股或当包租婆,或干脆吃银行利息等,这种观念在我看来实不足取,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脱离了劳动报酬层面的收入结构就像是开着没买保险的豪车上高速,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难免危机四伏。
        三、固定类收益(债权性收入)。笔者构想的第二层收入渠道泛指投资于不动产、货币基金、信托、各类债券、P2P等各种固定收益类资产,此类资产大多集中在债权收益类,具有本金相对安全,预期收益明确,现金流入稳定可靠的特点。严格来讲银行定期存款也属于固定类收益,但每个金融意识觉醒的人都不会去配置定期存款,因此该类可以忽略不计。
        1、不动产。谈到不动产收入,就不得不提国人目前极不合理的资产配置结构,其中不动产(商品房、店铺等)占全部资产的7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在此配置平均只有30%左右,很多分析文章煞有其事的从民族性格、社会制度、分配方式等因素推导出中国人喜欢当地主,而欧美人则喜欢当财主的事实,在我看来纯属胡扯,国人喜欢(或被迫)当地主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太穷了,一套房产下来就耗费了个人甚至整个家庭资产的大半,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又逼迫人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住房,于是70%的资产配置在房产实属无奈;二是过去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造就了一大批富裕阶层,从开放商到机构炒房团到个人投资者,数不清的嗅觉敏锐人士利用贷款买房—>出租还贷—>抵押买房的循环杠杆模式在黄金十年中一举实现了财务自由,这群人形成了严重的财富路径依赖,不少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仍然沉迷在房产升值的美好幻想中,好似07年在大盘6000点仍看多1万点的股民们。
        近十年的房产快速升值+租金上涨的行业黄金时代的的确确让不动产投资者们充分享受到了“戴维斯双击”带来的巨大利益,然而时至今日,再做不动产的配置应该慎之又慎,近两年大众对房产升值预期在迅速消退,不少三、四线城市已经出现不动产价格大幅下降的现象。此时如果要配置不动产,除了租售比可能找不到更适合的估值指标了。年租金/房产价格如果低于8%在我看来就没有刻意配置的必要,因为高于8%的其他固定收益类资产并不是非常难找,而且从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角度又优于不动产太多,遗憾的是从各大城市看,目前能符合此类标准的不动产标的实在是少见,所以耐心等待,让时间帮我们寻找最佳机会。
        2、货币基金。国内第一只货基出现在2003年,在悄无声息的发展两年后,在2005年经历了一次基金规模的爆炸式发展,2年后中国股市就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超级牛市,国外资本市场好像也发生过这个规律。2013年这个玩意经过互联网改造后,再次迎来了更猛烈的爆炸式发展,猛烈到撼动了银行业的利润蛋糕,今天还有谁不知道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财付通”,那可算的上是古代人了。如果说货基爆发式发展会带来一波股票市场的牛市行情的规律真的存在的话,那我理解是不是无数金融意识觉醒的个人逐步在从低风险低收益向高风险高收益产品迁徙的过程。啊!一大波新鲜的韭菜又成熟了,只待收割!
玩笑归玩笑,货币基金严格来说并非固定收益类产品,其实际收益根据资本市场流动性松紧而波动,从长期来看,收益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然而又具备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优势,因此,虽然它并非最好的资产配置标的,却是最佳的现金管理工具。尤其是原有的T+1确认,T+2赎回机制被众多互联网企业改造成小额T+0即可赎回后,其完胜银行存款,再尤其是类似阿里巴巴将余额宝额度同淘宝购物支付功能结合后,银行们剩下的只有黯然神伤了,小额存款流逝的速度超乎想象,如今多少年轻人工资一到账就全数转入“宝宝类”货基,资金留在银行账户的时间甚至不超过几分钟。此外,货基的收益波动情况是个很好的观察银行间资金松紧程度的指标,这对于其他类资产配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个人看法是所有的短期流动性应该全部收入货基,除了去菜场买菜的零钱。
        3、信托。信托业作为金融业五大业态之老末,借力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内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不起眼的几千亿膨胀到10万亿级别规模。如果是在前两年,信托产品的确是个很好的资产配置标的,这种“高富帅”产品一直被宣传包装成成功人士的资产标配,一般由大型金融机构发行,百万起步的资金门槛,普遍8%-12%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率,实在是秒杀大部分固定收益类产品。然而时至今日,将信托作为资产配置标的我们需要考虑更多,信托行业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其实一直处于畸形状态,一是同国外的家族式资产委托管理模式相比,国内信托业逐渐玩成了定向集合委托贷款模式,这应该是同国内投资者结构现状有关,毕竟就算是中产阶级能单笔拿出100W以上资金门槛的投资者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家人或朋友各出一部分资金集合投资,按比例进行收益分成;二是更为严重的,国内信托业的高速发展一直伴随着隐藏巨大系统性风险的行业潜规则,即“刚性兑付”原则。“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信托投资者们这几年来有恃无恐,什么产品都敢买,哪里利息高买哪里,这种只享受高收益又不承担一点风险的业务模式,究竟还能坚持多久?好在受国内管理层严格的金融监管和维稳思想所赐,绝大部分信托机构还是具备较强的业务开发和风险管控能力,真正出问题的并不多。2014年初,中诚信托旗下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违约事件给整个信托行业的“刚性兑付”潜规则砸开了一道裂缝,虽然事件最终仍以匿名第三方机构兜底的形式圆满收场,但是众多投资者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风险所在。
        目前,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和稳步开展金融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方面就包括打破刚性兑付机制,以后如果连银行都能允许破产了,那区区一些信托产品违约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连这个潜规则都打破不了,那国内的投资者们也将永远成熟不了,投资者教育也是成熟资本市场的必修课程。如不出意外,今明两年内随着信托产品到期兑付高峰期来临,应该会出现标的正式违约,究竟哪个信托机构第一个吃螃蟹,资本市场都很关注。但是“刚性兑付”规则被打破并不代表着信托产品未来不能作为资产配置标的,相反一个成熟良性的行业发展业态才能走得更远,产品违约对于信托发行机构的实力和业界声誉是致命的打击,但凡想继续想在行业立足的机构都会倒逼自身提高业务开发和风控能力,同时也会相应提高收益率作为投资者的风险补偿,从这点看,除了投资门槛过高以及流动性很差之外,信托产品还是具备一定投资价值的。此外,近两年来,部分机构在少数信托产品上已经逐渐开展业务创新了,比如在原始固定收益类份额之外设置一部分劣后份额,类似A/B类分级基金一样,前者享受保本但较低的固定类收益,后者则作为风险资本承担前者可能的本金损失并作为实现收益的终极保障,作为交换,产品存续期间的收益减去固定类份额收益外全部归属劣后份额所有,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劣后份额往往能比固定收益类份额高出一半多甚至数倍的收益率,仅凭这点优秀的信托标的仍然值得我们未来认真研究发掘。
        4、各类债券及债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公司债等各类上市债券是资本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可作为个人资产配置的标的选择范围,比起信托产品,能够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融资的机构都具备较强的资质实力和较高的信用等级,资产相对信托产品更为安全可靠,并且由于债券的流动性比较好,且收益稳定非常适合风险厌恶型的保守投资者,尤其是在当前货币宽松政策预期的大背景下。目前市场上不少企业债、公司债从票面利率/价格来看已经超过了年化7-8%的高收益水平,已经足以媲美小部分信托产品了,值得花点时间研究挖掘。另外,债券这块除了常规的投资收息之外,还有两种投机性玩法,第一种小投机性玩法就是赌央行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无风险收益预期下降带来的债券价格上扬了,去年11月央行下调基准利率使得债券市场迎来了一波小牛市,不少债券价格上涨了10%甚至更多。第二种大的投机性玩法则是投资存在潜在违约风险的垃圾债了,趁市场恐慌情绪下债券价格被严重打压时建仓,待风险化解后价格回归正常时清掉,操作好的话短期收益率惊人,但是按照国内关于AA-级垃圾债的交易规则,500万以下资产散户连进门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这种玩法一般投资者也参与不了,但是没关系,市场上有部分特殊债券基金专攻于垃圾债投资,此类基金在招募书中会明确承诺投资于信用评级在AA-以下的信用债比例不低于资产的80%,且投资起步门槛最低到100元,非常适合散户投资者。所以,根据投资者自身风险偏好,公开市场的各类债券及债基也可以考虑作为资产配置标的。
         5、P2P(网络借贷)。在雪球这个社区平台,如果说谈股票投资,那笔者顶多算个入门级水平,不敢献丑,但是如果说谈P2P投资,不谦虚的说可以稳当处于第一梯队。谈到国内的P2P投资业态就得先介绍国内外两块背景,第一个国外背景是P2P这种2005年才诞生于英国,近几年才发展壮大于美国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的的确确的彻底颠覆了传统金融业态,这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完美契合的产物,人类第一次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普惠金融和金融脱媒的理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国外ZOPA、Lending Club、Prosper等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Lending Club已于去年底在纽交所上市了,个人认为这支票未来有成为十倍股的潜力,玩美股的朋友们建议纳入关注。欧美P2P平台的普遍模式是纯信息中介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完善健全的个人征信制度做好资金需求端和放贷端的连接,除了充分披露借款人的必要信息,中介平台一般不承担信用违约风险,而大数据分析和社会征信制度又保证了放贷人可以较为轻松的判别资金借入者的违约概率,特别是FICO信用评分体系非常完善的美国,投资者只要看看资金需求者的FICO评分大致就能判断这个人靠不靠谱,靠谱程度有多少了,再结合分散投资策略,多年来,欧美P2P投资者们在资本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极低的经济背景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稳定投资收益。第二个国内背景则是另外一种不得不提的家庭资产配置,“民间借贷”,除了不动产外,国内的许多普通人都有放民间借贷的经历,许多中老年人甚至会把家里绝大部分储蓄都拿出去放贷,这些人谈起谁家放在谁那多少钱,每月几分利,哪家信用好,哪家实力强简直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尤其是在江浙沿海地区,家家放贷,户户收息简直都成了资产标配。我们都知道民间借贷或地下钱庄的繁荣发展实质上是官方融资渠道一定程度扭曲失灵的结果,官方的基准利率对民间资本市场的指导意义已近失效,大多数资金并没有有效配置到最合理的领域,规模骇人的影子银行就这样出现了。
        鉴于以上两个背景P2P这种创新性十足的金融业务形态传到国内后在短短几年的野蛮而超高速发展中,受制于国内征信体制的落后和众多投资者们的愚昧盲目,本来挺健康的业务模式逐渐玩脱了形状,从单独的个人对个人点对点、多对多的贷款模式变成了个人对企业的放贷模式、从单纯依靠网络大数据分析和征信体系做信用贷款变成了线下业务开发,线上融资放贷的网络版民间借贷模式、从平台只作为信息中介不承担风险模式变成了平台采取各种措施为投资者兜底兑付的模式(实际上当真正的风险爆发时,每个当初宣称兜底刚兑的平台无一不死翘翘)。国内P2P行业巨大的风险由此而来,仅2013-2014年间至少有400多家平台因资金链断裂、恶意诈骗等各种原因倒闭跑路,业内初步估算至少几十万投资者受害,上百亿资金血本无归,即便如此,截止目前这种畸形互联网金融业态仍在高速发展之中。
        关于未来国内P2P行业最优的发展模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是P2P能否作为个人资产配置标的还是值得讨论的,笔者目前将国内的P2P标的普遍看做是超高风险的垃圾债,大部分标的放到公开市场上恐怕连CCC-级别都拿不到,但是年化15%+甚至更高的收益又有一定的诱惑,因此在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将该类标的作为固定类现金流收入渠道的参考,一是资金配置比例要少,在目前行业发展趋势还不是很明朗的时候过多资产配置在P2P行业无疑存在巨大风险隐患,大额资金为了行业平均年化15%+的收益而冒着本金全无的风险实在是不偿失;二是所选投资平台要精心研究+适当分散,这点好像价值投资者做股票投资一样,充分了解标的企业的业务运营模式、资本实力、管理层组成、风控能力等才能放心投资,但又不能集中在一个平台,因此,多花时间精力研究一批平台池长期跟踪关注并进行分散投资才较安全,平心而论,国内还是有一些非常不错的发展势头良好,业务模式合理的P2P平台值得投资。
        第二层收入渠道基本介绍完了,在这个层面我们拥有最广泛的资产配置选择范围,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然而在笔者心中的最佳的固定收益类现金流标的却不在其中,笔者心中最佳的现金流玩法是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以私募基金的形式做做实体经营生意,以LP/GP的模式开一家奶茶店、水果店、咖啡厅或什么样的小店都好,只要PE够低现金流够多够稳定就行,由于笔者有本职工作在身,所以只能当LP了,但是现在这个经济形势不太好的大环境下LP好找,志同道合而又优秀懂管理的GP却难寻,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们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呢?
        四、权益类收益(股权性收入)。第三层也是个人最高层面的收入渠道,是泛指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所带来的收益,也许以后还不止这些,待会笔者会简单介绍。第三层收入与第二层收入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能赚应得的钱(利息、租金、经营收入、分红股息等),它还能让人赚到本不应得的钱(市场情绪变化与投资者人心波动的收益),如果说第一层是做财富积累的加法,第二层是做乘法,那么第三层则是让我们财富实现指数级增长的方法,这是通往个人财务自由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作为代价,在此领域高风险始终如影随行。
        1、股票。终于写到了这个部分,关于股票这部分笔者想说的话倾倒出来简直可绕地球八圈,这种集天使与恶魔于一体的资产形态自从被人类发明创造出来,不知造就了多少人间悲喜剧。笔者股龄不算太长,但也经历过07-08年的牛熊轮回周期,饶是半个金融专业出身,在那波行情里还是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纯“韭菜”,不怕自嘲的说,“5.30”夜半鸡叫割过肉、48块的中石油也买过一手,回望那些年干的蠢事印象深刻的足以让人记一辈子。
        股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永续付息债券?企业资产权益?还是投资者博弈筹码?这取决于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是怎么想的了,给你一把菜刀让你去杀鸡宰鸭,相信必可手到拈来,毫不费力,这肉吃的轻松愉快,就是量有点少,然则知足常乐。那么有的人心大点就选择去屠狗宰狼了,虽然难度增加不少,但是一旦杀到了那够吃好长一段时间的了。还有那么一批人,心太大,THEY WANT MORE!于是拿着菜刀就去挑战狮子老虎了,对于这类人,除了一句祝你好运之外,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有没有成功的?有,有极少数确实具备武松天资的人成功的杀虎宰狮,一鸣惊人,但是悲哀的是大家没看到的是更多前仆后继从事这类挑战的人成了狮子老虎的口中食,比这还悲哀的是绝大多数明明只有武大郎资质的普通人看到寥寥几个成功者后都梦想着自己也能当武松。本文不打算细谈股票投资理念和策略,那些东西可以修行一辈子,但是将股票作为个人资产配置标的却跟上述不同投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简而言之一句话,越是带着投机性理念对待股票,那么在个人资产配置的占比则应该相对越低。
        2、股票型基金。比起直接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可能更适合普通人作为第三层收入渠道的资产标配。在普通生活中,相信大家不会觉得自己的厨艺能超过星级酒店厨师,也不会觉得自己的缝纫技术能超过高级时装设计师,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都会选择去饭店吃大餐,去商场买高档时装,而非自己动手。但是在资本市场,一大波毫无金融常识的散户们居然觉得自己能比专业投资机构干的更好,于是大部分人卷起袖子自己上场了,这种可笑观点也许是股票市场上“一赢二平七亏”定律的根源所在,散户们太多,“韭菜”们太多。当然,目前市面上的股票型基金跑不赢大盘的也比比皆是,但是综合来看,即便充分考虑众多机构们良莠不齐的投资分析能力以及基金经理们的道德风险隐患,其平均业绩水准仍然完胜大部分散户是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研究理解,将股票基金作为权益类收入渠道是稳健的,但是随着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创新性发展,在传统股票基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更多优秀的标的进行选择性配置,一是场外基金逐渐出现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筛选股票的品种,典型的比如:银河定投宝、广发百度100指数等创新型基金,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分析研究下这两只基金的选股策略(这里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举例),这是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机构选股策略优化的典型趋势,这些基金既有指数化投资的稳定表现又有人工修正选股的主动性参与,我称此类基金之为“主动型指数化基金”(百度了下,这好像也是个新名词),从事实表现看,这些基金在短时间内全部都取得了非常优异成绩,但是鉴于资本市场向来就以“消灭有效投资策略模式”著称,未来这类基金是否能继续创造良好业绩,仍然有待长期观察;二是可以更多的进行场内基金配置,ETF、LOF、FOF及创新型封闭基金等场内交易品种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良选择,避免了传统型基金T+1确认及T+N赎回带来的时间成本和短期流动性缺失,交易成本也更低廉,而且场内交易基金绝大部分都是指数化投资策略,非常适合长期稳定投资;三是随着资本管制逐渐放松,跨境投资产品开始丰富起来,我们可以适当配置部分境外资产为标的物的国内QDII基金,此类基金场外场内都有相对应的品种,场外则更多更丰富些,比如投资美股标普500的指数基金,投资纳斯达克100的指数基金,再比如某只以国际原油价格挂钩的QDII-LOF基金,现在国际油价正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未来如果油价回升,这只基金的价格就会上涨,再比如笔者去年曾经短暂投资过一只美国房地产指数QDII基金,这只基金挂钩美国房地产信托指数,简单的说只要美国房地产平均价格上涨,我就能赚钱。这些花样百出的玩意放到10年甚至5年前,普通投资者们去哪里才能找得到?SO,让我们衷心感谢国内金融改革和全球资本流通带给普通投资者们的巨大福(风)利(险)吧。
        3、股权众筹。想不想当天使投资人?VC呢?“孙正义这日本鬼子凭啥超越马云当亚洲首富,他的工作不就是到处当散财童子嘛,看到哪个未来有巨大潜力的小企业就提前投资入股,如果我有钱有眼光,我也能!”有多少朋友有上述心理活动?为了解决这个“普通人也能”的问题,“股权众筹”这个比P2P还具有创新性、颠覆性意义的互联网新金融业态这两年因此而生,众筹这个草根集资的概念初始并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收益,更多的是一种带慈善性质的半捐助行为。
        曾经某众筹平台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是伦敦奥运会上陈一冰因裁判对其对手的偏护行为而痛失金牌,随后陈的粉丝们在某平台发起了一个“为陈一冰补金牌”的活动,参与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号召下你一百我一百的凑齐了一笔不菲的资金为陈一冰打造了一块“独特”的奥运金牌。随后一段时间,“众筹”业态发展就开始向实物或服务报酬形式的“实物众筹”模式转移,比如活动组织者为了实现拍一场电影、研发制造一款智能手环、发行书刊等目标,在平台开展众筹集资活动,作为回报,投资者根据投资金额的不同,会获得类似免费几张电影票、以超低价格买入智能手环的指标、寄送几本发行后的图书等实物或服务报酬,业务模式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有了实物期货或期权的形态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突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于是“股权众筹”诞生了。目前,国内外不少创新型机构都在努力探索尝试有效的“股权众筹”运营模式,坦率的说,一直都没找到最合适的业务模式,跟P2P这种债券众筹业务相比,股权众筹实在是复杂太多太多了,这个领域的发展不仅跟技术、管理机制进步有关,甚至跟法律进步有关,按国内的有关法条,一不留神“股权众筹”也许就滑入了“双非”的非法领域。国内诸如原始会、人人投等一些企业机构正在努力探索未来可行的业务模式,笔者对他们报以十二分的敬意,同时,也对这个新兴金融业态未来的发展报以极大期望,如果这个问题能有效解决,那前面那段我说的寻找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以LP/GP的形式开个店的小梦想也许可以迎刃而解,未来是不是人人都能当天使投资人,让时间来证明吧,虽然目前“股权众筹”并不太适合作为个人资产配置标的,但是并不妨碍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
        五、关于最优策略的思考
        写到这里不知不觉已经过万字了,平时八股文码的太多,突然有点时间写自己的兴趣所在还真一下收不住,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我要给你们一个赞,反过来如果觉得还行也请给我点个赞。
        前面的内容已经对个人三层次收入结构以及各层次资产配置可选择范围做了个简要介绍,但那些都不是关键,个人资产配置理念和策略这部分才是全文重点。前面开篇已经说了现金是我们财富的最主要载体,但并不是最优载体,我们追求的是财富本身长期安全的增值,至于财富的载体形式则不能偏执拘泥于某类标的,房产如是,债券如是,即便股票亦如是。相反我们应该像邮轮上的老鼠一样,训练出敏锐的经济机会和风险嗅觉,在一艘动力耗尽,破败不堪的巨船沉没前带着属于自己的财富迅速转移到另一艘扬帆起航的新邮轮,如果我们能在07年崩盘前逃离股市、12年贵金属价格下行周期前卖出黄金资产、13年开始学着像李嘉诚一样开始抛售而不是继续买进国内不动产,那会是多么美好愉悦的人生体验,遗憾的是认识并能做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
        笔者有时会想在大时代中作为卑微的个体能不能找到好的策略有效解决这个抛弃老邮轮,奔向新邮轮的问题,尽管这事看上去有点像一个Impossible Mission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处于长经济循环周期的某个环节是做好合理个人资产配置的思想基础,然后让我们能自由上下不同邮轮之间的舢板是什么?是现金,现金是最低收益的财富载体,也是最安全、流动性最佳的载体,只要关键时刻现金在手就不愁错失任何潜在的财富增值邮轮,难怪巴老会把现金比喻成氧气。因此,打造稳健的个人现金流就至关重要了,而三层次收入结构只是服务于财富增值目标的手段而已。
        1、资产配置结构的轮回。谈起大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理念不得不提下鼎鼎有名的“美林投资时钟”,该理论将资产轮动及配置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四个阶段经济周期分别对应不同的最佳投资标的,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导投资周期的工具。@DAVID自由之路写的《低风险投资之路》一书中,作者也将美林时钟理论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诠释,根据股市高低估值、市场高低利率导致经济周期的四个分设象限中,提出了股性和债性资产,也就是笔者提出的第二、三层次收入渠道的最佳搭配方案。

                       
 
       在“美林时钟投资图”中,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经济循环周期里每段时期对应的更优资产配置标的:
       衰退期: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复苏期: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
       过热期:大宗商品(不动产、贵金属等)>股票>现金/债券
       滞胀期:现金(货币基金)>大宗商品/债券>股票
       如果能按照经济周期开展个人资产配置轮动实在是个不错的策略,但是遗憾的是真实的世界同经济理论中伊甸园差距太大了,如果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的真理这么容易掌握,这个世界早就和平了。具有嘲讽意味的是,美林时钟理论的创造者-华尔街百年资深机构“美林证券”在08年次债危机中也遭遇破产被收购的命运。在宏观层面,这个理论的确有很好的投资指导意义,然而在微观实践中有主客观两方面风险,客观的风险是在特定经济时期时钟理论存在失效的可能,此时时钟理论对投资者们的“指导”将会变成“误导”;主观的风险则是投资者们受自身认知所限对所处经济周期和标配资产的研判失误,导致战略上的错误决策。无论是哪种原因,当人们带着辛苦赚来的财富上了一艘貌似光鲜亮丽,实则危机四伏的邮轮,其后果可能损失惨重。
       2、各层收入之间的互济。既然难以依据经济周期变化实现个人资产配置的最优策略,那么我们只能从降低整体收入层次的系统性风险这方面入手了。第一层的劳动报酬毋庸赘言,辛勤工作,热爱生活,事业上积极进取,利用工作平台努力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积累更多的人脉机会,同时,很重要的,控制自己的非必要消费,尽量靠劳动报酬这层现金流来满足个人的正常生活需求,非不得已时不去动用后面两层财产性收入现金流,这样有助于个人在财务自由之路上又好又快的滚雪球。不过仅做好上述事情远远不够,整个收入结构体系的风险控制关键在于第二、三层收入现金流资产的动态调配,关于这点笔者还没有想出完美的执行策略,愿意同各位高手交流探讨。目前只是有几个很粗犷而不成熟的构想,第一个是假设在一个股、债性收益相对平衡的经济时期点,我们将个人资产按照第二、三层各半的比例进行配置,之后,敏锐的观察下一步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走势,当债权或股权市场收益上升时,迅速增加这部分的资产配比,相应减少另外一半的配比,尽量博取该大类资产升值周期的大部分收益,至于具体比例,就看个人的研判能力和信心了。第二个是在享受某大类资产单边升值的收益时,利用其带来的现金流(房租、利息、分红等),不断配置正处于经济周期底部的无人问津的资产标的,如果发觉经济循环周期有出现转变的迹象,则将本金也及时变现撤出,然后开始下一轮新的资产配置,较常见的情况是以二补三,或者撤三入二。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除了需要对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的敏锐把握,降低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之外,还存在资产配置标的本身的“黑天鹅”风险,如果投资者非常非常非常不幸的买到了违约的债券/信托产品、亏损退市企业的股票、办不了双证的黑房或摇摇欲坠的危房、倒闭跑路的P2P、经营失败的股权众筹小店、外面刷了一层金漆的假金砖,那么笔者这洋洋万言都是白瞎,上述是财产性收入永远存在的终极风险,就算是最聪明的投资者也无法保证永远不中招,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永远不要放弃第一层现金流收入的根本原因。
       如果从去年开始就利用住房门面租金和P2P、信托等债性现金流不断买入处于历史底部位置的股票资产,那么到今天这部分资金会增值不少,如果能再敏锐的根据实体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流动性变化判断出股市未来将会上涨,从而直接将店面、债券等债性资产清空买入股票或股票基金,那么到今天这部分资产已经实现大幅增值了,问题在于能做到第一个如果的人已经很少了,有见识和勇气能做到第二个如果的简直凤毛麟角。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内经济衰退在探底后会进入新一轮复苏期、过热期,股权资产在大幅升值后也会再次面临新一轮调整低潮,届时,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股票市场全民狂热中冷静及时的抽身走人呢,未来会继续考验我们这些平凡人的见识和勇气。
       后记: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以身说法感叹几十年前曾经的贫穷给家人从肉体到思想带来的一世无法摆脱的桎梏,“贫穷”这个恶魔凶狠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见识的增长。“当任何不幸发生时,贫穷的人们第一时间选择拿命来挡,命比纸贱!”,世上还有比这个更悲哀的么。
       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自带奴隶属性的个体,无民主,不自由,少见识,一层层或明或暗的厚重镣铐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和肉体,让我们鼠目寸光,让我们羸弱不堪,也让我们的前途与命运是如此地身不由己,但大部分人却对此浑然不觉,认识到这点极为重要。而解开这一层层镣铐,让我们真正获得一定程度自由的“钥匙”多种多样,比如“知识改变命运”、“信仰解放天性”,然而对于凡尘世俗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MONEY”无疑是让人们实现自由而最直接有效的钥匙。我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拜金论”,从本质上认识金钱,尊重金钱,驾驭金钱,做它的主人而非仆人,让它为你所用而非深陷其中。我现在很反感类似“视金钱如粪土”这样的可笑观点,这是对社会财富的不尊重,但同样也厌恶 “金钱至上”论的观点,这是对人生的不尊重。每张钞票背后都对应着一份真实存在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才是人类进化至今,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结晶。
        全文完。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醍醐灌顶,感谢!

2022-10-21 08:51

利息你拿走,求求你把本金还给我吧!

2020-12-16 19:18

读了您对股票市场的分析受益匪浅

2020-11-13 21:57

拜读,娓娓道来,面面俱到。

2020-09-30 15:37

多年前的文章还能对人有帮助,不枉码字了。祝你投资愉快。

2019-12-23 19:59

非常棒的文章,我在研究股-债-商品-现金四个大类资产轮动有一段时间了,你的文章给我以一定启发;我的理解,工具:股票指数基金、信用债利率债基金、商品基金类似于黄金ETF华宝油气南方原油等、余额宝短债基金等现金替代品;监控指标:股票指数估值用来调整股票仓位、十年国债收益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用来调节长债仓位、商品价格(黄金白银石油优价格底)用来调整商品仓位、其余在现金及替代品。

2019-03-08 21:47

点赞

2015-09-11 10:03

留个记好,有空再读读

2015-06-06 10:27

好文,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