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1982致股东信:首次系统和完整地公布了伯克希尔的六条并购标准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18喜欢:53

01

大额交易

巴菲特在1982年致股东信中将“大额”的标准量化为投资对象“税后盈余至少为500万美元”,这个数字随后被不断调升,至2004年为7500万美元。这种提升主要基于伯克希尔迅速扩大的规模。

正如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信中所言:“在早年,我们只需要好的投资方案,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的却是又‘大’又‘好’的投资方案”。而对于个人投资者,他认为个人投资者在其一生只需要做出20个正确的投资决策就可以变得足够富有。

02

持续稳定的获利能力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加上15%的费舍尔”。这种费舍尔的定性评估方式与格雷厄姆定量式的传统评估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别,巴菲特随后将其发展为“定价权”、“护城河”和“商业特权”等理论。

第一、公司产品或服务有定价权。定价权意味着这类公司特别能适应通胀的经营环境。巴菲特在1981年致股东信中写道:这种让人愉悦的公司必须具备两个特性:

(1)能轻松提价而不担心市场占有率或销量大幅下滑;

(2)货币计价的营业额在只需追加少量资本支出,且不需要特殊管理技能的情况下就能大幅增长。

“定价权”后又被巴菲特进一步发展为“商业特权”,巴菲特称拥有这种特质的企业为“希望之钻”,这是由于这种公司的稀缺性。巴菲特强调“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股份10年以上,那最好连10分钟都不要拥有”。

第二、商业前景的稳定性。对于商业前景的持续稳定,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信中这样写道:“经验表明,能够创造盈余新高的企业,现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与其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差异”。

03

高权益报酬率,没有或极少负债

这是巴菲特认为好企业应该具有的财务特征,它可以直接作为个人投资者的选股标准。

第一、高股权回报率。巴菲特认为股东权益回报率是最好的单年绩效指标,“我们以营业利益除以股东权益(股权投资以原始成本计)来评估企业单一年度的绩效,至于长期绩效的标准,则须加计所有已实现或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

第二、现金富裕,负债极少或没有。巴菲特在1980年的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更偏好于并购能‘产生现金’而不是会‘消耗现金’的公司。”在1990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再次提到高股权权益报酬率,它们完全不靠融资杠杆,几乎所有的主要设备都是自有而不是从外面租来的,仅有的少量负债可以由自有的现金完全抵消。

04

管理层就位

巴菲特非常注重管理层的作用,他认为管理层就是要创造现金,而自己的优势是配置资金,此外,主张不干预管理层的日常经营,并将此视为伯克希尔并购的优势之一。

第一、卓越的经营能力与终生奋斗。巴菲特经常举的例子是B夫人。事实上,巴菲特并购的众多公司经理人都终生工作。

第二、以股东利益为先。最好的例子是Willy家具公司经理人Bill的故事。

05

简单的企业

简单的企业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持续稳定的获利能力”,这随后被发展为“能力圈”理念。巴菲特在1989年致股东信中总结道:“在买入并管理大量不同的企业25年后,查理和我还是没能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顽疾,我们学会的是如何避开它们。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成功”。这种避免投资犯错的理念被巴菲特称为“能力圈”投资。

不投高科技企业就是“能力圈”策略的体现,在1999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要预测处在快速变化产业中的公司的长期前景如何,很明显已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买高科技股票的原因”。正是这种保守的态度,使得巴菲特错过了英特尔微软的投资,但同时也躲过了高科技泡沫破灭的浩劫。

06

合理的价格

巴菲特虽然坚持了格雷厄姆关于市场先生和安全边际的思维框架,但也放弃了以大幅度低于净营运资产的折让价买入的传统投资方式,并纠正了一些流行的错误投资观念。

第一,账面资产与企业内在价值无关。巴菲特在1983年致股东信中以一个比喻来说明两者的关系:“假设花相同的钱供两个小孩读到大学,则两个小孩所花的学费(即账面价值)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即内在价值)却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有相同账面价值的公司,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含价值”。因此单纯注重有形资产并不可靠,最终“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通的公司来的好得多”。

第二,成长未必增加企业内在价值。巴菲特仍旧以他所投资的美国航空为例,他说:“航空产业越发达,投资人就越悲惨”。

第三,注重企业内在价值,放松价格要求。在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中,品质的权重得到提升,价格的权重相对减少。

第四,模糊的正确,更胜于精确的错误。巴菲特在1994年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将实质价值定义为一家企业在其生涯中所能产生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任何人计算实质价值时都必须特别注意未来现金流量的修正与利率的变动都会影响到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虽然模糊难辨,但实质价值却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够作为评估投资标的与企业的合理方法”。巴菲特认为要充分利用市场先生的恐惧,以买入低估值的投资对象实现投资盈利,因为“市场短期看是投票器,长期看是称重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个标准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是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标准的,在1992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

第一点,我们试着坚守在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产业之上,这表示他们本身通常相对简单且稳定,如果企业很复杂而产业环境也一直在变,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量。

第二点同样重要,那就是相对买入价格必须留有安全边际,若是我们计算得出某普通股的价值只比价格高一点,我们就不会考虑买进,我们相信格雷厄姆特别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是投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精彩讨论

曼巴投资07-01 15:56

““假设花相同的钱供两个小孩读到大学,则两个小孩所花的学费(即账面价值)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即内在价值)却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有相同账面价值的公司,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含价值”。”
即,同样的净资产,内在价值不一样。。选低估不是选相对净资产低估,而是相对内在价值低估。

全部讨论

07-01 15:56

““假设花相同的钱供两个小孩读到大学,则两个小孩所花的学费(即账面价值)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即内在价值)却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有相同账面价值的公司,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含价值”。”
即,同样的净资产,内在价值不一样。。选低估不是选相对净资产低估,而是相对内在价值低估。

07-01 14:46

那股东为什么要卖呢?有时可遇不可求

07-01 14:48

科技企业变数太大,很难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

详细解读巴菲特的六条并购标准,值得学以致用

07-01 16:40

相对买入价格必须留有安全边际,
若是我们计算得出某普通股的价值只比价格高一点,
我们就不会考虑买进,
我们相信格雷厄姆特别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
是投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07-04 14:19

转发

07-03 15:36

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

07-02 03:41

01
大额交易
巴菲特在1982年致股东信中将“大额”的标准量化为投资对象“税后盈余至少为500万美元”,这个数字随后被不断调升,至2004年为7500万美元。这种提升主要基于伯克希尔迅速扩大的规模。
正如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信中所言:“在早年,我们只需要好的投资方案,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的却是又‘大’又‘好’的投资方案”。而对于个人投资者,他认为个人投资者在其一生只需要做出20个正确的投资决策就可以变得足够富有。
02
持续稳定的获利能力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加上15%的费舍尔”。这种费舍尔的定性评估方式与格雷厄姆定量式的传统评估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别,巴菲特随后将其发展为“定价权”、“护城河”和“商业特权”等理论。
第一、公司产品或服务有定价权。定价权意味着这类公司特别能适应通胀的经营环境。巴菲特在1981年致股东信中写道:这种让人愉悦的公司必须具备两个特性:
(1)能轻松提价而不担心市场占有率或销量大幅下滑;
(2)货币计价的营业额在只需追加少量资本支出,且不需要特殊管理技能的情况下就能大幅增长。
“定价权”后又被巴菲特进一步发展为“商业特权”,巴菲特称拥有这种特质的企业为“希望之钻”,这是由于这种公司的稀缺性。巴菲特强调“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股份10年以上,那最好连10分钟都不要拥有”。
第二、商业前景的稳定性。对于商业前景的持续稳定,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信中这样写道:“经验表明,能够创造盈余新高的企业,现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与其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差异”。
03
高权益报酬率,没有或极少负债
这是巴菲特认为好企业应该具有的财务特征,它可以直接作为个人投资者的选股标准。
第一、高股权回报率。巴菲特认为股东权益回报率是最好的单年绩效指标,“我们以营业利益除以股东权益(股权投资以原始成本计)来评估企业单一年度的绩效,至于长期绩效的标准,则须加计所有已实现或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或损失”。
第二、现金富裕,负债极少或没有。巴菲特在1980年的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更偏好于并购能‘产生现金’而不是会‘消耗现金’的公司。”在1990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再次提到高股权权益报酬率,它们完全不靠融资杠杆,几乎所有的主要设备都是自有而不是从外面租来的,仅有的少量负债可以由自有的现金完全抵消。
04
管理层就位
巴菲特非常注重管理层的作用,他认为管理层就是要创造现金,而自己的优势是配置资金,此外,主张不干预管理层的日常经营,并将此视为伯克希尔并购的优势之一。
第一、卓越的经营能力与终生奋斗。巴菲特经常举的例子是B夫人。事实上,巴菲特并购的众多公司经理人都终生工作。
第二、以股东利益为先。最好的例子是Willy家具公司经理人Bill的故事。
05
简单的企业
简单的企业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持续稳定的获利能力”,这随后被发展为“能力圈”理念。巴菲特在1989年致股东信中总结道:“在买入并管理大量不同的企业25年后,查理和我还是没能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顽疾,我们学会的是如何避开它们。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成功”。这种避免投资犯错的理念被巴菲特称为“能力圈”投资。
不投高科技企业就是“能力圈”策略的体现,在1999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要预测处在快速变化产业中的公司的长期前景如何,很明显已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买高科技股票的原因”。正是这种保守的态度,使得巴菲特错过了英特尔、微软的投资,但同时也躲过了高科技泡沫破灭的浩劫。
06
合理的价格
巴菲特虽然坚持了格雷厄姆关于市场先生和安全边际的思维框架,但也放弃了以大幅度低于净营运资产的折让价买入的传统投资方式,并纠正了一些流行的错误投资观念。
第一,账面资产与企业内在价值无关。巴菲特在1983年致股东信中以一个比喻来说明两者的关系:“假设花相同的钱供两个小孩读到大学,则两个小孩所花的学费(即账面价值)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即内在价值)却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有相同账面价值的公司,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含价值”。因此单纯注重有形资产并不可靠,最终“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通的公司来的好得多”。
第二,成长未必增加企业内在价值。巴菲特仍旧以他所投资的美国航空为例,他说:“航空产业越发达,投资人就越悲惨”。
第三,注重企业内在价值,放松价格要求。在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中,品质的权重得到提升,价格的权重相对减少。
第四,模糊的正确,更胜于精确的错误。巴菲特在1994年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将实质价值定义为一家企业在其生涯中所能产生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任何人计算实质价值时都必须特别注意未来现金流量的修正与利率的变动都会影响到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虽然模糊难辨,但实质价值却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够作为评估投资标的与企业的合理方法”。巴菲特认为要充分利用市场先生的恐惧,以买入低估值的投资对象实现投资盈利,因为“市场短期看是投票器,长期看是称重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个标准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是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标准的,在1992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
第一点,我们试着坚守在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产业之上,这表示他们本身通常相对简单且稳定,如果企业很复杂而产业环境也一直在变,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量。
第二点同样重要,那就是相对买入价格必须留有安全边际,若是我们计算得出某普通股的价值只比价格高一点,我们就不会考虑买进,我们相信格雷厄姆特别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是投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07-01 17:14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