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发布于: 雪球转发:73回复:68喜欢:99

作者:不有趣灵魂 来源:玩你自己

上学的时候,我不喜欢鲁迅,因为他讲的故事不好玩,说的话又难懂,考试还容易遇到他。

年轻的时候不喜欢鲁迅,也是因为我不知道他讲的那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多年过去,历经生活种种,再读鲁迅,发现他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性,他讲的不仅仅是一百年前的社会,更是如今的社会。

之前听说鲁迅的文章被从课本里缓慢移除了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

年少的时候读不懂鲁迅,是因为不了解生活,如今读懂了鲁迅才发现:

我们要么就是他笔下的人物,要么就生活在他笔下的社会。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01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成立之后,钱玄同想拉鲁迅入伙,因为鲁迅的笔如刀,剖析人性够深刻,为此,他频繁拜访鲁迅。

那时候的鲁迅,在教育部工作,闲时就去抄古碑,抄着抄着,觉得人生如古碑一样暗淡。

钱玄同找到鲁迅,和他一起吃饭,聊天,他翻看鲁迅的古碑抄本。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

那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鲁迅知道钱玄同是想让他加入《新青年》,但他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便问钱玄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在鲁迅看来,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就是这铁笼子里熟睡的人,在清醒的人眼里,很悲哀,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很正常,他们压根就没有反抗和改变的意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必要去呐喊吗?

但钱玄同接下来的一句话,让鲁迅沉默了,钱玄同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呀,有人开始醒来,就有了希望,所以鲁迅决定,加入呐喊的队伍。

《狂人日记》是他呐喊的开始,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集在一起,就是《呐喊》。

为什么要呐喊?

因为传统在吃人,人在吃人,需要改变;因为麻木,人们只能充当热闹的看客,需要醒来;因为世界病了,需要治疗。

02

《狂人日记》里,昆仲君回到家里,他觉得家里每个人都想吃了他,老子吃儿子,哥哥吃兄弟,几乎没有不吃人的大人。

他翻开历史一查,只见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发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

他还发现,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他觉得,人不应该是这样,所以他质问所有人:

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那些人看来,从来如此,便是对的,所以昆仲君被当成了疯子,但他还是一直在呐喊,希望身边的人会做出改变。

没有人理他,他只能悲哀地呼唤:“救救孩子。”

鲁迅所说的吃人,当然不是把人煮了吃,而是每个人都活在传统之中,用传统去要求他人,就是吃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个不愿意跟随传统的人,被当成了疯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传统,人就活在这些传统的包围之中。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你要这样做那样做,才让人喜欢,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告诉我们:要努力赚钱,钱才是最重要的,你要是不努力赚钱,你就是失败者,会让人不齿,你要和他人保持一致,不然你就是坏孩子。

在我们还从未思考过什么是成功的时候,传统的成功观就充满了我们的脑子,等到我们长大后,要想走出这种传统已经不容易了。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逼他外向。

可我小的时候,每个人都告诉我,内向不好,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就连我的老师也说,你这么内向,就算成绩好又有什么用。

每个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也觉得,内向简直是万恶的,所以我一直很痛苦,很自卑。

以前不懂,现在才明白,这其实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的东西。

世俗是一座大山,在这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谁没有被吸过几滴血?谁没有被啃过几块肉?

03

小时候,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他眼里没有门第之见,没有阶级之差,和老爷家的小公子在一起,他从未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觉得自己需要讨好卖乖。

那样子的闰土,真可爱。

他们在雪天设下陷阱,教迅哥儿要怎么才能捉到鸟,闰土展现了他生活丰富的一面。

他们在西瓜地里守猹,闰土像一个勇士,拿着自己的武器,勇往直前,腰挺得那么直,心又是那样的阳光开朗。

他父亲进入迅哥儿家,卑躬屈膝,他不知道为何需要如此,所以对父亲的样子,大概也觉得有些奇怪。

都是人,凭什么要如此讨好别人。

分别那天,闰土伤心不已,他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因为舍不得自己的朋友,鲁迅也急得哭了。

闰土回到家之后,还给鲁迅送过礼物,那是他捡到的漂亮的羽毛和贝壳,这礼物不贵,但心意很美。

小时候的闰土,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他讨厌生活里的那些规矩,他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生活低三下四,奴颜婢膝,但他讨厌。

可是多年后,闰土长大了,成了大人,结了婚,有了孩子,他不得不扛起一家人的生活。

他要出去打工,就得在老板面前低着头,拉下脸,他不得不卑躬屈膝,就为了那点能让一家人生活下去的工资。

此时的闰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生活,而他也终于理解了父亲。

童年一别,就是三十载,两人再次相见,鲁迅很开心,他率先向闰土打招呼:

“阿!闰土哥,——你来了?”

童年的那段时光,再次涌现在鲁迅的记忆里,而今,他那时的玩伴就在眼前。

面对鲁迅,闰土脸上也有些欢喜,但这欢喜马上就转变成恭敬和凄凉,他态度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

这一声老爷,让两人之间隔了再也无法靠近的距离。

这距离就是生活,就是规矩,是奴隶和主人之间的距离。

可能他觉得,人穷志短,要是自己不规矩一点,这些有钱人怪罪下来,生活可就完了。

此时的闰土,已经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磨难,他是六个孩子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受过饥荒的折磨,又经过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在这些面前,他只能低着头,默默忍受。

他不敢再像孩子时那样人性,对世间的规矩嗤之以鼻。

曾几何时,我们也讨厌规矩,也不知道当官的孩子和农民的孩子有什么区别,但后来,我们终于发现,这世间是有规矩的,那规矩就是,有时候你需要低着头、弯着腰才能活下去。

孩子不讲规矩,只讲趣味,成年人却必须讲规矩,因为他本来就是在规矩里生活。

我们都曾是少年的闰土,但那份天真过期了之后,我们就变成了中年的闰土。

有人管这叫成长,我把它叫做悲哀。

04

当闰土长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看到了生活没那么天真,甚至很复杂的时候,他肯定也为此感到痛苦。

然而,当他看见,你只有慢慢适应生活,才能活下去的时候,他也只能慢慢改变。

最后,他大概还会安慰自己,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在世,难免要如此的,我有六个孩子要养,我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这时候,他就懂得了精神胜利法的妙处。

以前读阿Q,觉得他活着真是一个悲剧,麻木,欺软怕硬,不思进取,无知,自欺欺人,充满奴性……总之,他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弱点。

这样的阿Q,简直就是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

他生活在这里,只有两个用处,一个是人们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另一个就是人们拿他开玩笑的时候。

阿Q地位低下,还不思改变,不思进取,人们嘲笑他,他就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

有人打他,他打不赢,却总是安慰自己说,儿子打老子。

要么就瞪着眼睛说,你还不配。

阿Q有时候也会感受到失败的痛苦,他就使劲打自己几个耳光,然后就任由自己失败了。

阿Q在现实里越是受欺负,活得越是痛苦,精神上就越是懂得安慰自己,只有这样,这生活才能继续下去。

这像极了现实里的很多人,工作明明不喜欢,无数次想要辞职,最后却安慰自己说:

这就是生活,接受吧,人人都这样。

无数次想要换一个城市生活,可是最后却不了了之,然后告诉自己:

成年人,别那么任性,小孩子才敢任性,成年人都只能忍着。

太多太多的时候,我们都会像阿Q一样,面对生活,总是需要一点精神胜利法的。

很多时候,成年人对生活的态度就是这样,忍受多于改变。

很多人说,这是成熟。

可如果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是悲哀,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05

每个人在这世间,都要自己扛起所有的生活。

在你自己,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已经挺难的了,可是在别人眼里,你是怎么做的,就是一场热闹。

大多数人不会真正关心你活得开不开心,不会在意你活得累不累,他们只是在看你的热闹,说些不痛不痒的话,甚至冷嘲热讽,说些阴阳怪气的话。

鲁迅笔下,看热闹的人很多,祥林嫂身边那一群人是,孔乙己身边那一群人也是。

祥林嫂身世悲惨,命途多舛。

丈夫死后,她跑到鲁镇来做工,勤勤恳恳,也能下力气,可是婆婆为了给儿子结婚,就把绑回去嫁人,因为有较为丰厚的彩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最后也只能认命。

她有了孩子,男人又有些本事,生活过得还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因一个小感冒,命丧黄泉,留下祥林嫂孤儿寡母,艰难求生。

更大的灾难却又降临了,她的儿子也被狼吃了,她的生活彻底没了希望。

她回到鲁镇,鲁镇的人得知她的悲惨经历,却大多都是在看热闹。

他们拿祥林嫂寻开心,等到她的故事听多了,不新鲜了,就把她丢在一边,祥林嫂死了,他们还抱怨她死的日子不好,因为那时候鲁镇正在“祝福”,祥林嫂的死,是不详的。

毫无疑问,祥林嫂是麻木的,但她周围的那些人,更是冷漠。

然而,人生一世,真正关心你的人其实没多少,大多数人都是看你的热闹而已,他们甚至不会介意你更惨一点,也不建议在你的伤口上撒点盐。

鲁迅年轻的时候,想做医生,可是他发现,医生能医好人的身体,却治不了人的灵魂,一个灵魂麻木的人,只会充当热闹的看客,充当看热闹的材料。

这世间,从不缺少热闹,也从不缺少看热闹的人。

生活就是一场小丑戏,你我都是戏中人。

06

我们可能都是热闹,也可能都是看热闹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看热闹时,也在用道德去攻击人,用偏见去吃人。

前段时间,一个母亲自杀的事情,让我震惊不已。

这位武汉的母亲,儿子车祸死亡,她赶到现场,想为孩子讨回公道。

可网友却觉得,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应该哭天抢地,应该蓬头垢面,而这位母亲,妆容精致,画了眉毛,涂了口红,穿着也很讲究。

看热闹的人就说,孩子都死了,还有心情这么打扮自己,说明她不在乎孩子。

还有人觉得,她赶到现场,竟然不是哭得语无伦次,而是情绪克制,理智地为孩子讨回公道,这不应该。

看热闹的人就说,孩子都死了,竟还能如此从容,她肯定不爱自己的孩子。

她在事故现场,说话有逻辑,条分缕析,言谈举止沉着冷静,有人又觉得,不应该是这样。

那些看热闹的人就说,换我早崩溃了,这个女人不简单,像表演一样,是不是想借机成为网红?

谁说悲伤就一定要哭天抢地?就一定要撒泼打诨?

阮籍的母亲死的时候,阮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却悲伤得吐血。

这些看热闹的人,杀死了这位失去孩子的可怜的母亲,不知道他们有没有那么一丝内疚?

还是像祥林嫂死时一样,大家都觉得晦气,觉得心灵真是脆弱,经不起打击。

这就是阿伦特说的“平庸之恶”,他们没法思考,他们服从自己的偏见,无法看到真实,甚至他们做了恶,却连自己都不知道。

时代变了,没有狼来吃祥林嫂的孩子,可还有车子来撞,孔乙己们没有打断双腿,最后却也可能死在看热闹的人的冷漠和偏见里。

看热闹的人依旧是看热闹的人,生活依旧是那样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07

一百多年了,人间早已换了样子,可人性依旧如此。

鲁迅的呐喊,是想叫醒他那个时代灵魂沉睡着的人,而今,他的呐喊,却也应该响在我们的时代,只是那声音,已经越来越弱,宛如在耳边低吟。

一个朋友说,一把年纪了,开始喜欢鲁迅,喜欢读他的文章,这时候能看懂了。

我们读懂了鲁迅,说明我们懂了生活,也懂了人性。

小时候,我们都是天真的闰土,觉得生活有无数种可能,而自己就是主宰,充满希望。

成年后,是挑着一身重担的闰土,为了生活,拼尽全力,谈梦想还不如多挣几块钱。

我们也许曾反抗过生活,但一万次反抗无果,最后也只能像阿Q,自我安慰说,这就是命,这就是生活。

我们睁开眼睛,外面是高楼大厦,人来人往,可回到屋里一想,人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生活还是一百多年前的那样,看热闹不怕事大,人与人之间充满距离与隔阂。

我们需要悲哀中的呐喊,需要有人去打破那隔阂,去叫醒已麻木的心灵。

点个在看,摆脱冷气,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也要做那唯一的光。

精彩讨论

快乐魔兽2023-07-23 08:46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可乐帮成员2023-07-23 09:52

太特么深刻了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好名字在哪里2023-07-23 06:54

初闻此曲不识意……

全部讨论

2023-07-23 08:46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2023-07-23 09:52

太特么深刻了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2023-07-23 06:54

初闻此曲不识意……

2023-07-23 07:47

生活就是一场小丑戏,你我都是戏中人。

2023-07-24 20:04

人生一世,真正关心你的人其实没多少,大多数人都是看你的热闹而已。
他们甚至不会介意你更惨一点,也不介意在你的伤口上撒点盐...

2023-07-23 09:36

百年前如此,百年后……我不敢说

鲁迅先生如同曹雪芹一样,家族没落以后,早认清了社会的现实,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人家自古都是世家,鲁迅和周恩来是表兄弟,许崇智是许广平的堂哥,人家爷爷是浙闽总督,弟弟一个投了日本人,一个是解放后的浙江省长 。你根本读不懂,鲁迅仇恨旧社会源于他爷爷参与他爹的科场舞弊案,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