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00亿流入,恒生科技下跌近7成,港股依然变身财富“黑洞”!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今日话题 $#港股至暗时刻,该坚守还是割肉?# $恒生科技指数(HKHSTECH)$ $恒生指数(HKHSI)$ $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联接人民币A(F006327)$ 

港股又跌了,说的有点麻了!

9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度大跌3.41%,创下近10年以来的新低,自2021年高点已下跌近45%。恒生科技指数更是直接下跌近67.8%,接近7成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说港股该抄底了,可港股就像财富“黑洞”一样,不断吞噬着“抄底者”的财富。

伴随着下跌,不断有资金涌入港股。截至9月27日,今年以来,港股公司回购金额达到621亿港元,南下资金买入港股金额达到2470亿港元,两者合计达到3091亿港元。其中,腾讯年内累计回购次数已达64次,回购金额达195.13亿港元,远超去年全年的回购额26亿港元。

但,这也没能够阻止港股的持续下跌,港股真的像财富“黑洞”一样,成为无底洞吗?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恒生科技指数的走势基本上与国内中证消费的走势一模一样。因为,中国4G时代的互联网红利消失了,互联网正从高成长的科技,成为消费行业的一个细分品类。

它不像美国互联网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维持成长性,而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一旦踏足国境线,海外扩张能力受到严重抑制,所以,人口带来的裂变成长期,以及行业应用带来的扩张期已经基本结束,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互联网变成了消费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互联网现在只是弹性比较高的消费。因为互联网更加轻资产,裂变和垄断效果更好。消费上升带来的边际利润扩张更快,消费下降带来的边际利润缩窄更更快。

我们可以看到,恒生科技与中证消费在2021年底开始变得有所不同,虽然还是同涨同跌,但是恒生科技2021年至9月28日,累计下跌37.8%,而中证消费仅仅下跌13%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

自然是美国开始加息,互联网企业具有高弹性,而估值对利率十分敏感,国内的利率虽然依然保持宽松,但是互联网企业大多都具有外资基因,上市也大多在海外,受利率的影响更甚。

目前,加息预期正处在最猛烈的时刻,美国利率的影响对港股的影响也达到了最深的时刻。不过,现在美元指数的上涨也接近尽头了,市场对美国利率的预期已经达到5%,还能变得更坏一些吗?

在没有发生大规模对抗的情况下,美元继续大幅升值的动力已经不足。

另外,从近期中证消费的企稳来看,国内消费经历了1年半的调整,在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有望在下半年迎来一定的回暖,所以,估值和盈利方面,四季度对恒生科技都是友好的

我们不用过于纠结于恒生的弹性,跌的多,涨的也多。多还是少,我们不是看绝对值而是看相对值,上证和创业板指的估值和弹性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同样恒生科技其实下跌也还行,比较3月份单日上涨22%,这些还算个啥?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当前布局是合适的,虽然不一定会立即迎来大涨,但从历史上看,目前的位置应该是属于相对低位的。投资有时候并不需要抓住最高点,最低点,只需要知道相对高低即可。

所以,有钱的不用慌,大胆买,分批买。

如果你看清了投资的逻辑,和下跌的原因,展望未来,你一点儿也不会慌,甚至还有点小开心,筹码又便宜了。

机会很多,确定性的机会很少,如果发现了,不用纠结,干就完了。因为这个市场不缺机会,缺的是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风险提示】

以上仅为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