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生存报告发布,医保严管升级,药店人收入会受影响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上半年店均销售额下滑10%,而进一步剖析,1-5月份,72%的门店生意出现下滑;上海警方年初至今查获20余吨“回流药”;全国有14个地区店均药师数量达不到1人……

整理 | Mo叔

01

一周热点追踪(点击蓝色小标,查看原文)

独家首发!《2024半年度药店生存报告》

在行业都准备一甩疫情阴霾、开启新一轮跑马圈地之时,面对的却是一个骤冷的零售市场。上半年店均销售额下滑10%,而进一步剖析,1-5月份,72%的门店生意出现下滑。如果我们按照头部连锁门店的大致水平——35%的毛利和5%净利,一家门店营收下滑15%就会触达盈亏平衡线,那么保守预估,今年1-5月份有超过45%的门店亏损,5月这个数据更进一步提升至54%。

零售市场正在逐步进入一个门店数回落、市场再平衡的过程。

从4-5月开始,行业讨论关店潮的声量明显提升。有资深人士表示,一般一家店连续6-9个月亏损,就会闭店。按上面的预估亏损门店比例,如果当前69万店减少45%,与众多专家预估的,未来将逐步回落至40万家店附近的判断基本一致。

20吨“回流药”被查扣,药店医保严管升级

近年,医药零售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回流药”骗保的事件,已引起监管方面的高度关注。比如,广州花都市监局查处一起涉及某大药房网络销售“回流药”的严重违法案件、深圳一起“回流药”案件涉及金额高达2亿元人民币、上海警方年初至今查获20余吨“回流药”、陕西榆林有人短短三个月内购买了足够15年使用的治疗用药...

这些骗保行为不仅对医保基金造成损失,还利用“异常低价”打乱药品市场秩序,甚至对公众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7月1日起!一批药店禁售右美沙芬,违规将重罚

正值“国际禁毒日”,全国各地的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戒毒管理局等机构,都在发布相关宣传资料,其中重点提到,“药物滥用与吸毒只有一念之隔”。

近年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滥用引发个人身心健康及社会危害,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这其中,个别药店为了短时牟利,利用假处方或网店漏洞,肆意售卖相关药品,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1亿人次参与,线上医保购药最新进展

7月3日,腾讯健康最新披露,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微信医保支付已接入广东、新疆、江西、湖北、上海、山西、云南等7大省市的1000余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用户可以通过医保服务平台、线上购药服务渠道、药店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方式,实现医保购药。

据了解,自2023年起,腾讯健康陆续与各地医保局合作,开放基于微信进行医保移动支付结算的能力。截至目前,海王星辰、高济、大参林、中智大药房、爱心大药房、国大药房、华氏大药房、一心堂健之佳等十余家国内头部连锁药房,已依托微信打通了线上购药医保支付的“最后一米”。

02

一周行业深度解读(点击蓝色小标,查看原文)

业绩大跌,药店人收入会受影响吗?

《第一药店财智》梳理2023年财报发现,由于各大连锁保持着收购、并购的步伐,2023年员工总数对比上年均有所增长,其中大参林新员工流入最多,为5967人;漱玉平民增长幅度最大,为24.22%。

根据公开资料,两家连锁在去年都有较为频繁的收购活动,先后斥资数亿元。截至2023年末,大参林漱玉平民分别拥有门店14074家和7337家。

各连锁的员工薪酬总额多数随人数增长,占总营收比例大约处于14%-16%的水平,在数值和比例上大参林均为最高,员工总薪酬达到40.27亿元,占比16.35%。

数据来源于企业公开资料,《第一药店财智》整理制图

药店陷入“人才荒”?

从数据上看,若按照“一店一药师”的配置,执业药师数量能满足超66万家药店的配备需求,但部分地区对门特门慢甚至门诊统筹定点药店的执业药师配备数量提出更高要求,注册在药品零售企业的72万执业药师可能勉强够用。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水平及生活环境差异,执业药师区域分布也不均衡,根据《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3年)》,全国有14个地区店均药师数量达不到1人。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3年)》

川合会医药公益联盟会长、四川百姓源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好杰向《第一药店财智》坦言,尽管目前多数药店经营效益不如以前,但也不敢贸然降低员工的薪资水平,因为一旦降薪,势必造成人员流失。但另一方面,一线店员的薪资大多采取“底薪+提成”的结构模式,有一部分与药店业绩挂钩,部分员工感觉收入低了,会往线上销售岗位或其他销售健康类产品的行业跳槽。

专访蓝波:慢病只是一种状态,患者可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健康产业链路来说,老龄化社会给行业发展着实带来了不小挑战,蓝波认为,面对这种可预知性的人口结构变化,上游药企关键在于增加研发投资,创新产品,完善产业链布局,高效推广,赋能零售终端,从而有效解决民众健康需求。

实际上,国内不乏有一些知名品牌,不仅重视中药文化的传承,同样也在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在市场推广中力求创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