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狂揽400亿,“减肥神药”被盯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减重神药”3个月狂揽400亿元,减肥赛道入局者越来越多。

01

我国肥胖人群超2亿

减重市场日渐火热

近日,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显示总营收653.49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680亿元),营业利润318.46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332亿元)。其中,司美格鲁肽这一通用名下的三款产品共计贡献了约合60.51亿美元的收入,超出400亿元人民币。

作为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司美格鲁肽,因具有显著的减重效果被网友称为“减重神药”,热度居高不下。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且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逐年上升,肥胖有着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国约有2.4亿左右的肥胖症患者。可见“减肥药”市场空间之巨大。

事实上,这一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据《第一药店财智》不完全统计,礼来、罗氏、安进等均已有所布局。今年4月,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显示,九源基因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JY29-2)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另外,丽珠集团翰宇药业等多家药企此前公告称,公司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获批开展体重管理相关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同时,市场中还有奥利司他、排毒清脂胶囊等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

有药店负责人在交流中告知《第一药店财智》,虽然市面上陆续出现获批超重适应症的药物,但是减肥人士更认可司美格鲁肽。“减肥市场非常大,目前司美格鲁肽不管是针剂还是片剂,在国内主要适应2型糖尿病的治疗,若获批了减重适应症,会迎来井喷式爆发。”

然而,在其高热度背后潜藏两大不容忽视的问题。

02

网售处方药存在滥用风险

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且在国内未获批于肥胖适应症,因此面对有减重需求的患者,医疗机构会严控处方、审慎使用。但电商平台中的商家职业操守参差不齐,使网络成为司美格鲁肽滥用的疏漏之地。

《第一药店财智》浏览多家主流线上平台发现,司美格鲁肽等均有售卖,且部分网店月销量破万。经过随机测试,合规的商家会解答用药疑问,并告知如果用于减肥请凭借处方到线下药店购买。有些商家客服面对询问时则默认该药可用于减肥,不会主动告知产品为处方药,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电商平台的下单流程也十分简单,只需填写患者的身份证信息即可。

除了销售流程不规范,各大平台中的用药评论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评论区,存在许多“打这个瘦了10斤、减肥效果明显”等类似的评价。平台、商家并未对此进行处理。

相比之下,虽然由于医院处方外流的通路尚未打开,线下药店也会用登记身份证信息或者互联网医院开方的方式进行变通,但由于监管体系的相对完善、我国属地化监管的行政特点、实体门店的坐商属性等,实体药店在假药劣药、违规销售、事后追踪追责等方面,风险指数要低得多。

03

“减肥”不能刷医保


司美格鲁肽于2021年被纳入我国医保目录,其不合规使用的问题也就牵涉到医保基金安全。

早在2020年,国家医保局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有8类药物不能医保报销,主要起增强性功能、治疗脱发、减肥、美容、戒烟、戒酒等“改善生活状态”的药品就是其中一类。

在医保基金紧平衡、个账缩水的当下,医保基金监管更是到达前所未有的严格。

今年4月16日,国家医保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两高一部”合力,把医保骗保犯罪如何定罪处罚、法律适用、政策把握、办案要求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为依法惩治医保骗保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这意味着,以后对于医保骗保案件的打击力度将进一步提高。

同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发布《方案》政策解读。其中明确表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医保支付范围限定在与成人2型糖尿病有关的两种情形,减肥不在支付范围以内,医保不能报销。若请人代开该药用来减肥,将因涉嫌套取医保基金受到处罚,付出违法代价。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减肥神药”到底进没进医保?》也对该问题进一步说明。

目前,2024年度医保飞检已经启动。《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方案》显示,本次飞检将实现各省份全覆盖,并进一步增加抽查城市。原则上,每个省份抽查城市数由以往每年每省份一个增加为两个。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飞检首次对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回头看”,避免已经查过的机构认为几年内不会再查、产生懈怠思想。合理推测,未来“回头看”很有可能蔓延到定点零售药店。因此即使是面对“减重神药”这样炙手可热的产品,药店行业也千万不可放松警惕或抱有侥幸心理,而是需要将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基金使用作为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药店的业绩更应该从品类升级、多元业务、专业服务等方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