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会不会是10年前的肿瘤?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喜欢:5

国健的一季报老实说有点超预期。

上海疫情从三月下半月开始,对一季度起码有半个月的影响,之前深圳、沈阳还有其他地方也有疫情,对门诊和住院肯定也有影响。最终国健一季度的收入和去年没有疫情的时候持平,利润基本不盈不亏,比预想中要好。

益赛普销售的长尾效应明显。2020年阿达木单抗突然降价打了益赛普个措手不及,海正、百奥泰信达还有原研的阿达木对益赛普形成合围之势。

但是2020Q4益赛普降价以后,2021年销售明显回升,说明益赛普在风湿科医生的认知里没问题,之前销量下滑主要原因就是价格,而不是疗效,这一点很重要。

未来集采铺开,益赛普大概率继续降价,但降价也不见得是坏事,一是国健的产能优势得以释放,二是风湿病的生物药在国内最大的问题远远还不是竞争太激烈,而是渗透率太低,如果阿达木也集采继续降价,期待两个联手把市场快速做起来。

这些年创新药最大的问题除了内卷,还有步子迈得有点大,和国内的支付能力脱节。但风筝飞的再高,也脱离不开放风筝的人,一拉线还是得掉地上。

中国经济腾飞,但是人均GDP还没有跨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修美乐在全球是药王,在中国之前却一直卖不起来,本质上还是因为太贵,而不是中国的医生观念不行。

另外,中国人对慢病和疼痛的忍耐力差不多可以说冠绝全球。西方人动不动就吃止痛片在中国看不到的,所以风湿科以前是个小科室,大多数人忍忍就过去了,为了治疗个疼痛还要花这么多钱不值得,最多吃点激素。

因此,不管益赛普也好,阿达木也好,降价以后销量一定会大幅往上走,而且越降价,有支付能力的患者人数是指数级增长的,同时,居民也确实在变得更有钱,带动治疗意愿增长,所以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以价换量的策略有牢固的实现基础。

国健未来说要聚焦自免赛道。自免赛道和肿瘤赛道比起有些自己的特征,两个领域的患者人数都足够多,但是自免1、疾病类型多 2、病程长 3、会反复。肿瘤一般2年左右患者就没了,好一点5年,差一点几个月,DOT的上限很短,并且基本一种药用到进展以后就会换一种药,但自免正好相反。

现在国内的自免有点像十年前的肿瘤,看上去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药,但是繁荣正在路上。首先,不少自免的靶点是广谱的,就像PD-1一样,PD-1虽然现在内卷的厉害,但是只要是当初PD-1前三前四的厂家,谁没有凭借着它蜕变?

其次,风湿科这样的自免主力科室在国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下文要求全国的三级医院必须建风湿科室,且配备十张床位。这跟当年的肿瘤学科何其相似?

前两年去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时候,曾经感叹怎么会建在离济南市中心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后来恍然大悟,当年肿瘤病人就是因为治不好,所以拉到城郊不受重视,但看看今天的山肿,何其重要。

第三,自免还处在一个可以摘“低处”的果实的时候。比如国健管线里的IL17、IL5、IL4都是已经验证过的大品种,临床进度在国内排前三前四,完全有机会做一个me-better出来。

不够fancy吗?fic、bic是fancy,但国内至今也只有泽布替尼、吡咯替尼几个少数的药可以算bic,fic没有,大量biotech的fic、bic还留在纸面上。从0-1的创新是很了不起,但1.5的创新则很实惠,不是吗?

最后我想说,医药其实是有周期的,或者至少创新药是有周期的。很多人把医药当成防御股,当成茅台五粮液,但其实创新药和食品饮料有本质的区别。创新药除了“药”的成分,更多是“创新”。有谁把科技股看成穿越周期的吗?

不过,创新药的周期不是经济意义的债务周期,而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经历过一次完整的从立项,到临床、上市,医保,集采的过程算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周期。一些创新药企之前只经历了一半就感觉良好,这是对未来困难估计不足。

而像国健这种经历了完整周期,并且开启另一轮周期的,在biotech里凤毛麟角,所以也有理由认为它更有可能在未来活下来,活得好。

说起来这市场也挺有意思的。除去那些最头部的公司,看一些第二梯队,诺诚健华160亿港币,康方110亿港币,康宁杰瑞64亿港币,和铂医药竟然只有30亿港币。而现在最被机构看好的是CXO,然后是疫苗,后面还有生物类似药。

市场对创新药陷入了系统性的恐惧之中,卖创新药的市值不如卖生物类似药的,只能说h哈哈哈……但相信这和美债利率不会长短期一直倒挂一样,市场有它自己的修复机制。

$三生国健(SH688336)$    $三生制药(01530)$    $康方生物-B(09926)$   

全部讨论

2022-04-28 10:09

$三生国健(SH688336)$ 前几天连跌是真的看傻,说实话国健的基本盘没怎么变,业绩还微升,要是再超跌是不大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