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系列之洋河股份分析(一)洋河发展史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8

白酒系列分析休息了一段时间,今天我们继续啊,争取把十几家都聊完,聊透彻。我们继续按照我的6544价投体系中的好行业好公司研究的5个方面去展开聊,聊谁呢,聊洋河股份。5个方面这里再啰嗦下,就是行业,公司基本面,管理层,财务和估值。行业这里就不说了,之前在写茅台之前关于白酒行业已经写了6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阅。而且关于白酒十几家上市公司的2023年年报和一季报也都做了点评,主要白酒上市公司年报及一季报概览,感兴趣的也可以一块看看。

近期洋河因为老唐的清仓,引起了洋河投资者们的广泛热议,既有支持者,又有反对者。甚至洋河董事长张联东对老唐的批评也表示了关注。我是什么观点呢,这里先卖个关子,等我们客观深入的分析完洋河这家公司之后,再谈谈我的看法。

还是先拿出白酒上市公司上市以来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情况看下,洋河上市14年多以来,营收增长了8倍,净利润增长了3倍,股价增长了4倍,给投资者带来了11%的复合年化收益率,是前六名中收益率最低的一家,这与洋河的发展历史有关,让我们一起去深入看看洋河股份的过去。

白酒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洋河的基本面分析

洋河股份是江苏白酒龙头,位于江苏宿迁市洋河新区。宿迁市坐拥“三河两湖一湿地”,和苏格兰威士忌产区、法国干邑产区并称为世界三大湿地名酒产区,2012年宿迁被授予“中国白酒之都”称号。洋河地区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旗下拥有江苏传统名酒“三沟一河”中的两个品牌——洋河与双沟(三沟中的另外两沟分别是高沟和汤沟,高沟镇就是我们熟知的江苏另一家白酒上市公司今世缘的产地。汤沟镇是汤沟酒业的产地,本来也是打算要上市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上市成功)。

公司拥有洋河、双沟、泗阳、贵酒、梨花村五大酿酒生产基地,下辖苏酒集团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洋河、双沟、蓝色经典、珍宝坊、梦之蓝、苏酒六枚中国驰名商标。2003年公司打破白酒传统香型分类,首创绵甜柔和、醇厚净爽的“绵柔型”白酒,深得消费者喜爱,饱受市场好评,号称“绵柔鼻祖”。

洋河的历史

洋河古代及建国前历史

洋河股份的酿酒历史悠久,据古人类学家杨钟健教授考证,早在5万多年前,双沟地区就已经存在有古人类酿酒行为的猿人。1977年所发现的双沟醉猿化石更是成为该地区酒文化历史悠久的重要标志之一。
洋河酿酒,始于汉代,兴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这与茅台历史类似),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洋河地区的酿酒技艺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品质。明朝时期,洋河当地的高粱酒被加以改进,以大米、糯米和高粱为原料,大麦、小麦制曲,辅以当地“美人泉”之甘甜泉水,酒液澄澈透明,酒香浓郁清雅,入口鲜爽甘甜,口味细腻悠长。

洋河美人泉

公司的前身是江苏洋河酒厂,成立于1949年,是在泉泰(罗家)槽坊、泉源(叶家)槽坊、逢泰(何家)槽坊三家私营槽坊的基础上筹建的。这三家槽坊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南巡时品尝了泉泰槽坊主罗源泰进献的洋河美酒后,对洋河酒的品质赞不绝口,御笔题写“酒味香醇,真佳酒也”,并封洋河酒为贡品御酒。因而当时已经热销于江淮地区,获得"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淮第一家"的美誉。

乾隆皇帝对洋河大曲的背书无疑为这款酒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清代同治十二年编纂的《徐州府志》也载有“洋河大曲酒味美”。清末,尽管清王朝的衰落已成定局,但洋河大曲的声誉日益显赫。1915年,它在全国名酒展览会上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同年,洋河大曲远赴重洋,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国际名酒金质奖章和奖状。1920年至1935年间,酿酒作坊数量激增至十七家,吸引了众多享有盛誉的酿酒师汇聚于此。
但是在抗战时期,宿迁地区的酒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这里就不得不提众所周知的台儿庄大捷。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场著名战役,战役发生的地方和宿迁几乎是一步之遥,战乱的发生使得宿迁地区的酒厂遭受了破坏,大部分酒厂消失殆尽。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恢复建立了“地方国营洋河酒厂”,洋河这才算是缓了一口气。

洋河酒厂“天下一地坛”雕塑

洋河旗下另一个重要品牌双沟则创立于1732年,距今同样也有近300年历史。国父孙中山先生还曾为双沟美酒写过匾额。

洋河建国后发展史

1949年,在泉泰(罗家)槽坊、泉源(叶家)槽坊、逢泰(何家)槽坊三家私营槽坊的基础上筹建了“地方国营洋河酒厂”,建厂初期,全厂占地仅1.4万平方米,职工41人,年产洋河大曲酒26吨,产值4.34万。饱受战乱的洋河酒厂开始慢慢恢复元气。

洋河建国后发展史

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我们都知道浓香型白酒最关键的就是窖池的窖龄,饱受战火摧残,原有的一些窖池可谓是“七零八落”。但是为了提升产量,50年代末,洋河大曲厂开始用水泥窖池酿酒,这肯定是酿不出好酒的。所以大家可想而知,1952年和1963年评选的“老四大名酒“和“老八大名酒”都没有洋河大曲,就连周总理也不好意思推荐他江苏老家的这款名酒。所以很多人说洋河酒是广告酒,对此我是不认同的。洋河前两届名酒评选会名落孙山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五届名酒评选结果

洋河经典产品“洋河大曲”

60年代,洋河大曲在研究过程中偶然间发现窖泥竟然也可以人工培养,而且出来的酒质还特别优秀。人工窖泥技术把窖泥老熟年份从30年一下子缩短到了很多,为洋河酒质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在1979年的第三届名酒评选中获得了“新八大名酒”称号,后又连续2届蝉联“国家名酒”称号。

另外,双沟大曲1955年在第一届酿酒工业会议上获甲等佳酒第一名。1979年,39度双沟特液开创中国低度白酒研发先河。并从1984年开始,连续两届入选“国家名酒”评选,分别号称“十三大名酒”和“十七大名酒”。

接着聊回洋河。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放开名酒定价权,洋河未能迅速作出反应,洋河最初借鉴了五粮液的买断营销模式,并持续推出新产品。然而,由于其主要产品洋河大曲的定价偏低,且新产品线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这并未有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产品档次的提高,反而造成了产品线的混乱。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四川、山东等地的外来品牌侵蚀,甚至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在经历了深刻的反思之后,洋河大曲踏上了改制之路。在短短几年内,它成功扭转了颓势,并一度与茅台、五粮液齐名,形成了“茅五洋”的格局。

在2002年之前,洋河酒厂完全归宿迁市国资委所有,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由于缺乏内部激励机制,公司存在经营效率低下和机制僵化的问题。2002年,洋河进行了第一次改制,洋河集团与上海海烟、综艺投资、上海捷强等6家法人以及杨廷栋、张雨柏等14位公司经营层人员共同出资设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改制使公司从国有独资转变为国有控股,其中洋河集团持股51.1%,管理层持股8.4%,经销商及其他法人股东持股40.5%。这一改制引入管理层、经销商持股,充分激发多方活力,为蓝色经典系列的推出,奠定了组织基础。洋河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2年股改之后发展至今,如下图,洋河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2-2012年同步于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缔造了蓝色经典的传奇。2013-2015年,行业遇冷期。2016-2018年,洋河回暖期。2019年至今,二次创业期。下面详细聊下这几个阶段。

2002年之后洋河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阶段

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2002-2012年,黄金十年,蓝色经典

2003年,中国白酒市场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市场上主要的白酒品牌仍以川酒为主,特点是口感浓烈、香气浓郁,而江苏市场则受到川酒和徽酒的强烈影响。为了实现超越,洋河做出了明智的决策:首先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从2003年开始,洋河酒厂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调研,对4325名目标消费者进行口味测试,并对2315名消费者进行饮后舒适度试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商务宴请用酒需求旺盛,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饮用舒适”、“不易上头”的白酒。因此,洋河决心将江淮浓香的“甜、绵、软、净、香”特点中的“绵柔”发挥到极致。

通过对原料、工艺和发酵周期的改进,洋河于2003年推出了蓝色经典系列。这款产品凭借绵甜的口感迅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除了口感,在包装设计上,洋河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蓝色包装,与当时众多酒企的红、黄包装形成鲜明对比,为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在广告语方面,洋河巧妙地运用“情怀”这一元素,通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这一独特的宣传语,满足消费者对情怀的追求。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使洋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白酒行业带来了一场蓝色的革新风暴。

对于蓝色经典系列的销售策略,洋河管理层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盘中盘”和“1+1”是渠道建设的创新模式,引领行业发展。其中,“盘中盘”模式起源于徽酒企业,核心理念是将企业资源集中投入到关键消费者身上,通过高强度教育培养其消费偏好,进而影响其他消费者,实现“小盘”带动“大盘”的效果。自2003年起,洋河在酒店渠道尝试实施“盘中盘”模式,旨在利用酒店的核心“小盘”推动商超、团购等“大盘”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盘中盘”策略,洋河进一步创新提出了“1+1”模式,该模式要求厂家派遣人员直接参与终端市场的销售协助和管理,而经销商则专注于物流和资金周转,从而实现厂商分工的细化,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营效率。

2006年公司再次改制为上市做准备,通过向管理层、技术人员持股平台定向增发,将洋河集团持股比例稀释到38.6%,管理层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0.8%,经销商及其他法人股东持股比例30.6%。股权激励范围进一步扩大,激励机制深入人心。截止到2023年,洋河集团持股比例为34.16%,蓝色同盟即为管理层进一步下降到17.58%,说明管理层是减持了不少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洋河慢慢失去竞争力的一个原因,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不需要再拼搏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2004至2006年期间,洋河股份的总营收实现了显著增长,从4.17亿元跃升至1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60.26%。同期,公司的净利润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0.15亿元飙升至1.75亿元,CAGR达到了惊人的241%。在产品结构方面,以“洋河蓝色经典”为核心的中高端产品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其营收占比在三年内从不足50%攀升至超过60%,成为公司营收的核心驱动力,并开启了“蓝色风暴”的新篇章。与此同时,随着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洋河股份的销售净利润率也由3.57%稳步提升至16.33%,展现了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

鉴于蓝色经典系列的增长迅猛,洋河酒厂面临产能不足的挑战。2009年,洋河股份成功上市,筹集资金8.2亿元,投入包括9000吨高品质基酒酿造技术改造项目、15000吨高品质酒陈化成熟化项目等,有效解决了产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洋河在产能扩张方面的速度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洋河拥有设计产能32万吨,其中洋河22万吨双沟10万吨,在浓香型白酒中名列第一。原酒储能100万吨,目前原酒储量达到70万吨左右,同样位列白酒上市公司第一。

黄金十年洋河不断扩产能

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2010年,洋河投资5.36亿元收购双沟酒业40.6%的股份,随后于2011年实现全资收购,使双沟成为洋河的直属子公司。由此,洋河成为行业内唯一一个拥有两大知名品牌的企业,旗下汇聚了洋河、双沟、蓝色经典、珍宝坊、梦之蓝、苏酒等六大驰名商标。在产品架构上,洋河与双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双沟珍宝坊旗下的三款主打产品“君坊”、“圣坊”、“帝坊”定位在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的价格空白区间,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线。

继2004年攻占江苏沿江八市市场、2005年征服南京市场之后,洋河于2006年开始着手全国化战略。洋河的全国化布局起始于其根据地华东区域,首选距离较近、白酒消费文化相似、消费量大且缺乏本土名酒的豫东地区作为试点市场。在豫东市场获得成功后,洋河逐步在周边的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推广河南市场的成功经验,打造了华东地区的示范市场。受益于2008年四万亿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洋河将销售渠道扩展至全国各地。截至2011年,洋河在全国的亿元省级市场已达到22个,基本完成泛全国化布局。这也是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家超市看到洋河蓝色经典系列酒的发端。

以华东市场为突破口的泛全国化

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在2007至2012年间,洋河股份的总营收从17.62亿元飙升至172.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57.85%,净利润则由3.75亿元激增至61.52亿元,CAGR达到了74.98%,在“茅五泸汾洋”五大主流白酒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在产品结构方面,以“洋河蓝色经典”为核心的中高端产品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从2007年的约75%增加至2012年的超过90%。与此同时,公司的整体利润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洋河股份的销售毛利率从2007年的48.48%增长至2012年的63.56%,净利润率则从2007年的21.27%上升至2012年的35.62%。

所以聊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前面留下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洋河上市14年,只带来了11%的复合年化收益率,是白酒前六名中收益率最低的一家。因为洋河成长最快的年份是在上市前,上市后净利润只增长了3倍,换句话说上市的时候洋河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28.92亿,是所有上市白酒公司上市时基数最高的,其它都是个位数。假设洋河在2004年上市,那么洋河是增长了618倍,可以带来约43%的复合年化收益率,所以洋河曾经也很优秀的,从下图,白酒前五名,2004年到2012年,净利润的增速也可以看出来,洋河增速是名列前茅的。

2013-2015年,行业遇冷期

“限制三公消费”、“塑化剂”事件打击行业,白酒行业整体进入调整阶段。但是洋河成为了主流白酒上市公司中抵御冲击能力最为出色的。这主要归功于洋河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当高端白酒受到政策限制时,以海之蓝为主的中低端产品却逆流而上,使得洋河率先走出了低谷。

同时,在完成泛全国化布局的基础上,洋河推行“新江苏市场”战略,以实现更深入的全国化。2013年,洋河将省外收入超过800万元的县区和超过1500万元的地市划定为“新江苏市场”,并优先投入资源。截至2015年,“新江苏市场”的数量达到297个,省外销售额攀升至62亿元,恢复到“八项规定”、“塑化剂”事件等不利因素发生前的水平。

营收和净利润相比2012年肯定是下滑的(除了茅台)。不过从营收方面来看,洋河在2013至2015年的营收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36%;从利润方面来看,同期洋河的净利润CAGR为3.57%,这两个指标均明显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就净利润率而言,除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茅台外,洋河股份在白酒行业领军企业中的表现最为稳定,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

2016-2018年,洋河回暖期

得益于“新江苏市场”战略的顺利推进,洋河在省外市场的销售额占比不断攀升,与省内销售额逐渐持平。截至2018年,洋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近10000家经销商,其中省外经销商占比达到70%。省外营收占比也提升到了50%。在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方面,随着行业的回暖,洋河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

但是2018年之后,洋河的营收和净利润连续几年出现下滑,这与其它白酒头部上市公司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形成了反差。其实在2016至2018年期间,洋河的营收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8.58%,净利润CAGR18.23%,如下图,净利润增速就已经是大幅落后于茅五泸汾。这时候其实已经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

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

1)新产品表现平平,产品组合老化。自2003年推出蓝色经典系列、2010年梦之蓝细分为M3/M6/M9之后,洋河后续推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并不强烈。2014年,洋河推出倡导健康饮酒的“微分子系列”,2015年推出梦之蓝M1,2016年收购的贵酒,2017年推出梦之蓝·手工班。除了手工班在千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占据一定地位外,微分子和梦之蓝M1均未再现蓝色经典系列的成功。

2)渠道利润微薄,库存积压,厂商关系紧张。受产品组合老化和价格体系透明的影响,洋河在各个销售渠道的利润较低,尤其是不如同省的竞争对手今世缘。此外,由于洋河强大的渠道销售体系和折扣结算形成的黏性,厂家在与经销商的谈判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因此,在以销售目标为考核导向的机制下,经销商往往会积累大量库存,压货和窜货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厂商关系陷入僵局。

3)省内市场竞争加剧,今世缘侵蚀市场份额。江苏作为经济和白酒消费大省,历来受到众多白酒企业的关注。在洋河主导的100-300元、300-600元价格区间,外来品牌和本土品牌竞争异常激烈。省内品牌今世缘挑战洋河的地位,省外品牌如剑南春、水井坊代表的川酒和古井贡、口子窖代表的皖酒也加入竞争。特别是今世缘,从2012年市场占有率不足10%增长至2019年接近13%,表现尤为抢眼。其它白酒品牌抢去了23%的市场份额,主要是高端茅台和五粮液,次高端的剑南春、郎酒、水井坊、舍得,古井贡、迎驾贡和口子窖等。

2012年和2019年江苏白酒品牌市占率

2016-2018年江苏省白酒各价格带主力品牌一览

2019年至今二次创业期

2019年起,随着业绩的逆势下滑,公司也开始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了调整,内部称为二次创业。前边说到的三个问题,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019年起洋河改革措施

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1) 通过产品体系升级应对产品组合老化问题。与推出微分子、梦之蓝M1时白酒行业低迷的市场环境相比,在次高端市场扩张的背景下,洋河基于原有的畅销单品进行升级,在梦之蓝系列中,M6升级成为M6+,M3升级成为水晶梦,这两个产品在品质口感、科技防伪、包装设计和规格容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公司汲取了2018年海天换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训,选择在销售压力较小的端午节后淡季进行新品推出,确保了新品价格的稳定。a)M6+相较于M6的整体价格提升了约100元,渠道利润几乎翻倍,同时前期实施的控货措施有效减轻了库存压力,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动销表现出色。2020年完成全国化招商后,M6+迅速实现了销量增长。b) 2020年11月推出的M3水晶版采用了与M6+相同的策略,通过控制产量、提高价格和优化质量的方式,迅速完成了对旧版M3的更新,成功占据了省内400+元价格带,打破了国缘四开在该价格带的领先地位。2021年,M6+在梦之蓝系列中的占比约为50%,水晶梦系列占比约为40%,洋河成功顺应了次高端市场的扩容趋势。

此后,洋河又推出了天、海之蓝6.0升级版,都增加了更多陈年酒,其中天之蓝新增了互动体验升级,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红包玩法和更便捷的开启体验。新版海之蓝则经过国酒大师4年的精心打磨,采用绵柔型核心酿造工艺,实现了香味的全面协调。至此,洋河成功完成了蓝色经典全系列产品的升级。中高端酒的营收占比2023年已经达到了约88%。

洋河蓝色经典系列升级

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

2)渠道体系革新以改善厂商关系。随着产品升级带来的渠道利润空间的恢复,以及洋河对渠道运营体系和考核机制的改进,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得到了显著降低。洋河将其长期实施的“1+1”深度分销模式调整为“一商为主、多商为辅”的新模式,旨在缩减经销商数量,减少不必要的内部竞争。在这一新模式下,公司在每个区域有针对性地支持一个主要经销商,而其他经销商则主要为这个大商提供分销服务。主要经销商在渠道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负责维护价格体系的稳定和保持渠道的推动力。次要经销商则在渠道中发挥补充作用,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这种调整,洋河销售总部对各地市场的控制变得更加集中和高效。

从库存水平和渠道利润两个方面来看,库存压力已经大幅减轻,恢复到正常的历史水平;渠道利润也得到了补充,部分产品的渠道利润与竞争对手相当,渠道推动力明显增强,形成了正向的营销循环。洋河的厂商关系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维持稳健步伐巩固苏酒领导地位。作为苏酒市场紧随洋河之后的今世缘,曾一度对其龙头地位构成威胁。近两年其追赶洋河的步伐有所减缓,并提出了与洋河差异化竞争的战略。同时,其在省外收购山东景芝酒的计划也未能如期实现。估计洋河通过产品升级和渠道改革稳定了市场地位后,今世缘在江苏省内超越洋河的难度增加。

2019年至今洋河的营收和净利润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洋河的业绩在经历了2019年-2021年的停滞不前后,迎来了连续2年的营收和利润增长。但是2023年洋河营收增长10%,净利润增长7%,特别是2023年四季度营收下滑22%,亏损了1.9亿。2024年一季度营收增长8%,净利润增长5%的个位数增长。这样的成绩,与其它高端茅五泸,以及次高端汾酒,古井贡、今世缘、迎驾贡的增速相比实在是太差强人意。这也是当前洋河PE估值只有不到13倍,远低于其它白酒的原因所在。说白了,大家非常担忧洋河的成长性。

坦白来说,过去的5年洋河交出的成绩单相比较于同行,也是很差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只增长了约1.4倍,CAGR仅为7%。过去的10年也好不到哪去,营收和净利润只增长了2.3倍,CAGR仅为9%。哪怕是延长到上市的2009年开始算,上市至今15年,洋河营收增长了8倍,净利润增长了3.5倍,CAGR为9%,也是一样的不好。如前所述,上市前2002年到2009年是洋河增长最快的时间段。而上市后,增长就慢了下来,结合管理层减持了快一半,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面对次高端竞争的不断深入和分化,洋河未来会怎么走,确实很让人担忧。关于当下的洋河,本文不展开聊,后续会在洋河的现状中展开。

前面再聊白酒系列之茅台分析时就提到过,我是不太同意对于白酒公司管理层不重要这个想法的,最多是放松到在名酒发展的某个阶段,管理层确实没那么重要。但是拉长看,管理层是非常重要的。茅台的历史证明茅台发展的关键时期,都是优秀管理层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才使得茅台将其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对于茅台如此,那么对于处在前有狼,后有虎的竞争格局中的洋河就更是如此了。

创新是洋河的核心优势,历代管理团队均致力于维持这一竞争优势。自1998年杨廷栋担任董事长起,洋河在杨廷栋、张雨柏、王耀、张联东四位董事长的引领下,在产品结构、渠道拓展、品牌塑造等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凭借这些创新成果,洋河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酿酒厂蜕变为行业排名前三的全国性白酒企业。我们相信,洋河二十余年来的持续创新历程充分展示了其固有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将伴随时代不断进步。

1998年以来茅台的历任董事长情况简介

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股权激励计划拉开洋河二次创业序幕,关键团队成员回归助推公司实现新增长。2021年,洋河实施了上市后的首个股权激励计划,该计划在激励规模、激励人数和激励层次方面均具有显著特点。在激励规模上,洋河的激励金额超过10亿元,超越了同行业的水井坊、今世缘等企业。在激励人数上,该计划覆盖了不超过5100名员工,大约占到了洋河在职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激励层次方面,除了15位高层管理人员外,还包括了全资子公司中层及以上人员等数千人。预计此次股权激励计划能够凝聚洋河全体员工的士气,将公司大部分业务骨干的利益与公司紧密绑定,从而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曾任洋河营销部门负责人的刘化霜已重返洋河,并出现在股权激励的核心高管名单中。刘化霜在洋河创立初期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攻克沿江八市”和“攻克南京”等营销战役中表现出色。因此,刘化霜的回归将为洋河的营销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其丰富的营销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将为洋河营销团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可惜去年二月又离职了)

对于股权激励计划和二次创业的进展,我们还要持续的保持跟踪。

好了,本篇就聊到这,把洋河的过去聊透了,下一篇我们继续聊聊洋河的现状及未来啊,这个对我们投资来说更重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