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到底卖的什么酒?

发布于: 雪球转发:18回复:151喜欢:202

最近关于卖不卖洋河的问题被讨论的沸沸扬扬,洋河这炸裂的财报的确比较突然。

我持有10%仓位的洋河,要不要清仓还在思考。不过也不急于这一两天了,最新财报刚看完,我们先把地“瞅”了再说。

本文结合公司与投资者的交流互动信息,推算洋河2023年的销售产品结构。

2023年洋河营业收入331.26亿,其中中高档白酒收入285.39亿,占比86%,普通白酒收入39.5亿,占比12%。

虽然财报披露中高档白酒收入占到86%,但销售的中高档产品真的有这么多吗?

看到这里大家不妨先猜猜有多少,然后再看后面的内容。

如何定义普通白酒和中高档白酒?洋河在财报中这样描述:

公司按照出厂价的价位区间标准将产品分为中高档酒和普通酒,其中:中高档酒指出厂价≥100元/500ml的产品,主要代表有梦之蓝(手工班、M9、M6+、水晶梦)、苏酒、天之蓝、珍宝坊(帝坊、圣坊)、海之蓝等。普通酒指出厂价<100元/500ml的产品,主要代表有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等。

这与我们主流认知有所区别,中高档白酒包含了低端产品海之蓝,并非都是公司大力宣传的梦之蓝。

下面先从交流互动信息开始,逐步推算销售产品结构。

先上总表(放大可查看原图):

「交流互动信息」

#2019年问答信息

洋河股份2018年蓝色经典营收占比是多少?海天梦在蓝色经典中的营收占比是多少?梦六、梦九、手工班在梦系列中各占比多少?

:2018年度,蓝色经典占营收的比例大约75%(海天梦产品占营收的比重大致为27%,20%,27%)。海天梦占蓝色经典的比例大约37:26:37。

梦六、梦九、手工班占梦之蓝系列50%左右。梦九、手工班占梦之蓝营收的比例是10%以上。

:2018年白酒销量21万吨左右,请问梦之蓝够5000吨吗?海天梦加起来够5万吨吗?

:2018年蓝色经典系列销量占总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2020年问答信息

:2019年度公司蓝色经典占总营收的比例?海天梦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

:2019年度公司蓝色经典系列产品占总营收的比例在75%以上,其中梦之蓝占比30%以上。目前公司梦之蓝产品占比已超三分之一(2020年5月19日)。

#2021年问答信息

:梦之蓝营收占比达到多少?今后是否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另外是否有提价计划?

梦之蓝品牌营收占比30%以上,未来会进一步提升占比。

#2022年问答信息

:2021年海天梦占营收比重大概多少?

:按照销售考核口径统计,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合计占公司营收比重在75%以上。2021年度梦之蓝占公司营收比重为30%以上。梦6+销售占梦之蓝的比重近50%

:双沟品牌的营收状况?未来的市场拓展策略?

:2021年成立独立的双沟销售公司,双沟品牌占公司销售总额的10%左右

「各产品营收占比」

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合,可以知道2023年蓝色经典营收占比75%以上是确定的。

由于管理层多次描述为75%以上而不是80%以上,所以我们取值为77%。

通过计算可知普通白酒营收占比为39.50/324.89=12%,可倒挤出除蓝色经典以外的中高档白酒占比为11%,这部分主要是苏酒和珍宝坊。

管理层多次回答梦之蓝占营收比重在30%以上,其中2020年表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所以这里推测梦之蓝占营收比为34%

2018年海天梦占比分别为27%、20%、27%,总占比74%。

2023年总占比提升至77%,梦之蓝占比34%。根据近几年洋河主推海之蓝和梦之蓝,弱化天之蓝的策略,倒挤出海之蓝占比25%,天之蓝占比18%

至此,推算出各产品线的营收占比后,可计算出具体营业收入:

2021年管理层表示梦6+销售占梦之蓝的比重50%,推测2023年梦6+占营收比为16%

2018年管理层表示梦9、手工班占梦之蓝营收的比例是10%以上,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洋河优酒率逐年提升,加上近几年的重点售卖,推测2023年梦9及以上产品占梦之蓝比例扩大到15%,占营收比约为5%。

梦之蓝总占比为34%,倒挤出水晶梦占营收比为13%

有了每款产品的营业收入后,只要除以对应的出厂价,就能计算出每款产品的销量了。

但我们并不知道上述产品的具体出厂价,所以这里我使用@知酒僧2024年4月白酒购酒指南》中的数据。

用建议入手好价模糊的推算出经销商的一批价,这里的建议入手好价是指用户购酒时非常优惠的价格,通常只有在双十一、百亿补贴等促销活动中出现。

因为经销商很难亏本甩卖,而建议入手好价通常都是很少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是经销商保本出的价格。

其中洋河大曲为45元,海之蓝118元,天之蓝265元,水晶梦410元,梦6+为578元,梦9为960元。

将上述价格剔除增值税后,得到近似的出厂价。

由于中高档白酒中除了蓝色经典外还有苏酒和珍宝坊等产品,这一部分品类繁杂,价格横跨100~900元,无法计算出具体出厂价。

所以苏酒等产品直接用蓝色经典平均出厂价代替,约为315元(不含税)。

用收入除以价格后,得到各产品大致销量分布,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说是销量分布?因为推算过程中的大量数据都不严谨,导致推算出的销量一定是不准确的。

但我们推算的目的是观察各个产品的大致销量占比,对单个产品具体销量不做精确要求

上述销量合计111521吨,与2023年实际销量166155吨相差甚远。

没关系,有了大致的占比后,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数据进一步计算。

用各产品计算出的销量除以111521吨得到销量占比,再乘总销量166155吨,可得到校准后的实际销量。

如下图所示:

#洋河大曲&双沟大曲计算过程

通过年报P12可知,2023年洋河产量125513吨,双沟产量29851吨,总产量为158834吨,可计算出其他酒企产量为3470吨。

这部分是洋河收购的贵州贵酒和湖北梨花村的产量。

由于洋河以销定产的特性,产量和销量非常接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子公司的产量占比,推算出具体销量。

洋河销量为125513/158834*166155=131298吨,双沟及其他销量为166155-131298=34857吨。

用34857吨减去上面计算出的“苏酒等”产品的销量,得到双沟大曲的销量为26940吨。

进而计算出洋河大曲销量为46705/111521*166155-26940=42645吨。

至此,洋河股份所有产品的销量计算完毕。

「结论与思考」

可以看到,洋河大曲+双沟大曲+海之蓝的销量占到总销量的75%,而梦之蓝只占了10%,梦6+更是只有4%。

这与公司一直大力宣传梦之蓝的现象似乎有些不符,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洋河卖的大部分酒都是低端酒

基于此,我认为投资洋河的逻辑要变一变。

之前洋河所谓的产能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股权优势等都不那么重要了。在低端酒领域,这些都构不成显著的护城河

你就是个卖酒的,你有的别人都有。并且在低端酒领域,我认为酒质优势也不复存在。如果酒质真的好,那就不是这个价了,况且很多人喝一两百块钱的酒,也喝不出个所以然。

同时我认为,用户选购海之蓝及以下的产品时,品牌权重将大大降低

这类产品的销售场景通常是哪款利润大,烟酒店老板就主推哪款。而消费者在这个价位段对品牌的认知并没有那么高,因为更多的以自饮为主。

同时又受到促销活动影响大,同样100元的两款酒,其中一款酒买三送一,可能就直接影响消费决策了,属于价格敏感型。

这方面全国性酒企与区域性酒企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反而区域性酒企利用自身人脉资源可能更容易在当地推广产品。

消费者倾向于经济实惠,烟酒店重点推销高利润产品,两者互相影响使低端酒消费决策中受到品牌影响大大降低。

同样的,上述场景会形成某种循环。越促销,越买杂牌酒,名酒品牌心智越弱,越受促销活动干扰强。

所以,低端酒实际上是一个无差异化竞争的市场。你能卖,我也能卖。

就像伊利牛奶和美的小家电,大家的东西都差不多,最终都在卷。

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增长的商业模式。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以前分析洋河的思路都要推倒重来。高端白酒可以聊品牌,聊基酒,聊营销。

低端白酒与普通消费品一样,谁努力谁就卖的多。

洋河高达75%的销量都来自于低端酒,所以我认为洋河的销售策略都要以卖出这部分酒为前提,至少是以卖出海之蓝为主导。

对于无差异化竞争的商业模式,非常看重渠道能力。这一点在伊利格力美的等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洋河要走深度分销路线,并且在2018年以前表现的很好。

因为那时的白酒竞争烈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大家搞的还是经销商那一套,你洋河直接亲自下场卖,经销商的积极性自然比不过。

现在洋河的处境刚好与很多小酒企面临的状况一样,份额被名优酒企降维打击,慢慢蚕食。

那为什么古井、汾酒这些企业没事呢?虽然他们卖的可能大部分也是低端酒,但相比洋河至少没有管理层问题。洋河现在由于内部管理导致销售陷入某种程度的停摆,就造成了这种局面。

当然,小作文风波之前洋河的增速也不如其他酒企,我只能归咎于内部管理一直有问题了。如果大家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区赐教。

同时可以看到,梦9和手工班的销量只有1368吨。当然计算出的数值肯定有误差,我们姑且看作1000~2000吨。

记得老唐曾经说过,洋河的产能中有5000吨是可以勾兑梦9的,有3000吨是可以勾兑手工班的,加起来有8000吨。

产能远远高于销量,这么看来洋河的高端产能并不缺乏,只是卖不动而已

从这里也就看出洋河在品牌上的短板了,五粮液泸州老窖可以卖上万吨,洋河只能卖一两千吨。

那么未来这部分怎么办?我认为姑且当个想象空间吧。现在洋河的广告推广费基本都是宣传的高端酒,这部分钱花出去不会立马见效,只会在未来慢慢滋养到高端酒的销量上。

这部分不用卖出去太多,只要每年慢慢增长就能拉动业绩了。毕竟越高端的酒毛利率越大,这部分真的就跟卖“金子”一样。

还有一点要注意,2023年洋河的销量从19.5万吨下降到16.6万吨,收入却是增长的。这种情况要么是提价了,要么是低端酒的销量减少了。

在清晰了洋河的销售结构后,便可轻松给出低端酒销量下滑的结论。

因为整个高端酒销量才只有4.2万吨(天之蓝及以上),如果下降接近3万吨,营收是不可能增长的。

很多人中用2023年营业收入除以销量得到吨价,发现吨价同比2022年增长了29%,然后得出结论洋河的高端酒放量的结论。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那你要问,为什么低端酒销量减少而收入却增长了20.7%?

因为低端酒涨价了,从毛利率上可以看出端倪,毛利率从2022年的37.56%大幅上涨到2023年的46.16%。

其实也不能说是涨价了,因为在2021年低端酒的毛利率是46.32%,2022年不知道什么原因降下去了,2023年只是涨回原来的水平。

所以说千万不要看着吨价涨了就以为高端酒放量,以此做出梦之蓝很畅销的判断,真要这样只会输的很惨。

聊了这么多,感谢大家的阅读。

最后,再放一张总表:

$洋河股份(SZ002304)$ $贵州茅台(SH600519)$ $泸州老窖(SZ000568)$ #洋河股份# #雪球星计划# #今日看盘# @今日话题 @7X24快讯 @雪球创作者中心

全部讨论

05-19 13:58

楼主,洋河低端酒,批发价少于100元,如大曲酒,控量提价,拉不动吨价猛涨29%。

请教一下,“用收入除以价格后,得到各产品大致销量分布,如下图所示:”39.5亿除以40元/500ml,怎么得到的46705这个数字呢? 谢谢

05-03 21:12

浓香型白酒的一大特色是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低质酒,比如五粮液,也只有 4% 的酒,可以叫做五粮液,其它的只能做为一般酒销售了,就是常听到的各种五粮。浓香型企业要生存的好,不但要高端酒卖的出去,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伴生的一般酒卖出去,只卖高端酒,销不好一般酒,企业活不下去。
数据分析结果说明洋河有能力大规模的销售一般白酒,同时正在发力高端白酒,弱势在于,洋河一直没有像五粮液,国窖一样,在高端拿到有份量的入场券。
只能卖高端酒的浓香型企业,是活不下去的。

05-03 09:16

洋河我们这商店至少3分之一位置铺的洋河!主要是海之蓝 天之蓝 M 3 M 6 .. 过年海之蓝走亲戚拜年的多!我自己天之蓝以上,现在升级到M 3以上

05-03 08:18

白酒时代结束了. 茅台zengz从25% 掉到20%再掉到18%现在15%. 年轻人不喜欢喝白酒是趋势.

文章不错,但你说低端酒涨价了?经济下行低端酒涨价卖得动吗?

05-03 00:22

洋河最大问题还是品牌力不够,品牌定价不合理,m3,对标国缘,水井坊,价格不占优势,m6,对标汾酒,价格和品质业不占优势,m9,对标五粮液,价格又尴尬,重新梳理主流品牌酒,对标合理价格才是办法。

05-02 20:49

品牌力是酒企最重要的东西,以汾酒为例,山西的烟酒店,汾酒是主要产品,但卖汾酒利润非常低,低也要卖,因为顾客要。如果一款酒因为推销的好所以销售额高,不算好产品。好产品是因为顾客不断的要而倒逼商家进货。归根到底还是要把产品做好,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事。

05-05 22:13

图片评论

2023年及2024年一季报,洋河增速仅仅6%,相比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贡酒29%的增速,显得老态龙钟,很吃力。洋河算是和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在一个浓香型的赛道中内卷,总之不在茅台的酱香赛道内。《茅台大搏弈》中提到飞天占茅台营收90%,海之蓝占洋河股份营收的一半,都是大单品。茅台2023年年度报告中说茅台1935上市两年已成长为过百亿大单品。洋河领导说梦之蓝手工班已超过五粮液普五品质。我这个穷人思维投资缺陷就是没喝过茅台飞天、五粮液普五、国窖1573、青花汾等好酒却要思考它们的生意模式,我的图便宜性格思维买入洋河股份而对贵州茅台买入没几天就卖光清仓了,如果说什么生意模式硕鼠损公肥私蛀不垮,那么,茅台在塔尖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招待时不上茅台就是对领导不够尊敬。五泸汾洋相互竞拼,相互卡位,没有茅台那么轻松。可要说五泸汾洋生意模式不好,喜诗糖果也不好至少没在美国遍地开花更没像可口可乐一样火遍全球。刚才搜了一下巴菲特1973年8倍PE市盈率买入最低跌到6PE市盈率ROE净资产收益率16.6%的华盛顿邮报的情况,1973年净利润0.13亿美元,15年后的1988年净利润增长20倍达到2.69亿美元。巴菲特吹牛一辈子的一笔好投资,很难模仿。8倍PE能找到一个净利润10年翻1倍的都很难,就算净利润增速慢吞吞的洋河股份10年才翻1倍,目前四个季度滚动市盈率也是巴菲特买入后最低6PE的2倍以上。洋河股份不是一笔好的投资,只是一一笔稳稳当当的平庸投资,只能说比存银行吃利息要强一倍以上,比买入净利润下滑的公司避免了踩雷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