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海康威视过去五年转型,长期持股海康威视1500万市值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4喜欢:5

本人长期持仓海康威视1500万市值,带大家穿越周期,赶上风口,提高认知。

时光如白驹过隙,世界已沧海桑田。写下这篇文字,我只想让大家知道:

五年前我们说的,都尽力做了;这五年我们要做的,都做成了

01 数字化转型:大风起兮云飞扬

数字化转型之于海康已经说了5年,许多人只觉是新词旧说,想打瞌睡——先别急,咱们换个角度,来问个刺激点的问题:

如果不做数字化转型,像友商一样只玩老业务,会怎么样?

不管市场如何颠簸,拥有更大体量的海康都能在国内营收增速上力压友商一头,为什么?

——我们认为,做“数字化转型/智能物联”的业务是关键。新拓展的业务不再只是视频监控、安防——这五年,海康业务的传统边界消失不见了。

这五年总被问到,数字化业务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增速有多快……港真,我母鸡。但就这上面的几个客户来说,5年前谁又猜到他们今天的业务规模有多大呢?

BTW,投资经理们总想让研究员(买方研究员再让卖方研究员)建模型,自下而上计算空间……

放过彼此吧,这个行业没法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做估计,大行业十几个,小行业近百个,又在不断聚变裂变,知道了今天的占比也摸不清未来时时的增速。

可以用什么方法?后文讲。

这些客户的良好成长支撑了海康过去5年的强势拓展,那么未来5-10年,优势是否还会延续呢?或者让我们换个角度问这道题——

“要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什么,什么东西不准备好就没法玩这游戏?”

3件事,也是今日海康的3项基本技术:多维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

|多维感知海康今天融合了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毫米波、X光这些电磁波,还融合了音频、分布式光纤这些物理传感手段,也正在开拓温湿压磁这些新的感知方式(我们有MEMS量产能力)

|人工智能:15年开始推出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和硬件载体,21年开始转到Transformer上重构算法,在“以暴力训练支撑算法迭代”的技术路线下,我们在行业里的数据量是最大的,算法效果也就是最强的——这是结论。

|大数据技术:数据模型是个工程和实践概念,理解客户需求才有资格PK大数据能力高低。负责做客户理解的是我们营销的1万同事,再配合几乎同等数量的售前售后工程师,国内300多个地市有分公司,海外72个分支机构布资源(哎呀不好意思,还是最强)

所以你知道了,为什么可以规模更大,又增长更快?

BUT——想要把硬件、算法、数据能力用起来,更根本的技术支撑是另一件事:软件能力。

那么,海康提升软件能力的过程是怎样的?

02 软件大变革: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什么要做软件开发方式的变革?

安防行业使用软件已久,谁都知道软件重要,人人都在做。但大家逐渐发现,原来写写代码调调bug不是软件的全部——没有架构,规模越大开发越混乱。

得益于国内顶级软件专家指导下团队的忘我投入和公司雷霆万钧的贯彻执行,2018年底海康完成了“统一软件技术架构”大转型,2019年中全部软件产品实现新老切换,回过头看可以讲:

转型之前的软件开发是造烟囱,转型之后是玩积木

2018年以前的一个个行业就像是一座座小作坊,关起门来自己造自己的小烟囱,全民大炼钢铁。转型之后,软件功能被封装到一个个积木块里——

积木块的拼接方式全公司统一,大框架和通用型积木块由公司总部直接开发管理;

政府相关的3个行业、商业相关的4个行业分别合并起来形成2大BG,开发各自场景的行业类积木块,再针对常见功能准备一些大型预制件;

区域开设研发中心,为当地客户贴身定制应用型积木块。

这样,由构架和组件拼接成软件产品,再由产品组合成系统,软件开发方法论焕然一新,开发效率得到根本性提升。

这,就是我们从此以后比行业增速更快的首要原因——并非我们在原本的老行业里和人缠斗,而是在新拓展的疆域里,我们可以成建制、成批量的复制已有的软件资源;也不是友商做不了新场景,只是造烟囱费人费钱费时费力。

在此我斗胆断言,如果友商未来想要缩小差距,不做软件转型,没戏

2016-2018年,海康威视的研发/销售/管理团队每年扩编超过30%,这是软件大变革的必要投入——变革中新人必定不产生收益,需要忍受人效下降,增收不增利的一段时间。

3年,这是海康完成大变革的时间,公司上下执行力极强,大变革又赶上行业上升期的好时候;不好意思我得说,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3年完成,甚至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真的实现变革。

2018年以后,以跟随策略闻名的友商也许想过要在软件上做转型,但时也势也运也,这年开始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美贸易战、外来友商加价抢人——队伍拉不起来了。2020年之后的三年疫情把业务环境冲击得七零八落,到如今友商已经不提软件转型,而是强行披露一个令人看不懂的软件收入数字;不再做人员超前扩张,转而追求现期利润,还要(或是让外人以为他要)借助外力求变。

抱歉地说,贵外力真正在乎的是每路摄像机的带宽月租,在竞标点上需要PK方案之时,外力只能笑而不语,买谁的东西甲方说了算(对了,见外力的老总用处也不大,项目上总部和诸侯谁听谁的都还不好说)。

劝:若放手一搏,卧薪尝胆,忍受一段高费用投入的时光,一切或未易量;倘执迷不返,或终是镜花水月——您那些一路和我们拼杀的将士们也不容易,莫要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2018-2021的四年,人效逐年向上(2022年公司新进4000非生产员工,国内环境突变业务端无事可做,在不得不多做点低毛利业务的前提下营收只增长10几亿,当年人效异常),今明两年会重拾向上的势头。

尤其,如果考虑到创新业务的人效依然低于主业,而创新业务2018年营收占比5.4%,2021年占比15%;再看2021年,主业人均营收229万,创新业务175万——主业视角下人效提升更为显著。

再顺便说,也许观察所有科技类公司都可以从人效角度入手,看人均毛利额(营收-成本)减掉人均经营费用之后的“人均剩余”,大致对应于“人均营业利润”。

——如果有的公司人均剩余为0,那么他们是在依靠别的业务输血来支撑这里的拓展,如果输血停止业务就要重构——如某段总口中不做到第一绝不退出行业的那家公司。(其实是段总借公司名头为自己攒声势,那家公司是会被商业史铭记的伟大公司,段总已离职,翻篇儿~)

——如果人均剩余为负,那么只能依靠一二级市场的“筹资性现金流”支撑运转,换句话说,靠烧投资者的钱维持管理者的高工资——如最近N+2的明星算法公司。

未完待续。

以下是本人今年海康威视分红情况

全部讨论

06-07 16:03

带头大哥的帖子必须顶

06-07 15:48

大师您多少钱买的海康

06-08 00:58

你这是找枪手来写文章啦?这么费力的事情你也搞。。。

06-07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