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复星医药:用金钱实现通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复兴药业作为复星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在疫苗研制中不仅被郭广昌给予了厚望, 同时也被全国人们密切关注着,更重要的,它时刻牵动着持股者的心跳。

复星医药上市至今一直表现平平,在疫情爆发以来,今年四月开始,股价一路走高。

一方面,在此次全国联动的疫情防治中,复兴医药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格局,通过出钱、出人、出设备,提供口罩,呼吸机等等,样样俱到,展示了高效的产业链协同,几乎成为最积极的抗疫企业。

另一方面,复星医药也在疫情得到缓解之后的第一时间宣布了即将投入到新冠疫苗的研制中。借由疫苗的热度,复星医药也以更高的频率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标题中。

复星医药很快成为了A股中的明星。

只是光鲜没能持续多久,跳水仿佛成了强势股的宿命。

从8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开始,复星医药在冲上云霄的过程中遭到“折翼之痛”。

疫苗“商”机 or “伤”机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中,世界范围内的疫苗研发如同千帆争流。

据统计,全球约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在战胜疫情的信念支撑下,同时也在名利双收的利益驱使下,各个研发团队唯恐落户一步,争先恐后地抢先宣布进度。目前世界范围内进入三期临床阶段的团队共有6个。

8月5号,复星医药与德国BioNTech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BNTX)合作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宣布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进展斐然。也难怪郭广昌多次对媒体立下明年年底疫苗能够普及的flag。

此前,在郭广昌与张文宏的一次公开对谈中,两人在疫苗问世的时间节点方面出现了学者与商人之争。

郭广昌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每天会与疫苗研发团队专家进行十分详细的沟通,对2021年底疫苗的问世与推广表示出极大的信心。可信度几何,看客自有评判。

张文宏借着开玩笑的氛围将了这位昔日的上海首富一军:“你们(复星医药)又卖药,又做口罩,做呼吸机,现在开始搞疫苗,我觉得不一定都懂吧?”

事实上,复星医药在与德国BioNTech公司的这次疫苗研发合作中贡献的技术比例并不大,更多的是资金与人力投入。郭广昌对这位合作伙伴的信任,更多的是对投入回收的期许与对“承包”国内疫苗商业化发行的势在必得。在疫苗研发这一战中,与BioNTech公司的合作是曲线赢得胜利的方法。

事实上,如果新冠病毒将在地球上长期共存,对人类来说,疫苗将是唯一的自救方法。如今,新冠疫苗概念炒得炽热,连带着一些多年不见起色的A股也被掀起潮头,其中就包括复星医药。但愿疫苗最终能够成功,如愿以偿实现“救市”与“救世”。

但是,横亘在新冠疫苗研发中的致命难题在于,新冠病毒似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数种变异。一旦这种变异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测范围,事实上,病毒变异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或者超出了疫苗的有效区间,疫苗的价值就会被弱化乃至消失。

这对每一个研发团队来说都是最大的挑战,尤其是走在前列的团队,很可能前功尽弃。

复星医药或许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也做好竹篮打水的准备。

医药公司 or 医药投资公司

顺着复星医药一路以来的发家之路,就很容易明白,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复星医药为什么没有选择自家的科研团队All In,而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借力他山之石。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复星医药在业内以顶级医药PE著称,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医药企业,被称作“不是医药公司的医药公司”,其通过PE手段,创立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渠道为一体的医药王国。

复星医药通过“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的战略已将业务范围布局到整个医药板块的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包括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药分销与零售。投资收益在近8年内均为净利润贡献的大头,甚至在2011、2012年贡献率超100%。

反周期买买买,正周期卖卖卖,复星医药通过不断的低价并购-高价卖出实现变现营收。

复星医药的前身是复星实业,1994年成立,1998年于上交所IPO。起初,复星医药与恒瑞医药(88.880, -1.13, -1.26%)等医药公司相似,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为诊断试剂。

正是在1998年IPO前后,复星医药的经营逻辑发生变化,在医药行业内开始实施以控股为主的并购,收购当时拥有“拳头产品”、具有高收益的医药公司。

复星医药通过设立或投资取得的子公司有9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有24家,以上公司均为直接或间接控股。同时,复星医药还有合营企业1家(持股50%),联营企业19家(参股企业)。

这些企业,一起形成了复星医药的“医疗板块”和“投资板块”。

医疗板块中,包括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分销与零售,基本覆盖医药健康全产业链。

有趣的是,近年来复星医药的“投资板块”明显强过“医疗板块”。

频繁的买与卖,最终目标是寻找到已经较为成熟的利润王,或极具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只要其中几个投资标的获得成功,便能支撑复星医药的营收、利润主体。

事实上,复星医药近年来确实呈现“投资依赖”。根据工商披露数据,不统计直接设立的子公司和分公司,复星医药1997-2019年可查阅到的投资标的刚好100家,其中2014年及2014年以前合计31家,2015-2019年有65家,近5年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涉及医疗健康的投资标的有78家,以医药生产、医药研发最多。

投资与并购的冒险与投机主义,并不能支撑一家医药公司的长远。这种不停的入股,投资与并购,带来的最大弊病之一是,复星在并购细分方向领头企业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转换着自己的医药赛道,这意味着复兴药业很难在某一方面成为行业龙头,很难完全着力于某一领域立稳脚跟。当复星医药脱离了资本,作为医药企业将无所附着。

2018年3月,郭广昌辞去复星医药一切职务,全力聚焦于复星集团。讽刺的是,同年,复星医药研发费用大涨63.92%,到达25亿元,多个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及小分子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总体研发规模已经接近恒瑞医药。这会是复星医药回归“医药”的开始吗?

经过多年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复星医药积累到的技术有多少,需要多长的时间内跻身真正的医药研发企业。

我国的医药研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较为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积重难返的思维惯性。习惯了砸钱搞定一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但是在很多领域,尤以科学技术为主,砸钱只是饮鸩止渴。

比起自主研发,很多医药企业更愿意成为经销商或代理商。在如胶似漆的国际关系蜜月期,医药商获得颇丰。然而在剑拔弩张的寒冰期,很多进口的药品就会随之水涨船高,甚至失去货源。此时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重启被搁置的医药研发。这种随着国际关系不断摇摆的研发周期带来了巨大的财力损耗,严重拖慢了研发进度与突破的可能性。

医药研发是一个昂贵的过程,也需要十分漫长的周期。以时间换取空间,以耐心换取信心,是复星医药真正回归“医药”行业必须下定的决心。

医药 or 地产

不过,从近年来的布局与发展看来,复星医药似乎依然没有表现出在医药研发方面的诚意。换句话说,在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医药企业经营之外,复星医药也许只是郭广昌建造与扩张复星版图的一座桥梁。

当人们试图把它当作一家医药公司的时候,迷惑与失望会很多,但是当它只是作为一家涉猎广泛的医药类上市企业时,所有冠冕堂皇的前景与蓝图都只是商人的话术。

2020年的一场疫情成为了多个行业的拐点之年,包括复星医药大力推进的互联网医疗。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看来,“医疗互联网”也应该作为新基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未来,在医疗健康领域,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新基建的应用都会是热点。

在医疗服务领域,旗下复星医疗集团作为拥有4328张床位,业务覆盖珠三角大湾区、长三角及淮海经济区的民营医疗集团,随着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复星医药也加快了在线化业务的布局和发展。

实践中发现,在疫情之后,医疗服务领域这块出现了健康化、线上化和家庭化的几个趋势。其中,疫情所导致的万众居家隔离,加速了百姓生活向线上化转移的进程,线下需求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得到满足。而用户对于健康的需求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常规的医疗健康类产品,诸如住宅、出游、保险等行业,都将与健康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人们从全家幸福出发的消费决策,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越来越大。

复星医药布局已久的线上医疗在疫情的推动下烧起了一把火。

经历过疫情之后,人们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消费者远程问诊和购买习惯有望得到强化,政策驱动下“互联网+医疗”生态有望得到闭环。网上看病,网上购药也成为热点。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复星医药的招牌,或者说,即使线上医疗真的借此走红,复星医药在与更大的医疗企业以及专业医院相比之下,并不具备竞争力。

但是复星医药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借由互联网健康搭建起来的从问诊咨询-买药就医-提供服务的一条龙健康管理将为复星医药提供更多的商机,用户群逐渐成熟之后,实体运营的落成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

几天以前,陈启宇走进武汉,开始筹划一个落地计划。“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大健康产业资源更多地导入武汉。”

据悉,武汉汉阳健康文化蜂巢项目,就是把复星旗下的国际高端养老品牌‘星堡’品牌引入武汉。复星医药计划打造一个健康检查、养老服务、疗养、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功能中心,满足武汉市对高端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

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了地产。

复星医药是复星集团资本大鳄郭广昌旗下,与房地产并列的原生产业。

作为复星系的一员,复星医药被赋予了厚望。

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为复星医药带来了14亿的人口红利。复星医药试图将大健康管理的理念实施到位,一家复星医药,就可以把复兴旗下的多家产业联结起来。

复星医药走了多远?

从一家医药企业来说,它依然亟待成长与沉淀;但是如果背靠复星集团,它确实在医药行业做了投资,并购与扶持。只是,有财力雄厚的复星集团作为支撑,既是复星医药之幸,也是复星医药之失。

本来能够有足够的财力人力与物力实现医药企业的步步进阶,为治愈我国受制于某些进口医药之痛做出贡献;但是却也在步步壮大的利益驱使下,将更多的精力分散了。

结语

如今,复星医药虽然乘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敲开了地产业新的大门,但是放弃了深耕医药研发,这一路通过金钱实现通关的拔苗助长,也使企业自身缺少强有力的内在支撑。

或许,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制能够成为复星医药一根关键的回血稻草。答案只有交给时间,或者,也交给了令复星医药付出十足信心的合作伙伴。

章严| 主笔

财经网事 |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