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新旧世界转换期需要国际政治的分析框架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本周的大事除了冬奥中新新一代人类谷爱凌、成败也当笑看的无冕之王羽生结弦,咪咕视频中尽显相声演员气质的王濛,股票市场还有两件大事:一是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尽墨与中国移动中国神华等红利股的一飞冲天,另一件大事就是33家中国企业被美国商务部列入UVL名单(未经核实清单)了。

国家VS单个企业,不禁让人想起了《三体》里的一个表达,“我(降维)打击你,却与你无关”。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归根到底,99.9%的成功企业都是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时间窗口”,因势成事而已。国家VS单个企业,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企业身上都是一座山。

我比较喜欢听专家电话交流会,大部分专家会有价值的部分是专家演讲之后的听众提问,从中可以看出一众买方投资者的思维出发点和角色状态。

本周二晚上某家卖方请了一位熟悉跨境制裁与出口管制业务的纽约州职业律师做了一场专家解读交流会,听下来专家对该领域确实比较擅长,讲得也比较客观。有意思的是,专家演讲之后的诸多听众提问,听下来提问者先自定义了角色,提的问题和提问题的方式皆是从做多的角色和立场出发的,诸如:企业讲已经与美国BIS(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沟通了18个月,但由于疫情,BIS无法检查,所以……;过去有8家中国企业别列入UVL又被移出名单的案例,这次如果企业……,会不会有机会也被移出名单;如果不是企业本体,通过马甲公司,能不能进口相关设备;这个管制是不是只限制企业进口生物制药的相关设备,对于企业从美国接制药客户的研发订单,是不是不会受影响?

这些问题听起来的第一感觉,A股真是一个做多的市场,投资者都是多头或潜在的多头,提问者显然有明显的多头的人设和立场倾向。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基本的一些国际政治素养和国际政治的分析框架,对照伊索寓言里的《狼和小羊》,感觉这些问题有些阿娇,跟不上不断发展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的现状。

从大面上说,按我们公司一位从美国学校毕业回来的年轻研究员听完专家交流会的感想,个人命运、企业命运系于国家命运。《狼和小羊》的寓言里小羊有没有弄脏了河里的水并不是需要讨论的有意义的事情,既然如此,就像小羊对狼的辩驳一样,事情的解决与否也不取决于企业在这个事情上的实际情况和努力的程度。

退让和屈膝解决不了问题,无论是消极的角度还是积极的角度,中美关系已经翻过了2018年制裁中兴通讯的那一页。本质上,当下的中美关系,即使企业有意愿委曲求全,“匹夫怀璧”,以华划线,现实情势已经没有了一厢情愿侥幸退让和机会主义的腾挪空间。往后,可以用一句华为的话来表达,“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行业选择与走向,从中国的宏观政策角度看,无外乎“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与“共同富裕”(让广大居民相对更有钱,让广大居民相对更敢花钱)两大分析框架。从美国大政方针的分析框架看,“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亦是如此。
      探知初心,可知始终。美国角度的“自主可控,国产+核心盟友替代”的政策大趋势无疑是研判中国各个行业和上市公司在国际政治层面投资风险的首要分析框架。

简单的说,如果中美之间发生严重的持续冲突,对于中国,哪些行业需要“自主可控”?对于美国,哪些行业需要“自主可控”?前者,中国投资者已经比较清楚了。对于后者,无论是基于抽象的情理分析还是看这两三年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出台的政策,其实也已经很清楚。除了与军事直接相关的领域,半导体芯片制造、医药、稀土、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行业,乃至如动力电池等新兴行业的高端制造,最终,美国和美国核心盟国的市场与技术设备都很有可能会对中国企业关上大门,包括医药的关键环节、包括稀土、包括动力电池等等,这既不以具体中国企业的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本质上,也与单个中国企业的所作所为无关。

从这个角度与高度,既可以推测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节奏过程,比如,台积电在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芯片制造产能什么时候基本转移到美国本土,什么时候就可能成为中美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一个重要的加速变化的节点。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分析中国不同的行业与公司在中美关系层面的投资风险,比如,对于中国动力电池的龙头,最终,美国关闭美国市场的大门是大势所趋,什么时候开始关闭,取决于韩国LG电池公司IPO的募集资金什么时候形成足够规模化的可替代产能。关闭市场的理由并不重要,随时可以找,就像《狼和小羊》的寓言一样。

站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同样,药品也是国家安全与战争的必需品,新药研发的思路和方案是不能外泄的。关键的风险不是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能否得到美国及其盟国的设备与技术,对于85%的需求来自于海外企业的中国CXO龙头而言,美国及其核心盟国企业订单的关闭才是真正的风险。黑暗森林,核心的标准是某个中国行业或中国企业在中美重要的竞争领域或美国需要“自主可控”的领域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谓匹夫“怀璧之罪”。在中美关系的大时代大背景下,以华划线,一个中国企业内心深处怎么想的、实际怎么做的已经不重要了。

从国际政治的具体层面来分析

其一,内政施展严重受阻,民调创纪录的低迷,拜登政府恐怕已经到了不得不把中美关系议题做为中期选举前选战主要抓手的地步。

1月26日,美国民主党创造了历史,美国最高法院自由派大法官Stephen Breyer提前退休,让位给年轻的自由派大法官。基于美国大法官的更替规则,评论认为,这反映了民主党阵营对中期选举之后民主党会失去对两院控制相当悲观的判断。

当然,站在拜登政府的角度,“跛脚政府”在内政上必然一事无成,要想拿下中期选举,在后半届任期有所作为,治理住通胀多半是缓不济急,抓紧时间在中美关系上发力一搏应该是扭转中期选举选情的唯一机会。

其二,从国际政治层面的角度,中国投资者要理解未来一两个月美国方面的三件大事

1.在今年3-5月完成两院立法的《美国竞争法案》,2021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的《美国竞争与创新法案(USICA)》版本的两院改进版,也即针对中国的“美国版的智造2025” 。

2.2月24日左右出台的供应链安全报告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3.2月份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谋全局者方可谋一域。投资者理解了这三件大事的背景、动机、政策基调、政策实施方案,对于具体的公司、具体问题的国际政治风险才能形成有根据的基本判断。当然,投资者如果能对诸如拜登政府“小院高墙”政策的提出者、提出背景、不同部门的角色及关系有了解和理解会更有助于做好相应问题的投资判断。否则,离开了对中美关系大的理解和中美关系重要问题的了解,或者对美国国内政治的运作一无所知,那么,对中国上市公司关系到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的判断,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本质上,都属于拍脑门的基于信仰的投资。

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站在国内大的宏观趋势的角度,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至关重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中美关系决定的国际政治分析框架则不可或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哪怕是2022年短短的一年,要做好α投资,有时间维度的大历史观和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也是先需要具备的。

  对于今年的A股市场,一方面,我们认为,去年十二月份以来新兴成长股的调整其性质和级别属于对2019-2021三年牛市上涨的调整,依据稳增长落实的节奏和抱团赛道调整的情况,调整的时间会持续到两会以后的年中前后;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重回长期通缩压力的新世界的大趋势下,红利股投资的春天已经来临。哑铃策略,一边投资足够仓位的优质红利股,一边通过深度产业研究,投资有大的研究预期差且相对不热门的新兴成长股,是2022年鸿道投资的基本策略。关于这一点,下一次的鸿道视角会做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