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和我

发布于: 雪球转发:67回复:143喜欢:223

这是我从忙于事业到完全成为一个家庭煮夫一年后写的一篇文章,借着今晚的话题一起分享,我觉得这是每个人追求终极幸福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时间窗一旦关闭就永远拿不回来了。

(2011-09-11 01:49:43)

有多久没有让孩子依偎在你的怀里轻轻地呢喃?

有多久没有陪着孩子玩耍到咯咯的笑出云天?

有多久没有花时间去教会他一点你自己引以为豪的才艺。。。

电影《教父》中唐-科里奥尼说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和家人在一起,曾经的我不这么认为,和澡堂里茶楼里K歌房里那些忙碌着各种交际的男人们一样,认为养得起家,买得起楼,下的起馆子,开的起车,送得起孩子出国就是一个好男人;还好这些年心理学的课程有不少这方面的学习,当女儿开始慢慢地长大,我通过观察很多朋友的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发现作为一个父亲和她之间那条无形的情感纽带是那么的重要,特别是这种能够让她享用一生的能量于物质方面的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也在自己的成长经历里找到了同样的答案,坎坷的童年,贫苦的日子又会怎样,只是父亲把他生命里最宝贵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留给了我,就可以创造未来。

我曾经说过:“我爱你”这三个字有三重境界,一层只是嘴说出来的声音,第二层是脑子想过说出来的话,还有一层是从你的心坎了发散出的感觉,感觉往往比语言快上十倍。晚上给女儿用手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她戴上我从美国迪斯尼带回的米妮小帽摆了几个POSE相当的从容,可人,有范,小时候的那种羞涩,拘谨,充满的负面情绪的小家伙慢慢的消失了,我知道一切因为父母的关注和改变,孩子身心灵的教育在某些年龄的节点上你不去完成这些事,未来将永远无法弥补,会影响她的一生甚至更远。

写这些是源于下午和家人一起看了一会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视频回放,有一个上海小伙子来相亲,VCR里讲到他曾经很短的时间换了24份工作,本人上来讲话也相当不对路,根本不能和别人水平交流,言语中无意给了乐嘉不少的打击,节目中间交流这位男士回答问题,几都是模棱两可回避式的语言,最后乐嘉的点评很到位很中肯,但是我想对于这个人这已经几乎无法改变,因为他是成年人,生命已经刻下来不可逆转的痕迹,就像一张报纸上如何能作出美妙的画绻呢?

我不想评判这个人到底是好与坏,对与错,只是我看到一个迷茫,纠结,不能觉知的生命,至少我不会也不想让这种状况出现在我的孩子身上。

其实这位男士好无辜,因为一定是有那么个环境造就出这带着诸多问题的成年人,著名的心理学家海灵格说过:“一个人坐在你对面,其实是他的整个家族坐在你对面。”前几年干的工作决定了我每天,每月,每年要陪无数人的人聊天,认识不认识,形形色色,有趣无趣,有品无品,有貌无貌,时常是主持主讲都要我来一勺烩,慢慢的在这个朋友们明白了什么叫命数,所谓天命,地命,人命造就了天性,秉性,*性,天命就是你的时辰八字,星座,血型,九型人格,MBTI,色彩性格,生命密码这些东西研究的那些学问,懂的人知道这和地球月亮宇宙之间的大磁场有关系,地命就是你生在那里,东北的粗犷,江浙人的温婉,上海人的精明,四川人的勤劳,中原人的敦厚,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命则是每个父母给的,十几载共同生活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完成了你对他的有意无意的塑造,所以有句话:孩子是来这个世界拯救父母的,某种意义一点没错,孩子所有的问题就是两口子身上投射出的影子,所以孩子有病,父母该吃药打针才对。

我是一个极力反对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的,因为我发现绝大多数父母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喜好或者是为了圆曾经自己失落的一个梦想,再或者就是一个小圈子的攀比行为,人家的孩子学这学那了,自己不学好像被人比下去一点点,但是我的女儿依然被报了古筝,舞蹈,英语,游泳等等看上去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科目,看着小家伙像国家领导一样安排着各种匆匆的行程,考级成功后母亲自豪的表情,我知道自己这个宝贝就这样被社会化了,开始逐渐学着那些成年人思考担忧,按章做事,体验痛苦了。我曾经和一个朋友打赌,说那些从小就被严格训练各种技能的孩子们,还举例朗朗和许多运动员,成年后享受幸福感的能力会极差,因为他们失去了童欢,一个没有享受过童年欢乐的人怎么可能知道不需要代价的快乐是什么呢?

所以我只希望我的女儿成为一个在生命中能够享受幸福喜乐的人足够了,

这是一门关于生命品质的课题,

为此:

我也许能做她的望远镜,让她看到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我也许能做她真正的玩伴,让她在我身边肆无忌惮的笑出声来,

我也许能做她的课外书,让她读到课本上永远读不到的故事,

我也许能做她的好朋友,让她向我倾诉快乐于烦恼。。。



全部讨论

2016-10-11 01:18

同感!孩子小的时候会举着双手边跑边叫着爸爸让你来抱,突然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

2017-09-24 00:40

不久前,危秋洁在日本自杀了,在凤凰新闻的评论里,点赞最多的一个是,命是父母给的,他就这样死了,如何对得起父母?显然这是一个父母的评论!我一直在疑问,为什么孩子没了,父母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对不起自己?难道没想过,自己对不起孩子,没能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在中国,百善孝为先,这个孝,叫孝顺,不但孝还要顺,听话,所以出了问题都从不听话的角度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很少有父母反思自己的,也很少有父母去思考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影响。几年前有一个叫欧阳佩娜的女孩子在毕业实习时自杀了,父母省吃俭用含辛茹苦的供养了一个大学生,指望她毕业后挣钱养家呢,怎么就没了?现实是她连工作都找不到,连自己都养不活,如何养家,可是她一直给父母说再坚持坚持,我毕业后就好了,父母也信了啊!悲哀,时代的悲哀,难道孩子一定要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吗?一定要按父母的想法做事吗?这样的孩子会有一个健康的独立的人格吗?子女教育是个复杂而沉重的命题,但是我看到你这篇文章,作为父母能够深入的思考并自我反思真是弥足珍贵

2016-10-11 00:38

好父亲

2016-10-11 09:14

非常认同。第一,对面的人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家族。第二,孩子可能不那么完美,但自己也不完美,有几个完美的呢?接受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是一个精灵,会达到自己达不到的高度。第三,自己不成功的时候觉得钱才能证明自己,但一旦走上正确的路,发现钱其实只是副产品。第四,和家人一起的快乐温馨幸福感是别的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会别离,岁月像河流一样充满能量看起来又静静流淌。

2016-10-11 00:56

著名的心理学家海灵格说过:“一个人坐在你对面,其实是他的整个家族坐在你对面。”

2019-09-27 11:35

好文,好父。

2016-10-11 01:02

父母亲对孩子影响大的。潜移默化。七八岁起就常带他爬山驴行一起野外扎帐篷,儿子去年上大学自主选了四川,只为了那边风景好,说可以走四年看很多风景,也还参加了社团去爬各种雪山之类。平时一向放手,自主自立自信有主见,往来浙籍同学乘机坐车往往都是组织者。朋友多,感觉我也是其中一个。当年考初中是当地县前三,幸没逼他中学读苦书当书呆子,各种玩,平时看的多不是教科书而是各种杂书,儿童期青春期的愉悦玩心,似更有助一辈子身心。

2022-01-17 14:28

同是一位爸爸。刚关注布哥没多久,文章很棒,真情流露。感觉每个家庭每代人来到世界上的使命可能都不太一样吧。布哥完成了物质积累,可以给女儿更从容更丰富的未来。但是对很多还处在底层的人们来说,可能五斗米才是更紧要的吧。

2021-06-17 08:38

汪曾祺先生的《五味》说“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朵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深以为然!孩子从小就该这样培养着!

2021-06-16 22:07

为好爸爸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