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破窗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在经济学里,破窗理论已经被无数次讨论,但是梳理这些讨论的思路和结论,仍旧可以带给我们关于凯恩斯主义为何盛行的启示。

一个淘气的孩子打碎了面包店的橱窗,然后跑掉了,面包师傅只好花钱到玻璃店再做一块,而玻璃店店主大概因为这份收入多买了一些牛肉,从而屠户的收入又增加了…一来二去,因为一块被打碎的橱窗,很多人的收入都有了改善。

批评者对此嗤之以鼻,假如面包店的橱窗没有被打碎,面包师傅正打算花钱做一套礼服,玻璃店主收入的增加,正是以裁缝收入的减少为代价。进一步地,即使面包师傅没有消费,而是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储蓄,银行也将会提供更多的贷款,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生产,全社会的收入一样的会增加。

当然,凯恩斯主义者仍旧可以反驳,假如橱窗完好无损,面包师傅可能会在一个月后才会去做那套礼服。把钱存在银行,带动经济的效率也完全不及马上去换一块玻璃那样来的迅速。

这样的讨论,几乎代表了凯恩斯主义与自由主义分歧的一个缩影——短期与长期之争。破窗理论稍作发挥,便有如下的推论,政府只需要雇人挖一个大坑,再雇佣另一些人把坑填上,便创造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让我们回头再稍做思考,面包店的橱窗被打碎了,面包师傅花钱重新装上,橱窗完好如初,但面包师傅的财富却减少了。而如果这笔钱被用来买一套礼服或是存在银行,他的财富(或是效用)不会减少。所以,只有政府会花钱雇人挖坑然后再填上——不考虑后续的带动作用,这实际上是对财富的净消耗,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

现实的经济中,政府往往会把坑挖得很大,大到不得不使用挖掘机,为重工企业带来不菲的收入。然而,一轮经济刺激过后,重工企业发现他们积累了过多的产能,不只包括冗余的员工,还有那些沉没了的成本——厂房、难以转作他用的机床和卖不出去的原材料钢铁。而建筑商、机床厂和钢铁厂也随之陷入了同样的境地。在声势浩大、漫长而痛苦的去产能运动中,我们发现,最终(长期来看)仍旧是自由主义者胜利了。

然而,政治家多少年来仍旧前赴后继地追随凯恩斯的脚步,其他的一些建议,像在萧条时期增加职业培训,帮助失业的人群走上相对稀缺的岗位(而不是饮鸩止渴,让一些本来过剩的行业苟延残喘)往往得不到重视。是的,这样做也许慢了些,当激动的人们走上街头,政治家开始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即使他们发现以后的情况同样难以处理,也仍旧坚持如此。况且,他们也许在几年之后就光荣退位,而问题是留给后任者的。社会大众对一个政治家的评价和成绩的回顾,往往止于他走下舞台的那一刻。

因此,凯恩斯主义天生符合政治家的利益,这还不包括其能够帮助政府获得更多的权利和预算。但是,就像很多自由主义者所言,我们不但要看到一个事件、一项政策的短期效果,还要努力去看它会在长期带来什么,甚至,我们还要看到如果这些都不存在,未来将会怎样。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当然不是一无是处,其效果也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程度等诸多因素而异,但如许多政治家一样,将其视为真理而无限地、不分场合和阶段地利用之,后果不堪设想。让社会大众将宏观上短期和长期利益统一起来也许很难,但经过权威人士、经济学家、学者和广大经济学爱好者的努力,拥有更好的经济政策将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