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思维 11 无处不在的博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博弈思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熵增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无处不在

11 无处不在的博弈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分子原子粒子构成的,所有人都是某些组织的一员,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引力定律和熵增定律适用于每个人,每个组织。在组织内部,每个人都希望更舒服,而导致组织的无序和混乱。而作为组织,则需要秩序,从而保证组织自身作为一个个体更有能力获得更舒服的处境。组织之间的熵增使更高层的组织无序和混乱,然后需要更高层的组织通过“引力”来维持秩序。这就是无处不在的博弈。

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博弈问题,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最为有代表性。

美国到今天为止,都是整个世界最让人向往的国家,因为在这个国家过得更舒服。这种舒服来自于科技、军事、经济、金融、文化等方面的强大。

在科技方面,二十年前,中国一艘万吨货船的衣服的利润,相当于成本只有1元钱的一张光盘,因为这张光盘里有所谓的知识产权,比如数据库,它的定价是100万美元。这张光盘的人力花费是20人,一船衣服的人力是2000人。二者的收益相同。一个美国人的“舒服”程度相当于100个中国人。

在军事方面,美国出口一架最新型的B2隐形轰炸机可以获得24亿美元,150亿人民币,大概需要中国一个普通100万人口的县城10年的收入。美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发动、参与战争,大发战争财。这些财富主要来自于落后国家,然后在美国各阶层分配。

在金融方面,比如发动货币战争,比如日本的广场协定、俄罗斯的货币改革、香港和南美的汇率战争。通过外汇的做多和做空配合,可以在一个月内收获成百上千亿的美元,这可能是这个国家十年二十年的积累。

而当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有序组织变得更有竞争力的时候,比如说中国,美国的“舒服”就受到了威胁。比如当14亿中国人都想和6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人一样舒服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因为在短期内,地球上的资源就那么多,20亿人来享受,会导致原来的6亿人的舒服程度下降,而且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当地球上原来是一个国家说了算,现在多了一个国家也想说了算,原来的国家就不舒服了,舒服程度只能是原来的一半。这个就是中美之间贸易战、金融战、文化战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我们只是用中美关系举例子。实际的情况要比两个国家复杂的多,有更多的博弈与合作。这是国际政治范畴的话题,但适用博弈的理论框架。

地球上是国家之间的博弈。在国家内部就是行业之间、中央与行业和地方之间、企业之间、单位内部不同部门、部门内部不同人员的博弈。我们这里是《金融思维》,主要探讨金融领域的博弈。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和实业是经济发展的两个翅膀,可以比翼齐飞,甚至金融应该是以服务实业发展为导向的。但在短时间内,二者存在着竞争关系,主要是对既定利益的竞争。比如说一年内全国所有行业一共盈利了1万亿,那么怎么在金融与实业之间分配?这个矛盾在中国存在已久,而且越来越突出。我们看中国上榜全球500强的企业,除了国有垄断性企业,比如石油、铁路等大型央企,主要就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而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利差,就是企业利润的分割。当银行的利润更多时,就会导致同时期实业的利润相对减少。金融行业的“舒服”,是以实体行业的艰难为代价的。而金融行业和实体行业的不对称竞争的主要原因,我们在第二部分“生意思维”里提到过,那就是银行在中国掌握着间接的货币发行权——中国的主要货币发行都是从银行批发的,银行因此有一定的定价权和选择权。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会出台金融让利政策,以及为什么会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2020年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求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金融和实业之间的博弈有时候还会以更激烈粗暴的方式表现。比如在2020年11月河南永煤传出债券公开违约后,某国有大行联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共同致电河南省政府,如果永煤违约,那么河南省就不要再想着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这等于是说,如果这10亿你不还,那么未来你面对的的3000亿的问题,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国务院金融委员会还专门开了个会。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金融委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持续增强,市场整体稳健运行。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责任。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决维护法制权威,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督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二是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要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四是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健全风险预防、发现、预警、处置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五是继续深化改革。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结构,丰富产品服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这次会议之后,河南省有关人员表态,说不违约了,先还一部分。这就是博弈。

按照我们说的熵增理论,如果没有金融的监管,那么金融机构就会发挥人类智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忽悠能力的极限去获取金融财富,结果就是整个金融行业的无序和混乱,然后波及到整个社会。所以金融博弈除了金融与实体之间的博弈,金融机构与监管单位的博弈也是常态。我们经常见到的一行两会各个协会周末的时候半夜鸡叫发的各种文件,就是最好的明证。比如说8号文、37号文、43号文、资管新规、委贷新规、三道红线等等。。。实际上一行两会的名字里就很直白地说明了这种博弈的经常性。

机构和监管部门就像孩子和父母、像徒弟跟师傅。孩子和徒弟都是自己家的好。所以这样的博弈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望子成龙”的约束吧。除了上下级在监管方面的博弈,金融机构子行业之间也是存在着博弈的,博弈的主体是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和发改委几个条线。其中主要是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之间。

银行的特色业务是吸储,这个是别人不能碰的,碰了就犯规。证券公司的自留地是二级市场,也是不能碰的。所以银监体系的信托公司可以充当银子银行,但基金子公司和契约型基金则不可以,所以出了委贷新规,就是募集的资金不能通过银行放委贷,乃至不能约定固定收益。但有些领域,则可以相互较劲,比如发债和abs。

发债按理说应该是券商和交易所的既定业务范围,但银行仗着财大气粗,就自己建立了一个专门发债的银行间市场,发挥了类似于证交所的作用。资产证券化业务按理说也是券商的领地,银保监会又想办法弄了个ABN,只是把证券S变成票据N,吃相有点难看哈。这也是博弈,而且还会继续上演更多的节目。

同一子行业的金融机构就像是一个皇帝的几个儿子,或者一只母狼的几个崽子,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博弈。大有大的力量,小有小的灵活,各自在争取生存资源的过程中展现彼此的竞争力。

在同一个机构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部门的不同成员之间,也都存在着这样的博弈。

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的部门都划分为前中后台,也就是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有些人形容一个是油门,一个是刹车。业务部门的理想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做,所有的钱都可以赚;而职能部门则需要执行监管要求,包括监管机构的政策要求和公司管理上的合规要求。每一个成功的金融业务,都是前台和后台像拔河一样,反反复复拉扯许多次,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实现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那些鲜衣怒马的金融机构的前台业务人员,既不要卑躬屈膝,觉得他们很牛,因为他们在公司内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矮子;也不要对他们颐指气使,觉得他们很衰,因为虽然他们在公司内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矮子,但从做成业务角度,这些前台人员和客户是站在一起的,只是还有公司后台的人在等着挑毛病。而即便是金融机构的最高决策者,比如说董事长,他也是这样。他自己左脑考虑的是业务、是收入,右脑考虑的是合规、是风险。前后台的博弈换成了董事长的左右脑的斗争,仅此而已。

金融的博弈,还体现在业务选择的定价能力上,也就是机构和企业之间、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的三方面博弈同时存在。我们下文专门探讨。

明天说《博弈思维》:融资成本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