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47回复:23喜欢:290
5G从第一波概念炒作开始,然后是第二波业绩最先释放的PCB,如沪电/深南,目前开始向第三波转移,第三波的股票我称之为元器件国产替代。在美国的禁令下,华为有意将元器件都用国产替代进口,这些国内的行业领头羊业绩会逐步释放,值得我们关注。
指纹模组:汇顶科技
射频芯片:卓胜微
COMS: 韦尔股份
FPGA: 紫光国微
被动元件:顺络电子
模拟IC: 圣邦股份
IC封测: 长电科技
天线: 飞荣达
代工: 立讯精密
未来第四波可能是物联网的硬件运用,比如通讯模块板块的广和通/移远通讯/日海智能
第五波:可能是云计算/边缘计算 如光环新网/宝信软件/广联达

精彩讨论

北行的风2019-08-18 23:57

我日常给大家推荐的研报主要是行业研报和策略研报,行业研报偏科普向,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的上下游关系,以及行业前景。策略研报则偏逻辑向,分析师提供解释市场的逻辑主线,以及自己给出观察点(数据)。在券商研报中,我最不愿意看的就是个股研报,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

1、中国的卖方市场是一个不允许看空的市场

券商并非是第三方,他和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这就决定了针对公司的研报是很难客观的描述逻辑,海通宏观姜超可以说看空资产价格,但是海通电子决不能说看空某个个股股价。2014年6月3日,光大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出具了一份63页的看空伊利股份的研报,随后伊利股份当天跌停。伊利股份是当时公募基金的第一重仓股,随后十余家其他券商的分析师纷纷发布研报炮轰光大,力挺伊利,发布研报的分析师后来也从光大离职了。

针对到个股上,分析师就很难客观,然后再截取数据和阐述逻辑上,就会不自觉的做一些手脚。

2、分析师容易对个股产生感情

分析师出个股研报往往是长期跟踪的,所以对自己推荐的个股,往往是会产生一些感情因素的。连续跟踪了一两年的公司,分析师往往容易一眼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忽略掉一些实际上很重要,而自己没关注到的内容。此前我曾发文支持招商环保朱纯阳,但实际上朱纯阳力挺的爱股神雾双雄,后来还是迎来了持续的暴跌。并非朱纯阳人品和水平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潜在的感情在作祟


个股研报经常使用的一些逻辑,我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

1、市占率提升

这是最常用的逻辑,所谓国产替代实际上也属于这一逻辑,企业经过磨砺之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逐步被市场接受,品牌形成价值,从而市占率提升,市值做大。

2、区域扩张

这主要是在一些区域性上市公司里面,比如券商经常YY的通策医疗走出杭州,青青稞酒走出西藏。但这个逻辑往往理不通,因为这些上市公司的优势往往也是他们从区域走向全局的桎梏。这个方向上,我认为洋河酒做的不错。

3、技术革新

这个是吹得最多,比如什么oled替代lcd,比如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但这一逻辑的主要痛点是技术革新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拐点产生在什么时间点。AR/VR为什么炒不起来,看不到利润释放时间点。特斯拉概念为什么这两年飙升,因为时间点很好推算。

4、资产注入

这大概是A股市场独有的一种概念,A股的很多国企,都是大集团小公司。市场永远有着关于资产注入的种种幻想。比如香溢融通的股民和中国烟草公司的爱恨情仇。这个逻辑其实也很难捕捉,因为不可控力太多。

5、政策推动

这最直接的例子大概就是雄安了吧,雄安未来会如何很难界定。但是上海自贸区我们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政策推动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持续性有一个判断,雄安究竟是不是千年大计,我不知道。

6、价值挖掘

这个很好解释,就是同行业都是100倍市盈率,这家是80倍市盈率,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但这类研报基本都没对的,为啥呢,因为他自己是个聪明人,市场上所有人都是傻子,可能吗?便宜的东西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7、进入新领域

比如说原来做纸业的,然后转型做互联网了,对,说的就是美利云。这个逻辑怎么说呢,金子在中国和美国一定都很值钱,狗屎在屎坑里和路边一定都惹人嫌。在原领域做得好的企业,进入新领域确实有可能带来增长点。原来经营不善的,干啥都是换一个坑股民的套路。

特想你12212019-08-18 20:57

对了 射频芯片 卓是很小一部分 可以注意信维通信拉回的机会 毕竟baw只有他出货了

全部讨论

2019-08-18 23:57

我日常给大家推荐的研报主要是行业研报和策略研报,行业研报偏科普向,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的上下游关系,以及行业前景。策略研报则偏逻辑向,分析师提供解释市场的逻辑主线,以及自己给出观察点(数据)。在券商研报中,我最不愿意看的就是个股研报,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

1、中国的卖方市场是一个不允许看空的市场

券商并非是第三方,他和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这就决定了针对公司的研报是很难客观的描述逻辑,海通宏观姜超可以说看空资产价格,但是海通电子决不能说看空某个个股股价。2014年6月3日,光大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出具了一份63页的看空伊利股份的研报,随后伊利股份当天跌停。伊利股份是当时公募基金的第一重仓股,随后十余家其他券商的分析师纷纷发布研报炮轰光大,力挺伊利,发布研报的分析师后来也从光大离职了。

针对到个股上,分析师就很难客观,然后再截取数据和阐述逻辑上,就会不自觉的做一些手脚。

2、分析师容易对个股产生感情

分析师出个股研报往往是长期跟踪的,所以对自己推荐的个股,往往是会产生一些感情因素的。连续跟踪了一两年的公司,分析师往往容易一眼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忽略掉一些实际上很重要,而自己没关注到的内容。此前我曾发文支持招商环保朱纯阳,但实际上朱纯阳力挺的爱股神雾双雄,后来还是迎来了持续的暴跌。并非朱纯阳人品和水平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潜在的感情在作祟


个股研报经常使用的一些逻辑,我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

1、市占率提升

这是最常用的逻辑,所谓国产替代实际上也属于这一逻辑,企业经过磨砺之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逐步被市场接受,品牌形成价值,从而市占率提升,市值做大。

2、区域扩张

这主要是在一些区域性上市公司里面,比如券商经常YY的通策医疗走出杭州,青青稞酒走出西藏。但这个逻辑往往理不通,因为这些上市公司的优势往往也是他们从区域走向全局的桎梏。这个方向上,我认为洋河酒做的不错。

3、技术革新

这个是吹得最多,比如什么oled替代lcd,比如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但这一逻辑的主要痛点是技术革新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拐点产生在什么时间点。AR/VR为什么炒不起来,看不到利润释放时间点。特斯拉概念为什么这两年飙升,因为时间点很好推算。

4、资产注入

这大概是A股市场独有的一种概念,A股的很多国企,都是大集团小公司。市场永远有着关于资产注入的种种幻想。比如香溢融通的股民和中国烟草公司的爱恨情仇。这个逻辑其实也很难捕捉,因为不可控力太多。

5、政策推动

这最直接的例子大概就是雄安了吧,雄安未来会如何很难界定。但是上海自贸区我们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政策推动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持续性有一个判断,雄安究竟是不是千年大计,我不知道。

6、价值挖掘

这个很好解释,就是同行业都是100倍市盈率,这家是80倍市盈率,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但这类研报基本都没对的,为啥呢,因为他自己是个聪明人,市场上所有人都是傻子,可能吗?便宜的东西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7、进入新领域

比如说原来做纸业的,然后转型做互联网了,对,说的就是美利云。这个逻辑怎么说呢,金子在中国和美国一定都很值钱,狗屎在屎坑里和路边一定都惹人嫌。在原领域做得好的企业,进入新领域确实有可能带来增长点。原来经营不善的,干啥都是换一个坑股民的套路。

2019-08-18 20:57

对了 射频芯片 卓是很小一部分 可以注意信维通信拉回的机会 毕竟baw只有他出货了

2019-08-19 06:47

科技股国内没有一个是长牛股

2019-08-19 03:14

代工不是光弘?

2019-08-19 00:04

怎么5G网络设备都没人炒,专炒手机配件,应该先有网络再有终端呀

2019-08-20 08:08

干和而泰,射频+物联网

2019-08-20 07:48

逻辑推理

2019-08-19 18:33

△ッ量价齐升,明日继续涨

2019-08-19 17:11

留下了

2019-08-19 07:55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