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生态资本论

「生态资本论,资本视角看生态」

在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午,央行突然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今年央行第四次定向降准,“放水”7500亿元。

央行此次降准很有意思:

其一、节前美国加息,节后我们降准,这其实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和美国“决裂”,之前某位央行官员就说过,美国加息不意味着我们一定加息。

其二、从降准宣布的时间点上看,十一期间,外围金融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按照以往规律,A股开盘后一定会“补跌”的,央行加班降准,是想给股市打上一针“强心剂”(从今天的股市表现来看,作用不大)。

01

这次降准之后,央行在官网例行发了一篇“有关负责人”的解读,用意明显,央行也需要引导舆论,防止市场过度解读。

央行在第一条就提到中期借贷便利,英文简称MLF,市场俗称“麻辣粉”。这是央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政策工具之一,符合政策的商业银行可以把国债、央行票据等抵押给央行,获得货币再拿去放款。

“麻辣粉”的作用和降准降息的作用是异曲同工的,都是为了多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只不过“麻辣粉”的周期比较短,便于精准调控。

这次,央行也说的很清楚,本次降准释放的总资金量应该是12000亿,但是其中4500亿用于商业银行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麻辣粉”,所以真正流向市场的是7500亿。

央行为什么要这么解释,说白了就是避免市场把此次降准理解为“放水”,以往每次降准都是0.5个百分点,说实话这次力度真的不小。

不过,仔细分析会发现,央行偷换了一个概念,如果没有这次降准释放12000亿资金量,10月15日,商业银行还是需要偿还到期的“麻辣粉”,这就相当于“抽水”,而降准后,商业银行就不需要从现有资金中拿出4500亿来偿还到期的“麻辣粉”。

所以,央行还是实实在在的“放水”12000亿,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说货币政策宽松了,就解读为:“虽然放水12000亿,但流向市场的也就7500亿。”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要明白,有时候官方可能在玩数字游戏,不管怎么解释,市场上的钱是在不断增多的,如果你手中的货币不能同等比例的增加,就意味着贬值。

02

货币多了,就一定要找到出口,于是很多人担心这些多出来的货币又回流入到房地产,毕竟根据以往的规律,每次货币宽松,吹的最大的就是房地产泡沫。

对于这种担心,央行也解释了,而且说的非常精准,本次降准释放的货币是去救中小企业和广大民企的,别人就不要打这笔钱的主意了。

央行原话如下:

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如果看看前三次降准之后央行的解读,基本上都有“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表述,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规动作,现在实体经济有多惨,央行比谁都明白。

另外,从今年以来召开的各种和经济有关的会议来看,基本上都跑不出一个主题,就是为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三月份(贸易战开打)以后,目的异常明确。

单单看一下9月份央行召开的几次会议,都和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关。

比如,9月4日,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他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几家抬——央行定向降准、提高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扩大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抵押品范围、财税部门对一定额度的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

9月18日,央行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情况和相关意见建议。在这场座谈会上,易纲强调,金融机构要“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贷款发放、债券投资等方面一视同仁。”

9月26日,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当时,就有分析师团队认为,透过央行第三季度例会可以看出,央行对海内外经济金融走势的预期更为保守和谨慎,去杠杆措辞更为柔和,货币政策将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预计央行最快可能在10月份再降准。

所以,现在只要是放水,都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中央定的基调,央行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流向地产的闸门也会被卡死。

03

高层一直在强调,央行也实实在在的放水了,那么到底会有多少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呢?

央行在解读文章中也说了,三季度央行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止跌回升,信用扩张初见成效。

所以,按照央行的说法,小微企业确实也得到了一些支持,不过,对于通过降准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我一直不看好,这其实是一个悖论。

6月份那次降准,央行对于资金流向规定的比这次详细多了,比如,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15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盘活信贷资源1000亿元以上;将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以上三条都是央行想方设法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额度,和定向降准相比,这三条更精准,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之后才能获得资金。

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实本质原因就一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央行和商业银行都明白,中小企业贷款的坏账率明显高于国有大公司,还各种鼓励让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

个人认为,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直接给中小企业大幅减税,让企业自己具有造血功能,这样就不用靠银行输血了。

其实,从今天的股市表现就能看出来,降准对银行本来是利好,但截至发稿,银行股都绿油油的,没有一家上涨。

谁是降准的受益者呢?不是银行也不是地产,其实是基建。现在金融是被监管的对象,地产是被打压的对象,而基建是高层确定好的经济增长的“永动机”。

本文来自:真话财经微信公众号

BY/

本期选稿:赵口袋

编辑排版:  伊楠

推荐阅读:

IPO时效期将至,鑫广绿环上市命运多舛

中滔环保断臂求生雅居乐,房产大佬抄底环保有多“美好”?

为证清白叫板证监会,阳光凯迪是窦娥含冤吗?

生态资本论入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