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股投资记录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20喜欢:3

关注和投资物业的原因

行业转折期有好的投资机会。这一波轰轰烈烈的地产下行,泥沙俱下,地产和周边行业估值都被杀到了地板。地产行业复杂,而且还未触底;但物业相对简单,也已出现触底迹象。

一、行业特征

差的方面:

1. 民生行业,物管费用受监管部门严格监管。

也就是涨价难。目前有市场化初期苗头,但是因为涉及民生,过程肯定是漫长又曲折,当前不应对此有所期待。

2. 人力密集型行业

人力成本占收入比重近 40%。以规模和在管面积靠前的碧服为例,23H1 员工数 21 万,每员工创造的年收入近 20 万,净利 2 万左右。结合上面第 1 点,就很要命:收入难涨,成本刚性上涨。

3. 行业见顶,增速放缓

因为物业费涨价难,目前收入增长主要依赖在管面积增长。随着房地产下行,年销售和交付面积下滑,物业的收入增速肯定也会相应放缓。企业能做的有:储备资源(合约面积转在管面积),开发增值服务,向外拓展非住宅物业

4. 被开发商控股和拖累

大部分物企和其地产开发商公司都是父子关系,物企被开发商控股,只有少数如碧服是兄弟关系,但老板也是同一人。开发商顺的时候一起赚钱,好的时候拉了一把,差的时候是不是也得帮一把?[狗头] 具体表现:掏物企的现金;关联交易但没钱付,变成物企的应收最后变成计提减值。这也是物企估值被打到底的原因,是投资物企需要关注的重点,后面还会详述。

5. 供给未出清,优秀企业没跑出来

就像市场上有无数地产开发商,市场上也有无数的物业企业。随着地产下行,自家的新增面积大幅下滑,自己的狗粮不够吃,肯定会不约而同向外拓展。可以想象又是一番内卷。更要命的是,物企的财报看过去,一水的相似:25% 毛利率,15% 运营利率,10% 净利率。说到底,这个行业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家并没有做出差异化。哪家是优秀企业?不知道。

6. 资金回收慢,有折耗

物业费不好收。看物企财报的现金流量表,每年都会被新增应收吞噬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现金。21 - 23年,开发商难,居民也难,就更夸张了。融服这几年一直有利润,但是经营现金流一直在水下;碧服有一些现金流,但都是占款来的(应付增加)。辛苦一年,赚了点应收,这个说法还真不算过份。而且这个应收还有减值风险。

有些企业还有随着地产盲目扩张,购买了一堆垃圾资产,需要瘦身提质。就不一一说了。

列到这里,忍不住想要砸键盘了:我为什么要买这么个行业?我是不是有病?

物业也有好的方面:

1. 独占的经营模式,稳定性高,持续赚钱

物业入驻一个小区后,再更换物业是极少的。在做好基础的服务后,就能持续赚钱了。而且物业费虽然涨难,但是跌也难。所以物业持续经营、稳定赚钱的确定性是很高的

2. 轻资产,极低的固资和折旧摊销

3. 现阶段估值很便宜

被地产拖累,民营开发商的物企现在基本都是 3 - 5 pe,扣除现金甚至只有 1 - 2 倍。

二、选股逻辑

选股的逻辑是“触底回升”。以物业现在的估值和稳定赚钱的特性,几年就把市值赚回来了,并不怕大额的应收和无形资产计提。但是前提是已经触底,如果利润是注水的,看着便宜的 pe 只是陷阱;如果开发商仍然从物业吸血,那赚到的钱也跟小散没关系。所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业绩一定要洗澡干净了,公司的管理层一定要证明了把开发和物业切割干净的态度,这是我投的前提,不符合的一票否决。具体评估:

1. 和开发商业务切割彻底

关联方应收一定要经过大额计提了;最新的财报和后续财报中,收入中新增应收占比低、关联方收入占比低、关联方应收极低

2. 股权结构好,回购分红记录好

和开发商关系,兄弟关系优于父子关系;有持续大额分红和回购历史很重要

在经营层面,针对行业不好的地方,选股时着重考虑:

1. 资源好。核心城市,物业费单价更高的;合约面积储备更大的

2. 人效高。每员工在管面积,每员工成本收入等

3. 经营好。虽然现在看不出大的差异,但是规模更大、新业务探索走得更前的我认为会更好一些

4. 收入结构股权结构更好的。应收占比更低的,股权结构更优的,等

三、具体标的选择

作为业余投资的小散,精力和能力都有限,研究没法覆盖到行业大部分公司。国央企开发商的物业,有很好的商业物业资源的,pe 基本都在 10+ 甚至 20+,我就直接不考虑了。10+ 的 pe,在现在的市场,我就去买别的行业了。估值低的,按上面的选股逻辑,有利益输送黑历史的小雅,新增应收占比高、历史应收也没大额计提的城悦,这些直接 pass 了。最终锁定的是 碧服 和 融服 2家(当然还有很多家压根没看,这2家是雪球热度较高讨论较多):

触底情况:

历史帐:融服应收在 22 年进行了较大额的减值,当前关联方应收仍占总应收 50%;碧服 22 年无形资产做了一次较大额的减值,23 年把关联方应收基本全部计提减值了。不过碧服应收大头是第三方应收(240 亿应收,其中关联方只有 23 亿),这里面坑有多大谁也不清楚

当前收入质量:融服 23H1 收入中第三方占比 94%,收入中新增应收占比 17%,其中关联方 0%;碧服 23H1 收入中新增应收占比 11%,其中关联方 3%。

总体上也只能说一言难尽。一方面相比之前,关联方的历史减值和当前新增占比都算是比较干净了;另一方面,对新增应收的占比仍然不满意,物业的净利率只有 10%,10%+的新增应收占比直接把现金流占光了。但这就是物业的业务特征。

经营情况:

资源:融服 80% 面积都在一二线城市,这部分按财报说法物业费 3元/平/月;碧服资源不如融服,但是因为外拓和商业物业更多,比开发商大碧要好,在管面积中一二线城市占比 43%。还有很有意思的一点,用物管收入除以在管面积,碧服是 2.2 元/平/月,融服是 1.9 元/平/月,融服不但不如碧服,而且跟它财报中给的 80% 面积物业费 3元/平/月 矛盾了。这里除了非住宅占比差异,应该还有口径的问题,比如是不是空置房算入在管面积但没算收入?这个目前没找到答案

储备面积:融服在管面积/合约面积为 66%,碧服 56%,都还有不少储备,碧服更多一些。不过碧服前几年盲目扩张,面积的质量上会差一些

人效:在持续提升。每员工在管面积、每员工创造的收入,这几年都在以双位数提升。随着经营效率提升,毛利率提升、经营利率提升、利润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应该是板上钉钉的。总体上,在人效上碧服不如融服,除了资源差异,碧服在物管业务外的其他业务尝试更多、走的更远也是一部分原因

估值:按 ev 算,保守情况应收归 0 应付全部从现金里扣掉,融服 5-7 倍,碧服 4-6 倍;奔放一点,对计提过的应收再打个折扣了覆盖应付,融服 2 倍,碧服不到 1 倍。总体上差异不大,只作参考

总体上,对融服碧服,合约面积储备还比较多,随着经济复苏之前萎缩的增值服务也会重回增长,在 3 - 5 年内维持收入 10%+ 增长、净利 15% - 20%+ 增长应该算是保守的。而在两家间我更倾向选择碧服,股权结构更好,收入质量更高(收入中应收占比更低),虽然资源差一些,但是规模更大,非住宅占比更高,在行业的探索上也走在前面,期待将来的运营效率会更高。

目前小仓位买了一些碧服。持续关注 2 家关联方交易情况和第三方回款情况,在“触底”逻辑有变时不排除随时换股和清仓。

在研究物业的过程中,作为小散,深感弱势。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有些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甚至都违法了,但是无能为力,权益得不到保障。虽然这 2 家看上去做的已经算不错了,但是关联方的交易输血和第三方的应收收不回这2个行业阴影,始终在心中挥之不去。

最后说句投资外的话,碧服杨家跟我是老乡。老乡见老乡,可不能背后开一枪。希望杨二小姐你本分厚道,不然我就去扔石子砸你家玻璃[狗头]

全部讨论

跟踪 23 年碧服年报:
收入结构和质量是否“触底”:
收入结构:第三方收入占比 97%(vs 22 年 94%),关联方占比 3%
收入质量:收入中应收占比 4%(vs 22 年 18%),这是一个质变(当收入中应收占比低于净利润率时,公司就有了真正的来自业务的现金流)。其中 3% 来自关联方,上面收入结构中关联方占比也是 3%,也就是 23 年小碧给大碧干的活一分钱都没收到呀 具体分上下半年,H1 收入中应收占比 11%,H2 的新增应收是 -4 亿,也就是下半年不但没有新增应收,反而还要回了 4 亿(或者准确的说是要回来的比新增的多 4 亿)。但是具体拆开来,从第三方要回了 11 亿,关联方新增了 7 亿,下半年小碧还在偷偷的免费给大碧干活。
现金流:
经营现金流 46 亿,其中 H1 22 亿,H2 24 亿。H1 和前 2 年一样,因为应收占比超过了净利润率,现金流是“假”的,并不来自于利润,而是来自占款(应付和合同负债)的增加。而 H2 则是质变了,合同负债新增 9 亿,应付减少 10 亿,整体占款反而减少了 1 亿。H2 的现金流大致是这样:剔除不影响现金流的无形资产和应收减值影响后净利润大概 18 亿左右,应收额外还收回 4 亿,应付支出 1 亿,共 21 亿,还没算其他经营项目调节,大差不差。可以看到现金流主体是经营利润,这是碧服首次高质量的现金流。
收入结构和质量上,特别是 H2,非常的优秀。代价也很大,是各业务线毛利率的全面下跌。H1 毛利率还有 25%,H2 直接跌到了 16%。当然这跟下半年换管理层有关,从这方面,这份财报给我带来了对管理层极不好的印象,后面细说。
和开发商的利益输送:
除了关联交易,小散能关注的只有分红了。年度分红占核心利润 25% 左右,很一般。
其它部分:
资产负债表洗澡:无形资产减值 15 亿,应收减值 21 亿,且都是在 H2。减完后无形资产还有 239 亿,应收 218 亿,触目惊心,只能说触底还言之过早。主贴里说过,当下的估值早就对这方面充分计价了,不过由于不知道这巨额的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怪兽,心中始终有一片阴影。
经营指标:资源上,在管面积 10% yoy,在管/合约为 59%,面积还剩不少,不过新增的面积质量一般,整体一二线城市面积占比相比上半年还下降了 1 个点;人效上,由于毛利率全面恶化,整体经营指标乏善可陈。
最后说一下个人看法。换管理层后,23 年下半年高质量的收入和现金流是惊喜,不过我记得之前的碧服管理层说过,碧服报表相对其他物业公司是比较“实”的,结果这次换人后马上打脸了。毛利率大降,给的理由非常滑头,多次把“出于谨慎原则,对信用风险上升客户的服务在收到对价前暂不计入收入“放在首要原因,暗示只是口径的影响,可是从 2 处披露的数据来看,这个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我的感觉是管理层不老实。特别是对比 23 年 H1 和 H2 的各板块业务数据,收入环比增长的情况下毛利率大降,唯一的理由就是 H1 数据注水严重呗。那 H2 的数据水分又如何呢?我没法评估。
一声叹息。一言难尽。有点和猪摔跤的感觉。说实话看完这份报表有点后悔投资物业了,感觉自己还是太天真了。$碧桂园服务(06098)$

03-28 00:47

砸玻璃窗时叫上我

03-17 21:51

营收增长你太乐观了,不可能10%+

03-28 08:05

有点意思

更新 23 年融服财报:
收入结构和质量是否“触底”:
收入结构:第三方收入占比 92%(vs 22 年 82%),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占比大幅降低了。但是拆开看,H1 是 94%,H2 是 90%,下半年第三方收入占比下降了,关联方上升。
收入质量:收入中应收占比 11%(vs 22 年 19%),收入质量提升了。其中 H1 是 17%,H2 是 6%,进步非常明显。代价是物管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在管面积 12% yoy 的情况下,总收入 -2% yoy。
按关联方收入占比 和 收入中应收占比,我觉得融服收入基本是“触底”了,可以期待 24 年开始的有质量的正向增长。
和开发商的利益输送:
除了关联交易,小散能关注的只有分红了。年度分红占核心利润 55%,不错。
上面是我对物业最关注的2个方面,融服做的不错。
现金流:经营现金流 8.6 亿,让坛子里的融服股东们一下子 high 起来了:核心利润 8 亿,ocf 8.6亿,赚的可都是现金流呀。但是看上面的收入中应收占比就知道,这只是假象。物业的净利率在 10% 左右,如果收入中应收占比和净利率差不多,那理论上的现金流应该是 0,赚的都是应收。拆开现金流看下,占款(应付+合同负债)增加了 6.5 亿左右。不得不说,物业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其它部分:
资产负债表洗澡:无形资产减值 4.8 亿,应收减值 8.4 亿,且都是在 H2。触底还言之过早。不过这部分对我重要度不高,逻辑在正文里已经说过了。
经营指标:资源上,合约面积同比 22 年还下降了,在管面积 12% yoy,在管/合约为 73%,剩下的面积不多了;人效上,每员工收入、净利、在管面积都增长明显,员工成本占收入比例由 22 年 44% 降到 39%,人效在持续提升,体现在毛利率、经营利率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