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无限游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6

一口气读完了唐朝老师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版,十分过瘾,感悟良多。

1、投资是在用永续思维对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

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收获,我过去大部分在投资上的困惑和思维误区,都在领悟了这一点后消除了。

其实,投资的最关键,不在于买,也不在于卖,而在于比较,永续的比较。就如唐朝说的,把两个资产放上天平,挑出那个盈利能力明显偏“重”的,然后傻傻持有即可,直到你在你的能力圈范围内,找到了下一个更加明显偏重的。

为什么是明显偏重即可?

比如迎面走来一个大胖子,一个瘦子,身高差不多,简单一看你就知道,胖子的体重必定重于瘦子,至于胖子具体几斤几两,瘦子具体几斤几两,其实无需知道那么清楚了。

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有这么简单吗?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胖子比瘦子重,是因为在活了几十年的生命里,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人和人的皮肤、肌肉、脂肪和骨骼这些东西,基本上两两之间的密度都是差不多的,那么身高类似的情况下,更胖的人当然更重,甚至我们大脑里已经有了条件反射,认为胖就等于重。

其实如果换个物种,这个结论未必成立。

所以,一切的前提,就在于你已经对“胖子公司”和“瘦子公司”早就有了多年的了解,甚至还对人类和哺乳动物等“行业”有了不少研究,这才有了一眼就能做出的比较。而在投资中,如果不能把两个要放在天平上对比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出这样“熟能生巧”的比较,那么说明你对这两个资产本身,还是不够了解。

可能你是不够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到底是谁在买,这些人会离开吗?可能你是不太了解它财报里的利润,到底哪些是可以持续的经营性的利润,哪些是一次性的不太能持续的利润?可能你是不太了解这个业务,到底是不是对手花钱就能很快做出来,还是花再多钱也做不出的?可能你是没找到这个公司里的资产里,哪些已经是贬值了还没消掉的,哪些属于是表外资产没被记录的?

总之就是,你对胖子和瘦子的认知,还没构建起所谓的能力圈。

凡此种种,都会让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不那么确定,由此就无法做出“一望可知”的比较。没关系,继续研究,继续分析,直到你确定你可以让它们“上秤”为止。如果一个胖子都没法上秤,就买点沪深300或者SP500之类的宽基指数吧。

2、那为什么是永续?

对我和我身边不少朋友来说,投资似乎应该是一个“有限游戏”。你买入后,股价最好就涨了,越快越好,越高越好,然后你很快乐,你和朋友分享,并在微信群里发了几个大红包。其实这个时候,你股票的盈利还是账面的,属于浮盈,但你发出去的红包,却是实实在在的现金。如果股票后来转跌了,甚至跌到低于你的买入价,你很心痛,并且那些红包还收不回来了。

投资应该是一场永续的游戏,一场无限游戏,这样才能让复利发挥它“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巨大作用。复利的核心,我认为不在于“利”,而在于“复”。

那些一年N倍的投资奇迹,为什么后来悄然无声,就在于它可能确实只持续了1年。而如果两个资产的回报率,分别是10%和11%,看似只有1%的差距,如果分别投入10000元,1年后两者分别是11000元vs11100,只差100元,10年后两者的差别是:25937.4元vs28394.2元,差距已经来到2456.8元,50年后两者分别:1173908.5vs1845648.3,差距是67.17万。

所以,复利复利,关键在复,对利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利高点当然更好,但是如果追求利高而导致风险敞口太高,打断了这个复,那么是得不尝试的。

芒格就吃过这个教训,他在彻底成为巴菲特的合伙人之前,有过一段大概十三四年的基金经理生涯,当时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是19.8%,其实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投资了芒格的基金,10000元会变成12.54万。

但是,可能是因为芒格的持仓太集中了,他的基金在最后三年经历了大起大落,收益率分别为-31.9%,-31.5%,+73.2%。如果你是在这三年之初才投资了芒格,你的10000元会变成8079.5元,扣费后就不到8000元了。

在这两个巨大的-30%出现之前,芒格每年的回报率都是正数,只有一年是-0.1%,可以忽略。如果我做个不那么严谨的假设,我把两个-30%收益率替换为+19.8%,那么芒格这段投资生涯的年化平均回报率会变成+29.7%,还超过了巴菲特最早期、收益率最高的“合伙人基金”时代的29.2%。

这就是“复“的重要,也是永续的重要性。我私下认为,如果不是这两年重大的-30%,芒格可能未必会成为巴菲特的合伙人,起码不会那么快成为巴菲特的合伙人。

因为虽然在最后一年芒格的收益强势反弹73.2%,但那一年想必有不少投资人早就进行了赎回。因为在第二个-30%出现后,如果是前一年刚投资芒格的人,1元已经变成了0.47元,比腰斩还狠一点点。所以,基金的整体规模应该已经缩小了一大圈,虽然最后收益“率”反弹了,但芒格内心应该还是有点遗憾的。

有意思的是,彼得林奇也是做了十三四年的基金经理,职业生涯平均年化收益率29.2%。他在46岁的年纪“英年早退”,除了他一直挂在嘴上的陪伴家人的因素(他父亲是在这个年纪去世),应该也和他的基金在从封闭转为公开申赎之后,回报率就不断下降有关。

当然了,历史没有假设。1975年芒格退出他的基金时,巴菲特早就开始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展开了惬意的永续投资,没有了客户的赎回,没有了渠道费用,没有了业绩排名压力,没有了单个股票的仓位限制,价值投资在这个“无限游戏”里,散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3、由投资的永续思维,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买入后应该把公司当成非上市公司对待,甚至可以有一种股市关门都与我何干的的心态。

因为,我们不需要市场先生这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在每天那固定的几个小时内,分秒必争的向我们提供报价。在我们买入股票的时候,我们已经对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利润的真实性如何,它的成长性如何,它的“抗竞争性”如何,它的作用如何:是用来继续大量变成CAPEX以维持原来的利润规模、还是可以大量分红、或者继续投入业务以赚取同等回报率甚至更高的利润水平?

买入股票,不是买入了一张未来随时会转手卖出的票据,而是为了买入了一家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也许,市场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在我们对净利润的分析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时候,发现买错了以后可以快速卖出止损,或者在3-5年的周期内,由于市场先生的严重性格缺陷必定会引发不止一次的大病的时候,我们有机会用超便宜的价格买入,或者用超离谱的价格卖出。

总之,基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出买卖决策,而不是基于市场先生的报价做出买卖决策。

不要浪费了你的交易权,不要被市场先生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它是来为我们服务的,这也是唐朝书中让我觉得获益匪浅的观点。

投资就像买了一块农地,好的年份,我们可能会收获市场先生的馈赠,差的年份,我们可能也会收获市场先生的馈赠。但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就只是确保农地能够日复一日的有所产出,是你能力圈内那个胖得很明显的大胖子。

4、另外,通读唐朝的书,让我发现,整个价值投资的体系,有一些微妙的“虚实之间”的反常识。

比如,我们常说的股票,其实分为股和票,股是所有权凭证,票是交易票据;股是生意,票是交易;股是健康发展稳定产出,票却可以一飞冲天。

可以说,股是实的,背后是一家家公司,票是虚的,背后是人心是渴望是贪婪。

我们所有人做二级投资,其实都是介于这样一种虚实之间,就看你更靠近哪一头而已。

这就不由让我想到巴菲特对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的理解,就处处透着类似的“虚实之间”。

大多数人买股票,如果量很小,比如只有一股,就算会去分析一下公司,但也压根就不会觉得股票背后的公司本质上和我有多大关系。这个心态下,就容易把我们往“票”模式推过去,希望股价快快涨。

但价值投资的思维,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虽然你没有买下整个公司,但是你买下了公司的部分所有权。我认为,哪怕只买一股,巴菲特也会用公司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这家公司。

但是同时,当巴菲特真的买下整个公司的时候,他的行为却又反了过来,他通常不会大张旗鼓的介入公司管理,尤其是公司本身发展很顺利的时候,在不需要他介入就能源源不断向伯克希尔总部上交现金的时候,他仿佛一个路人一般,只是静静的在一边看戏。

到底是应该是“主人公”还是“路人”,还是这两种心态可以同时拥有?所以说,投资有时候就是如此微妙,它有科学的部分,但更多的是艺术。

5、说完了几个反常识,我最后再来收一个唐朝的书里带给我的一个比较颠覆的观点,这个观点应该不是唐朝首创,但他是第一个给我说明白了这件事的人。

这个观点就是:当你买入股票后,如果股票没涨,反而不断的跌,不断的跌,不断的跌,跌跌不休,这是一件坏事吗?大多数人肯定会这样以为的。 但是,唐朝用详实的案例说明,这不但未必是坏事,还有可能是天大的好事。

泸州老窖的案例中,我明白了,只要你买入的公司,每年都有真实的利润,利润不断在增长,公司也不断的在分红,此时,哪怕这个公司不是什么行业头部公司,但只要你坚持把分红拿来再投资这家公司的股票,不断如此循环往复,就算公司股价跌跌不休,几十年后,你反而因为持有的股份数量的增长,而每年获得更多的分红(因为股价下跌你每次买到的数量都更多了),由此获得比股价连年上涨还要高得多的收益率。

一个巨大的反常识产生了:当你买入的股票,不断的大涨,不断的大涨,不断的大涨,涨涨不休,虽然你最后肯定也会获得不错的收益率,但此时你的收益率,其实已经是你在不太知情的情况下、被迫的、不情愿的和其他资本共同“分赃”的结果。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你选中了那个“一望可知”的大胖子。

全部讨论

2022-12-25 10:53

废话说的有点多,只问你破产了没?

2022-08-17 17:38

泸州老窖利润不断地增长不断地增长,怎么可能股价不断地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