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影相随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7喜欢:83
$隆基股份(SH601012)$ $通威股份(SH600438)$ $迈为股份(SZ300751)$
本来想自己写一篇类似的分析,看到有老哥已经有这么全面的分析就不重复了,只是几个地方可能有差距想补充一下。注:下述观点仅代表我个人想法,不做投资建议,不做辩论,每个人在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就好。
一是HJT的辅材成本远比想象的高。ITO靶材的铟产量是有限的,目前主要用于面板企业,一旦大规模上HJT,铟的价格会迅速上涨,目前铟产量远远无法满足未来几百GW组件的安装(参考的是ITO靶材企业交流口径),对于整体成本产生明显冲击,目前来看所谓的减少铟的做法还没有实现有效突破。选择稀有金属作为下一代技术应用光伏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未来大范围应用很容易出现原材料大规模上涨的问题,如果还有人记得当年尚德的失败。
其次低温银浆是讲了好多年的故事了,但目前来看都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点跟踪行业很久的人基本上都知道。

二是目前来看TOPCON设备基本上已经完全国产化了,实际产线良率也已经提升到97%左右(94%是很早的数据了,隆基股份的实际良率早就提高到97%左右),目前来看每GW增加的设备约为5000万左右,一旦量产效率能够达到24%以上,已经比目前的PERC具有性价比了,这也是我认为隆基敢于率先上TOPCON的原因。

三是我一直不是很理解很多人就觉得TOPCON只是适用于旧产能改造,HJT适用于新产能。目前在量产效率和良率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TOPCON每GW需要2.5个亿,HJT需要4个亿,你们是觉得光伏的企业家都傻吗?光伏企业的本质就是降本,一个技术连降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你跟我谈什么应用?同时根据隆基股份的最新公告,它70个亿投的18GW的电池是新产线呀,它在自己有几十个GW的老的电池产线情况下选择的是继续新建而不是改换旧产线不是就能说明TOPCON哪怕是新建都已经具备性价比了嘛?

四是资本市场过于相信故事而忘了实体企业的真实布局。目前来看电池和组件龙头中,隆基股份偏向TOPCON,晶科偏向TOPCON,爱旭股份偏向TOPCON,天合光能目前中性偏向TOPCON,通威股份从HJT领头羊目前掉头说自己中性。按照现在资本市场的理解,HJT可能马上都要大规模上产能了,这个时候通威怂了去研发TOPCON是为啥?难道刘老板在HJT都要大规模上产能的时候才想起来家里还有几十GW的PERC产能?目前整个光伏企业的实际偏向还不够明显嘛?但是资本市场更愿意相信外部所谓的一些企业进入会有优势也不愿意相信这些在光伏干了十几年的公司,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所谓的大家一直所谓的后发优势。

五是市场过于低估了隆基股份的影响能力和研发能力。首先声明我不是隆基的脑残粉,我甚至对于隆基明年的硅片环节的利润保持一定的担忧。但是我不喜欢市场所谓的隆基和晶科研发TOPCON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的存量产能。因为其实隆基电池片的存量PERC产能其实远低于通威,连通威都能狠下心来去研究HJT难道隆基不可以嘛?要知道隆基的起家就是从多晶硅片到单晶硅片的代替从而成为光伏的王者,难道一个做技术转变而崛起的企业还不如一个饲料企业有研发的决心?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隆基确实对不起它那五千亿的市值。

六是HJT更符合设备厂商和资本市场的利益。不止一次跟行业里人交流了解到,他们认为HJT把所有扩产的限制因素和降本手段实现后,真正的HJT元年可能还要到2023年左右,而二级市场HJT的故事从去年就开始炒上天了。我记得我当时也觉得很不可思议还反问了对方为啥会这样,对方说了一句话,你问我了关于对于HJT的想法,我说了你又不相信我,那你何必要问我?
我思考了很久资本市场是不是错误的估计了HJT。个人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部分是对于设备厂商更愿意讲HJT的故事,因为这样他们的想象空间更大,尤其以迈为股份为首,如果下一代技术为TOPCON他们能有现在这个市值?
另一部分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TOPCON核心设备厂商都没有上市(我指的是隆基TOPCON的那家设备供应商,捷佳伟创和北方华创虽然也能做但设备跟那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像隆基之前也不愿意过多交流自己的电池技术,他们就只能听着那些设备厂商讲那些HJT未来的故事,像很多研报关于TOPCON都是几年前的数据,这么一对比自然是觉得HJT蒸蒸日上,然后JJJJ互相买,股价又一直上涨,大家都很开心,何乐而不为?

同样对于股民来说也是一样,迈为股份的股价上涨就可以了,又有几个股民知道1GW设备TOPCON和HJT差距有多大,对应的电池成本差距有多大?又有几个股民会关心为啥隆基都要量产十几个GW的TOPCON了,HJT目前还是处于中试线阶段(我个人认为至少10GW左右的产线才能称为大规模量产,毕竟你可以拿4-5个亿去研究一两条线,不会拿几十亿去投资成本算不过来的产线)?同样,又有几个股民会关心迈为股份和华晟背后的关系?很多东西懂得人都懂,不愿意的懂得能赚钱就行了,这个市场不一定需要明白这么多的。

热门回复

2021-07-22 17:25

我仔细把回复看完了,说的很多,我基本都同意,补充了很多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我写文章的时候没有太多涉及技术上的问题,因为单纯说技术,很多人看不懂,所以我把大部分人能看明白的部分拿出来,按照内在逻辑梳理了一遍,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实际上内在真实的逻辑就是朋友你说的这样。关于你的第五点,我6月9号发过一篇长文,解释了这个问题,隆基的硅片其实不用太过担心,11月隆基新电池产能出来,对硅片的依赖会下降,后面随着新电池产能的陆续释放,隆基会从一个硅片盈利为主的公司,变成一个主要靠组件盈利的公司,而硅片和电池,都会形成组件端的成本优势,这一点不用太担心,隆基对比同行,优势是在扩大的,而不是在缩小,希望以后能和朋友多交流。

2021-07-22 20:35

关于这个,我的态度一直都是,尺寸问题不重要,尺寸只是在行业发展陷入阶段性瓶颈后,短时间内没办法出现重大技术突破,没有大幅度降本增效的时候,才会在边边角角犄角旮旯里找一些所谓的细节,去改进细节达到微弱的降本作用,尺寸大小本身没有壁垒和技术难度可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看下游电站方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到底对安全性等有多高的要求,符合电站需求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你可以去翻翻今年开始所有的电站招标的标书,所有的标书都是限制组件瓦数,而不是限制组件尺寸,近期还有一些电站招标限制了电流,等于就把某些过大尺寸的超高功率超大面积组件直接挡在门外。这个行业下一个阶段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电池,电池路线上实现重大突破,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才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尺寸本来只是一个选择不同的问题而已,但因为符合我文中说的绝佳故事性,被不少别有用心的企业拿出来当成法宝在用了,但这个就是主角的大招一直没放,所以底下的杂兵群魔乱舞都觉得自己行了,大招出来,世界就安静了

2021-07-23 11:28

那我仔细看看 我还没看呢 哈哈

好奇迈为和华晟有什么关系?

2021-08-10 05:44

总结一句话就是饭要一口口吃一下子跳到HJT还是不成熟的,还是要再等几年,但不否定HJT的未来潜力。现在的情况就是谁都不愿意当前浪,谁上HJT谁死的快。一旦技术成熟,转变将是一瞬间的。当然新产能都是HJT那TopCon就会死吗?我看未必,需求还是有的,只是资本市场就不认可了

隆基硅片会逐渐加大自用,提高组件市占率,目前外销的硅片市占率还是第一。

2021-07-23 11:54

你这几个连问句 要表达啥观点?如果要反驳自己也去写一篇 别上来就一顿反问还没论点

2021-07-23 11:21

他是真研究了,而且是说了实话。

2021-07-23 11:07

@加息首季 看一眼

2021-07-22 20:09

对的,我也是想说,隆基的硅片利用率会从今年开始提升至50%甚至以上,硅片的利润将会沉淀到组件。说到这还想到中环的前一段时间的外销硅片市占率阶段第一的公告了,真是什么都要吹一下,某些粉丝也不看看背景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