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的产业化元年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21喜欢:9

今天再继续说氢能,

昨天国家第一条输氢管道铺设的消息对氢能源这个产业链其实很重要,花费巨资西氢东送是国家傻13吗?

氢气因为危险性,它的储运和输送是比较难的,输氢管道开始铺设证明了我们已经攻破了技术难关。储运氢气和输氢管道都是用高价的炭纤维堆积起来的,这些巨资投入说明了国家发展氢能的决心。

第一条输氢管道是通向京津冀地区的,氢能源发展在这个地区是有基础的,一是北方对天冷容易掉电的锂电车不是很友好;二是冬奥会就曾为全球示范了氢能源的全产业链。而输氢管道可以降低氢气运费80-90%的成本,加快推进氢能的规模性发展。

3月底,还有一条重磅新闻:中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并网发电。这个消息作用不亚于输氢管道建设,预示着氢气大规模发电并网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了,需要的只是降低成本。

以上两条消息已经告知了业内,风光大基地垃圾电电解水制氢后面可能是最佳储能路线,然后用输氢管道输送至发达地区的加氢站或氢能发电站,最下游就是用电和燃料电池汽车了。

其实全产业链的技术图谱已经全部成熟。

去年一季度国家提出了氢能产业规划2025,把一些目标都进行了量化,将氢能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战略性”定位自然不低。

规划明确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制氢量每年10-20万吨,按照这个目标,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计2025年国内的氢能产值将达到1万亿规模,2050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因为从去年四季度包括电解槽、氢能重卡、电堆等出货放量明显,我记得看到一个新闻是去年四季度的出货量远超往年总数相加,增量是百倍规模。

现在二级市场的热度不高,股票在历史低位趴着不动,但是一级市场属于抢不到股权的行业。两年后的万亿市场,现在起点却几乎是0,这个增幅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人预测,按照国家规划,3年时间里,大A氢能源的真相股那是必须20倍、30倍的上去的。

昨天说的几个看好的赛道:电堆、储氢罐、电解槽。

电解槽是上游制氢设备,储氢罐是中间必要环节,电堆是下游发电和氢能车的核心部件。

电解槽国内比较强的应该是隆基绿能,然后就是我们前期一直推荐的昇辉科技

储氢罐,我认为大A最真相的就是北京的那家京城股份,曾经的氢能第一妖股,而且京津冀会是全国示范氢能的最前沿,京城股份肯定占据优势。

电堆,这是氢能车和氢能电站的核心,对标的就是锂电的电芯,对标的公司就是宁德时代。那么氢能中的宁德时代会是谁呢?至少目前亿华通是领先的,一季度出货量全国第一,市占率超过3成。

按照目前的新闻消息,亿华通的燃料电池正满产满销,甚至供不应求,可以想见现在行业的景气度。一旦亿华通今晚一季报超预期,整个行业就有很大的触动。

#亿华通# #京城股份# #昇辉科技# 

全部讨论

2023-04-27 17:37

亿华通港股安全边际太厚了

2023-05-04 11:19

你别炒股了,写文章吹牛逼好啦

2023-04-29 17:38

西北地区有废电,但是没有水啊,没水你氢气哪里来?

2023-04-27 22:36

亿华通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受益于国家“双碳”减排目标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的落地实施,2022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超过3,000辆,同比增长超过112.8%。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释放的有利机遇,继续加强市场营销拓展,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总功率为161,520KW,同比增长175.73%,营业收入实现持续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73,811.66万元,同比增长17.28%。本公司所处燃料电池行业现阶段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技术更新及迭代速度较快,公司业务始终聚焦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坚持以研发驱动发展,积极推动研发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同时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及为把握住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化发展机遇,公司在市场拓展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鉴于燃料电池行业技术及产品的不断迭代及快速发展,且随着燃料电池产业链国产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燃料电池产品成本及售价处于持续下降过程中,为进一步夯实公司资产

质量,公司对部分已不能满足客户市场需求或适配公司在售产品的存货及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损失。具体而言,公司2022年经营情况主要如下:

1、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6,645.43万元,同比亏损增加2.80%,主要因为:(1)计提存货减值损失5,138.70万元及固定资产减值损失1,185.42万元,联营企业张家口海珀尔公司股权计提减值损失2,400.54万元;(2)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及相关人才的储备、市场营销拓展力度的加大使得管理费用同比增加7,673.43万元,销售费用同比增加4,260.26万元。2022年末公司总资产377,897.66万元,同比增加4.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34,262.20万元,同比减少6.39%。

2、在研发及新品开发方面,公司始终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具体围绕燃料电池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可靠性等核心技术指标开展研发活动。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高低频耦合的单片级交流阻抗测量技术、三级闭环快速冷启动技术及高性能引射匹配液氢技术等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燃料电池系统产品的相关性能,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研发测试验证能力,公司目前正在建设燃料电池综合测试评价中心。另一方面为丰富公司产品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热电联供新应用的开发。

3、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前进行相关人才和技术的储备。

4、在产品市场方面,公司秉承“点-线-面”发展战略,重点围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及潜力城市进行开发,搭载公司产品的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北京、张家口、上海、唐山、郑州等多个城市投入运营,且公司产品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至冷链运输、环卫及重卡等多场景。2022年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在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实现了31吨自卸车、49吨牵引车的批量示范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产品示范应用规模。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共发布791款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公告(不含底盘公告),其中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整车公告121款,位居行业前列。

5、在资本市场方面,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报告期内公司已通过香港联交所聆讯,并于2023年1月12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完成挂牌上市,公司在港股资本市场的成功登陆,进一步补充了公司经营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更有利于公司的国际化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批量生产。公司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项目等燃料电池领域重大专项课题。

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目前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及重卡等商用车型,公司与国内主流的商用车企业

宇通客车



600066

)、北汽福田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已先后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淄博等地上线运营。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秉承“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遵从纵向一体化的研发路径,并坚持自主研发为主,同时通过承接国家科技重大课题以及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行业技术优势企业、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合作研发的模式,致力于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密度、耐久性以及降低产品成本。

2.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燃料电池系统的主要物料包括电堆及相关部件、空气压缩机及直流电压变化器等,公司已具备国产电堆量产能力。公司采购程序主要包括零部件承认、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订单采购。

3.生产模式

公司一般在取得客户订单后安排生产,并根据市场预判进行适量的备货,主要生产程序包括生产准备、首件生产、正式生产、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成品检验入库等,整个过程严控质量关,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4.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属于直销,主要销售对象为国内商用车生产企业,公司销售程序主要包括形成初步销售意向、样机技术匹配及认证、公告目录以及批量化销售。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可储可运、灵活高效的特点和优势。氢能可广泛应用于化工、运输、建筑、储能、发电等领域。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通过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定来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并在国家层面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氢能已成为全球共识。

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以及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21年氢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产业布局,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均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地位。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各地方政府在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方面也纷纷发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数十个地区发布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政策,推动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市场由于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综合成本较高,但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等赛事上的规模运用,全球双碳目标背景及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释放的机遇,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超过3,000辆,同比增长超过112.8%,同时从应用场景看,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已由前期单一的公交领域商业化示范应用向公交、环卫、城市物流配送、冷链运输、渣土运输、大宗货物等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同时也在船舶、热电联供等新领域展开应用。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作为我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公司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具备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量产能力。

公司基于行业经验及前瞻性市场判断,提前拓展百KW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并积极与国内主流整车厂合作拓展开发客车、环卫车、牵引车、冷链物流等新车型,扩大了产品市场覆盖度,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随着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对氢能产业的明确定位及全国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实施,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日益增加,但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布791款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公告(不含底盘公告),其中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整车公告121款,位居行业前列。

3.报告期内新技术、

新产业



300832

)、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及示范应用,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基本健全,目前国内企业基本掌握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从燃料电池系统到电堆、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再到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的批量国产化应用,系统综合成本、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改善。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氢能相关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同时随着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燃料电池成本将快速下降。未来国家将通过构建氢能制、储、运、加供应体系,通过区域示范应用和财政奖励等措施刺激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扩大下游应用规模,并制定了“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此外,作为新兴产业,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不仅仅是汽车工业的机会,还可以进一步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氢能及燃料电池还可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船舶等交通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发电,建筑热电联供等领域,从氢气的制、储、运,到氢能产业链下游应用,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汽车、电力、建筑等多个领域,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出全新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助力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

4.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始终将研发与技术创新置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引进研发专业人才,通过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及完善研发管理体系等方式保持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报告期内公司对核心技术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后公司核心技术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不断探索研究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的前沿技术,并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及长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的进步、产品性能的优化及迭代。2022年公司完成了高低频耦合的单片级交流阻抗测量技术、三级闭环快速冷启动技术及高性能引射匹配液氢技术等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燃料电池系统产品的相关性能,同时为丰富公司产品应用场景,公司开展了热电联供新应用的开发。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97项,软件著作权5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45项,软件著作权103项。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公司本期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较同期减少7.1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前期承接的部分科研课题项目在本期完成结题验收,且本期公司展开了新研发领域的研究。

情况说明

在研项目不包括在报告期内已结题验收的项目,本期投入及累计投入金额中不包含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购置支出。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过多年技术及经营积累,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与研发优势、规模化生产与推广优势、市场布局优势、核心零部件供应优势及人才优势,具体如下:

(二)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突破了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燃料电池系统低温快速启动、空气流量与压力解耦控制、水含量闭环控制等多项技术难点,产品关键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商业化实践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公司具有一系列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截至2022年底,公司累计获得845项专利及103项软件著作权。同时,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等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通过完成国家科技专项课题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

(三)市场布局及规模化推广优势

公司通过示范运行、联合承接国家课题、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型等方式与宇通客车、北汽福田等我国主流商用车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品牌声誉,技术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同时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与北汽福田、宇通客车联合参与了北京市科委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头的燃料电池汽车重大示范运行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已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淄博等地投入商业化示范运营,规模化的推广运营积累了大量的实况运营数据,为公司的产品迭代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四)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

公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选型、验证及质量检验体系。我国燃料电池系统行业处于产业化初期,产业链基础较为薄弱,但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生产涉及大量零部件采购,公司通过长期的磨合及自主培养供应商,与国内主流的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与合作开发机制。同时,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零部件测试领域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阀件等完善的测试体系,国产化零部件供应体系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规模化降低成本、保障零部件供应安全和提高上游零部件质量保障。

(五)人才优势

公司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引进燃料电池领域内的研发、技术和生产人才,并通过承接国家重大课题、产学研合作、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企业自身的持续研发等为该等人才后续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储备了一批拥有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团队。

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为317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1.26%,研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在50%以上,为公司在燃料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充足的人才储备。

(六)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451.5万元。

未来公司开展经营业务将重点在增强研发能力、扩大电堆生产能力、改善供应链和提升品牌知名度方面加大投入,且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经营管理开支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销售定价和毛利率均可能下降。若公司未来在市场推广方面未达预期,公司仍将持续亏损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645.43万元,亏损金额同比增加453.02万元。本期业绩亏损主要原因为(1)燃料电池行业现阶段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市场规模较小;(2)公司始终坚持以研发驱动发展,持续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对当期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3)公司根据持续扩大的经营规模,相应的加大了在市场拓展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投入,以充分把握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员工人数从去年同期的812人增加到1014人;(4)为进一步夯实公司资产质量,公司对部分已不能满足客户市场需求或适配公司在售产品的存货及固定资产等计提了减值损失。

面对上述影响公司管理层采取措施积极应对,2022年公司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各项业务基本保持了稳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811.66万元,同比增长17.28%,但如果未来行业发展未达预期导致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或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各方面支出成本的不断增加,如公司不能获得足够多的订单并扩大销售至公司扭亏的规模经济水平,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并将继续亏损。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升级导致的产品迭代风险

随着氢燃料电池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燃料电池领域的新进入者快速增加,各大整车厂和系统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对燃料电池领域的资源投入,公司能否继续维持较高的技术壁垒、能否持续对新一代产品的研发提前布局和规划,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公司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企业同类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鉴于部分国际领先燃料电池企业目前正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公司技术进步能否紧跟或超越国际领先企业,维持或提升现有竞争力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存在因技术升级而导致的产品迭代风险,可能无法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在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各方力量纷纷在燃料电池产业链内加快布局,并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力度。头部整车企业不断加快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部分传统发动机或电机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及战略合作、股权投资等方式不断推进和国际领先燃料电池企业的合作,一些新兴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厂商也不断在研发、市场和产业链合作等方面发力,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公司在未来不能及时响应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变化,无法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竞争能力,将面临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丧失市场份额及产品售价下降的风险。

3.研发失败或产品未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5,980.0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1.65%,为满足客户及市场的需求,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以期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公司持续开展的研发活动面临着技术迭代、行业技术路线变化等风险。如果公司的研发活动成果失败或不及预期,公司的产品将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获得客户认同,进而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目前仍处在商业化的初期阶段,整车厂商尚未普遍开展燃料电池车型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国内头部整车厂企业进入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较早且在其重点区域市场中占据较大优势,在燃料电池汽车销售中的份额占据大半,导致公司现阶段客户数量较少、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目前主要客户为北汽福田、宇通客车等整车厂商。如果目前主要客户业务拓展不利或者公司无法继续深入开拓新客户或新市场,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独立持续经营能力。

2.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公司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产销规模小、议价能力较强,产品定价水平相对较高,未来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产业化,下游需求快速增长,企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

上游供应链不断成熟从而降低零部件成本,以及市场参与者不断竞争,燃料电池的成本和价格都将快速下降,从而实现技术路线图规划的与传统内燃机成本相当的目标。因此公司存在产品定价水平与毛利率随着产业化进程持续下滑的风险,公司预计无法持续保持较高的产品定价和毛利空间。

3.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

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是汽车行业面临的重要经营风险之一,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主要包括汽车和零部件的技术规范、最低保修要求和汽车召回规定等。近年来国家对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法规及技术标准日趋严格,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引起市场关注。

公司产品燃料电池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等领域,且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着整车运行的安全性。由于氢气本身具有易燃易爆、扩散速度快等物理化学特性,亦使得公众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普遍存在顾虑。标准化是提升燃料电池产品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还将不断加快更新,从而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若未来公司不能适应国家质量标准的变化,不能严格控制外购核心零部件的产品质量,或是由于自身的设计、生产和工艺导致出现质量瑕疵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公司将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诉讼赔偿以及负面舆论影响,对公司的品牌声誉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业绩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生产与销售均具有季节性,公司业务也受到该季节性影响。汽车制造商通常在年初审视政府补贴政策及市场需求后选取所需的产品型号,以确保生产的燃料电池汽车符合补贴的条件及市场需求,公司的订单确认和生产安排也基于该惯例。另外,由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处于早期商业化阶段,其供应链不如燃油车行业或电动汽车行业般发达。因此,公司于下半年开始生产后,最终的产品完成及交付时间通常在第四季度进行。鉴于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受到补贴政策以及产业发展不足等方面影响,预计生产经营活动季节性特征仍将持续。

5.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由于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较燃油车或纯电动汽车行业,其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现存的优质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供应商数量较为有限,公司的供应商选择亦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公司主要供应商无法持续满足公司质量标准、交付时间等交付要求,或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导致公司供应链整合滞后,可能会造成公司经营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公司业绩表现。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的风险

受燃料电池补贴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按照扣减补助后的价格与消费者进行结算,中央或地方财政部门再按程序将企业垫付的补助资金再拨付给生产企业,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普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资金周转问题。由于整车厂在汽车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导致公司存在受整车厂资金链影响较大、应收账款回款周期较长的情况,实际的回款周期普遍在1-2年左右或者更长。公司的收款进度普遍取决于客户自身的资金状况,如果公司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恶化,或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资金环境无法根本改善,公司收款不稳定的情况将持续存在,可能导致公司存在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甚至损失的风险。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44,955.76万元。

2.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的风险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主要是因为随着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增长,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公司所处行业目前进入快速发展期间,资金需求仍将快速增长,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可能导致公司营运资金不足。由于公司尚处于研发及产业化初期阶段,债务融资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未来不能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不能有效改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则公司存在导致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

3.偿债风险

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处于业务规模扩张阶段,需不断增加资源投入,导致公司银行借贷款规模不断加大,如果后期经营不善,公司将面临着巨大的偿债风险。即使国家扶持力度较大,但政策的变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出现收益波动,从而引发偿债风险。

(六)行业风险

1.市场开拓风险

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其推广受到关键技术成熟度、燃料电池成本以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性等多方面制约,当前加氢站存在建设成本高、氢气成本高、补贴支持政策滞后以及审批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情况,导致当前我国加氢站建设推广进度较慢且现阶段多数加氢站处于亏损状态,进而导致现阶段终端用户实际用氢成本较高。同时,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其产业化进程及技术发展成熟度与锂电池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上述内外部不利因素均可能影响行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导致公司市场开拓与推广不及预期。

2.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补贴政策风险

目前公司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补贴政策的支持。2020年财政部等部门对现行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政策做出调整,从向合资格的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发放补贴,改为向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商业化和试点应用的合资格城市群进行奖励。2021年8月起,国家批准了北京、上海、广东、郑州和张家口为首的五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公司大部分客户都位于该等城市群。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监管框架及政策相对较新且仍在演变,这些政策可能受到我们无法控制的限制及不确定因素影响,如果政策变动、财政紧缩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及经济激励等优惠政策,这些将会对公司的燃料电池系统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1.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风险

近年来,国际局势跌宕起伏,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频现,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争端不断,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大,面临宏观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

公司无法控制的不可预见或灾难性事件,包括流行病的出现、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商业和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民生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营。发生这些或任何其他不可预见或灾难性事件,包括大流行或其他广泛的突发卫生事件(或担心发生此类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经济和金融中断或导致运营困难(包括旅行限制),从而损害公司管理日常业务活动的能力,并使业务活动面临重大损失。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质保金计提比例存在调整的风险

燃料电池系统的构成与传统内燃机相似,是由大量工程化零部件高度集成的系统,其质保责任主要是对其中检测出现故障的部分零部件进行更换。燃料电池产业处于产业化初期,没有成熟的经验比例可以参考,因此公司质保金政策参照传统内燃机的一般计提比例确定,即按照燃料电池系统及其他为满足客户需求提供质量保证的零部件收入的1.5%计提预计负债。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化程度加快升级、客户对产品使用逐渐成熟以及零部件供应链逐步成熟,相应可观察维修数据亦将逐步积累到位,公司将据此重新评估质保金的计提比例。因此,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产业化,预计其全生命周期质保支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质保金计提比例存在进一步调整的风险,将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

2.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政策相关风险

根据公司研发活动相关会计政策,公司报告期内资本化的研发项目,大部分为课题研发任务,公司以课题任务书的签署作为开发阶段的时点。由于燃料电池系统系国家科技部等重点培育产业化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一,因此公司的研发活动中承接了数量较多的课题研发任务。研发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通常与公司的研发过程、项目类型、评审方式、行业类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公司的具体研发资本化时点有所差异,公开市场案例中可见的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获主管部门批复、组织会议对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进行评审、通过DCP(决策评审点)评审等。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开发支出余额7,294.17万元,上述研发项目成果受到行业产业化进程、项目的技术条件及资源、项目设定的技术路线以及在产品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公司开发支出可能因此存在减值的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具体详见“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之“(三)所处行业情况”。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的使命是以先进氢燃料电池技术为切入点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推进全球能源革命,致力成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引领者,构建可持续的低碳未来,目标是成为世界领先的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为此,公司拟通过实施以下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1、进一步推进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

公司将继续开展研发及测试活动改善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可靠性、能量转换效率、安全性及经济性,以进一步推动公司产品的性能优化与升级迭代。公司拟利用在燃料电池系统行业累计的丰富经验及对下游市场的深入理解,持续提高研发实力。为进一步商业化公司燃料电池相关研究,公司计划通过产业、教育及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进一步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同时,我们还将探索海外研发布局,开发燃料电池电堆核心原材料。

2、扩充燃料电池电堆产能,应对不断增长的产品需求并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公司计划通过升级建设在上海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能力,以缓解于旺季的产能限制。综合考虑国内目前燃料电池相关行业优惠政策、未来五年燃料电池汽车需求增长预估、现有生产设施的利用和公司生产的季节性、保持公司于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需要、预计建设成本等多方因素,公司认为有必要扩充上海工厂燃料电池电堆的生产能力。基于运营规模及生产能力规模,公司可以受益于规模经济,同时可提高应对季节性波动风险的能力。

3、战略性拓展客户基础及区域覆盖面

公司拟维持并扩大客户基础,以增加市场份额。公司通过提升研发综合实力等举措改进公司产品性能、增加产品组合,以迎合客户需求。公司拟向更多车辆制造商及客户推广新产品以实现更高的客户渗透率并拓展燃料电池系统多样化应用场景,同时公司的营销策略将重点基于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区域发展及氢气资源地理分布而制定。随着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逐步成熟,公司期望能够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利用国内氢能示范城市群网实现氢能产业集群。

4、扩展及强化公司的供应链

随着公司不断提升产能并增加销量,供应商关系是公司未来持续成功的关键。公司已与多个市场上知名的燃料电池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业务关系。公司拟深化相关合作,寻找替代供应商并促进供应链与资源的纵向整合,以降低原材料成本、确保部件供应及提高产量。此外,公司计划通过选择性结盟、投资或收购,以进一步强化供应链。

5、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推广燃料电池的产品应用

品牌知名度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及客户基础至关重要。公司计划透过产品推广及多渠道营销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包括但不限于筹备或参与行业活动、产品展览或发布活动、进行互联网或传统广告、升级公司网站等措施,以提高公司品牌及产品的曝光率。同时,公司还将通过协助商用车制造商测试原型以及生产并推出新燃料电池汽车型号,以推广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应用。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继续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握“双碳”及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机遇,进一步提升产品开发与质量管理能力,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力度,扩大销售规模。

1、发挥研发优势,提高研发测试验证能力

公司在研发中始终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总体布局,2023年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产品开发规划,重点围绕优化低温启动性能,提升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及集成度等核心技术指标展开,同时加快建设燃料电池综合测试评价中心,进一步提高研发测试验证能力。

2、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及服务保证能力

2023年公司将继续推进全员参与产品开发及优化的质量文化氛围,强化目标结果导向的质量责任化机制,同时在质量控制方面将从管理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入手,通过建立重要业务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的上线,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在客户服务方面,通过推广服务站模式、改善售后设施来提高服务效率及能力,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3、加强市场拓展力度,扩大销售规模

公司继续以“点、线、面”作为市场开发战略,重点围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及潜力城市进行市场开发拓展,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并基于客户的需求特征提前部署开发方案,提高市场开发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协助商用车制造商测试原型以及生产并推出新燃料电池汽车型号,以推广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应用。

2023-04-27 19:03

亿华通业绩爆雷

满产满销,哪里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