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周末答疑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本周,我会回答两位同学的问题。

问答1

向日葵: 老师你好,你在课里讲到“人的年龄越小,天性就被打磨得越少,也就更接近人的原始状态,所以小孩子会很残忍”,那怎样理解“人之初,性本善”呢?

严格来讲,人之初既不善,也不恶,因为善和恶的判断都属于价值判断,而一切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并不存在任何客观标准。这就意味着,此时此地此人认为的善,也许就是彼时彼地彼人认为的恶。

比如,一个男人对婚姻不忠,勾三搭四,到处留情,满世界生私生子,这是善还是恶呢?我们今天肯定觉得这是恶,渣男人神共愤。但如果去看希腊神话,主神宙斯就是这样的品行。

古希腊人祭拜宙斯,奥林匹斯主神服从宙斯,哪有半点人神共愤的影子呢?宙斯假如没有这样旺盛的生殖力,或者虽然有,但高度克制,像柳下惠一样坐怀不乱,那么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他反而要被推下神坛,再也得不到人类的顶礼膜拜了。

有没有感觉很离奇呢?这样一个宙斯,不但得到了全社会的宽容,还被高高地供了起来。

如果站在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古希腊的历史,自然就会严厉批判异教的邪恶。可是我们今天看看《圣经》,尤其是《旧约》部分,几千年前的上帝选民所认定的善恶同样会让我们瞠目结舌。即便是上帝本尊,也经常杀人如麻,不分男女老幼。

当时的以色列人塑造出这样一位威猛战神来增进民族凝聚力,杀出一片生天。假如他们的至上神是逆来顺受、舍身饲虎的佛陀,或者老好人一样的玉皇大帝,他们的族群未必能在那个险恶的世界里幸存下来,也就不会有机会探讨善恶问题了。

神的品行,从来都是人间道德的最高投射,但历史会让我们知道,神有五花八门,人间道德有千奇百怪。那么,当我们需要判断“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命题是否成立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先问一下自己:我们对于善与恶到底采取哪个标准呢?

人之初,最先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贪婪:婴儿拼命哭喊,要奶吃,如果妈妈分心去喂了他的兄弟姐妹,他绝对不依不饶,不会顾惜任何手足之情。

也许在亿万年前,真的有过某个婴儿才一出生就具备了孔融让梨的品质,但是大概率上他不可能活得过婴儿期,他的基因也就不可能被保全下来。我们是那些最贪婪的婴儿的后代,传承着他们的贪婪特质。那么,贪婪到底是善是恶呢?

“贪婪”当然是一个贬义词,既然是贬义词,在道德属性上就是恶的。于是我们发现,人之初,明明性本恶嘛。就是这样,当我们采取了今天——或者说近现代——最主流的道德标准之后,就会发现人之初的种种特质,绝大多数落在了恶的范畴里边。

所以英国政治哲学家小穆勒才会有这样一句总结:“人类几乎所有令人尊敬的特性都不是天性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对天性的成功克服。”

就像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并不是性无能的天性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对与生俱来的强烈性欲的成功克服。西门庆倒是任由天性自然发展了,结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道理,在孔子和孟子的时代同样成立。孔子假如不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磨平先天棱角的话,也就不至于修炼到70岁高龄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真正从理论上系统阐发性善论的第一人是孟子,他的论证非常雄辩,很有迷惑性。孟子正是靠着这份口才,才能在百家争鸣的局面里赢得一席之地。我们看孟子劝说大国诸侯,就像家长哄小孩子吃药,药明明就是苦的,不好吃,但家长总能变着花样让小孩子觉得药其实并不难吃。

性善论的迷惑性就在这里,明明站不住脚,但听众特别容易接受。一旦接受了性善论,那么接下来孟子就会顺水推舟,兜售儒家那套仁政主张了。

人天生爱听好话,天生就会自我评价过高,性善论可以同时满足这两点,所以才能长盛不衰。观念的传播就是有这种特点,对与错并不重要,而人们爱不爱听才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就算你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在你喜得贵子的时候,如果有人对你说:“这孩子是个流氓胚子,跟你小时候一样,今后可要好好教育,免得他学坏”,那么你根本不会花时间思考这话到底在不在理,因为你当即就已经翻脸了。

今天我们如果不是平心静气地探讨学术,而是试图去说服别人的话,那么性善论依然可以作为理论武器,巧妙激发对方的自尊心。如果有一套道理能把他夸得心花怒放,他是不会察觉你的话里有多少破绽的。

当年进化论和神创论对垒,神创论就占了这个便宜,直到今天虽然全世界的生物学家早就对进化论有了公认,进化论在西方的普罗大众当中依然相当不被接受。

如果可以跳脱出来,那么神创论的破绽难道不是很明显吗?是很明显,所以才有了无比繁琐的各种神学理论,变着法地把话说圆。

性善论也一样,只要放下人类的自尊,就不难看出其中的破绽,所以儒家大师连番出马,像神学家一样发展出来极其繁琐的一套学术体系,变着法地把话说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程朱理学和西方的经院哲学高度一致。

所以,性善论当然还会流传下去,因为今天的人和两千多年的人一样,就是爱听这种说法,心理始终都有这种需求,正如神创论也会流传下去一样。这是个传播学的问题,无关对错。

问答2

gary30275743: 您在讲放逐为什么是可怕的刑罚的时候说到,小孩子会极其在意来自同伴的评价。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小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家长应该怎么办啊?

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一脉相承。

我知道家长们一般都会直接反驳,要么会说“别的同学都考得如何如何,你怎么就不和人家比成绩呢”,要么会说“别的同学都有吗,那个谁,还有那个谁谁,谁谁谁,不就没有吗”。

反驳是很容易的,从道理上说服孩子也是不算难,但孩子无言以对也好,被你说服也好,心里的执念并不会因此消失。所以,反驳和讲理没多大用。你是在动用短短的文明时代里形成的理性,去对抗亿万年的进化史通过一遍遍的生死存亡,筛选出来的天性,这和螳臂当车有什么不同呢?你的胜算当然微乎其微。这就像我们成年人都明白减肥和戒烟的意义,但有几个人做得到呢?

家长更难做的是,别家的孩子都有高级手机,你要劝说你的孩子不要有虚荣心,不攀比,别家的孩子考了高分,你要激励你家的孩子有上进心,把别人比下去。

上进心属于善,虚荣心属于恶,而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在学习上攀比,就叫上进心,在物质上攀比,就叫虚荣心。等孩子进入社会,努力攀爬、赚钱,光宗耀祖,这叫上进心,不努力攀爬、赚钱,但买假货向别人显摆,这叫虚荣心,其实分别很大吗?

试想一下,如果虚荣心真的被打消掉了,上进心会不会也就跟着没了。所以,现实一点的学校教育是,把虚荣心引向学习方面,让它转化为上进心。

但这依然很难,因为这依然违背天性。

人在天性上总会遵循省力原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找父母要钱买一个高级手机,远比悬梁刺股,考到全班第一来得容易。既然难易悬殊却殊途同归,谁愿意舍易取难呢?

如果家长可以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环境,就可以采取行为主义的方法:孩子只要一表现出虚荣心,就会遭到同龄人的集体嘲讽,一表现出上进心,就会赢得同龄人的集体赞美,这样的话,理想的教育就很容易实现。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这种能力。

那么次优方案是:你给孩子定目标,同学都有的,他也可以有,但前提是考试排名必须提高到某个标准。反过来想:如果你家孩子真的无欲无求,跟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不攀比,那么赏罚机制对他也就不起作用了,你就没法教育他了。

如果你就是不想花钱,那么还有一个备选方案:找准孩子身上最有潜力但不用花钱培养的一项特质,强化培训,让他可以凭着这一技之长在同学们中间发光发彩,赢得掌声。只要在某一项上收获了掌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攀比心自然就弱了,以后只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强项。

当然,他也可能因此连学业也不在意了。所以,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事实是,在学校里那些很能打架的同学也能赢得足够的掌声,因此而不介意“同学都有,但我没有”的东西。

学校是一个很残酷的环境,就像以前的科举时代,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考试。现代社会比起科举时代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人的出路可以多种多样,行行出状元,没必要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做不了官的人完全可以在各行各业收获掌声,虚荣心相对而言很容易得到满足。

只不过现代的学校,依然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模式,掌声的来源过于单一。

换个角度来看,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天然就要在族群里边争夺排序位置,等到排序稳定了,虚荣心的施展空间也会变小。

比如你已经很清楚自己注定就是万年老二,永远争不过老大,那么老大有的东西,你就不会去想:“老大都有,我也要有。”如果在排序稳定之后,你的排序不幸落在族群的最底部,虚荣心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你再也不会觉得“别的同学都有,所以我也要有”了。

你的孩子之所以觉得“别的同学都有,所以我也要有”,是因为学校里的班级作为一个族群,维系的时间太短暂,排序的稳定性还没形成就毕业了。你的孩子,包括别人家的孩子,还处在争夺排序位置的阶段里,有这种心态再正常不过。成绩争不过,就要在其他方面去争,所以总是成绩越差的孩子所谓的虚荣心就越强。

其实成年人刚刚就业,或者刚刚转换岗位的时间里,也会出现这种心态。多数时候我们对此只会无计可施,但明白为什么无计可施也是好的,至少可以省掉一些徒劳的努力。

好,这就是本周的答疑。欢迎你在留言区继续向我提问,期待你有意思的好问题。

#最佳拍档# $国药股份(SH600511)$ $晶方科技(SH603005)$ $广联达(SZ0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