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事件,评估过的风险,和不能理解的大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是一轮碾压认知的下跌,印证了非主观性的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必要性——“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我的风险管理机制流程是:风险认知-风险管理-印证市场走势。

从去年四季度伊始,策略判断新兴产业的赔率已经显著走弱,终局定价范式下,板块盈利来自于行业需求上限的博弈,赔率极低。随即组合大幅降低了新兴产业仓位,配置思路从行业景气下沉到优质结构,β转α。

行至1月,行情演绎基本符合判断,组合净值新高。稳增长主题逐步强化,但认为稳增长空间相对有限,进场加仓超跌标的。净值在可接受波动区间内小幅下跌。

1月至2月中旬,市场风格在稳增长和成长摇摆,货币环境在美联储加息和国内稳增长宽货币政策角力,新基建和老基建在确定性和空间比较,风格跳跃,但依然以稳增长为主,成长进一退二,反弹乏力,净值企稳,维持低位。

2月末至今,俄乌从局势紧张到当前局势,都有持续关注,事件的演绎均在可理解范畴内,所发生的连锁反应也未超预期,因此并未减仓。即风险认知结论为低风险,风险管理手段为维持既有仓位经历波动。

而市场的走势是急速、连续的、大幅度的下跌。

在初期大跌后,又重新经历了一次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首先,市场为大跌找的理由因果链条极长且因素权重边缘,导致我的风险认知结果为市场过度反应+资金性偶发行为,市场会快速修复。风险管理手段直白点说就是啥也不干等反弹。随后等待市场验证。

尽管其中市场的其他压制因素还包括:大宗商品供给担忧和价格上行、疫情的重新蔓延、社融不及预期,经济数据异常,中概股的退市风向等等。

而接着的是市场连续的大幅度下跌。随后再启动风险评估,再次失效。在周而复始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净值已经巨幅回撤。这两个时滞非常的可怕。风险评估慢于市场走势,风险认知慢于风险评估。

此时才惊醒风险管理机制失效。这个流程并非痛点,痛点是机制太吃认知了,认知不足,是无法前瞻的判断风险的,看山不是山。看见了事件,分析了,错了。

尽管市场超出认知的演绎情况并不多见,但强制性风险管理机制是必然要有的。无法理解的风险只是第一层次,要敬畏的是无法识别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