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日记003:从辛普森悖论来理解高手的投资理念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狗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市场给这几天踩雷的和被虐的散户朋友发了个红包,虽然不大,也算是节前的安慰。聊一个轻松的话题,高手是如何投资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场不同者勿喷。

先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英国统计学家辛普森在1951年提出过这个理论,“辛普森悖论”是指在分组比较中都占优势的一方,会在总评中反而是失势的一方。简单来说就是,虽然你赢的次数很多,从整体上看,你反而是输了。

理论比较拗口,但如果拿咱们国粹打麻将来举例就容易理解:打一晚上麻将,打下来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赢的钱多。很多行业领域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而是那些做的次数少,而单次价值很高的人。高手,通常都具备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理财也是如此,“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对对普通大众而言,这是一种财务上的避险策略,但对于那些投资界的高手来说,他们的做法刚好相反!

经典的案例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92年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他的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甚至建议把所有钱都押上,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索罗斯的时候,索罗斯认为,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钱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钱,都押上去!!结果他们加上杠杆,总共投了100亿美金,最终大获全胜。投资大佬的策略就是:专攻要害,一击致命。

巴菲特以前提到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他在办公室里贴着这位击球手的海报,因为泰德是对老巴投资理念影响极大的一个人。泰德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在美国《体育新闻》杂志评选的史上百位最佳运动员中,排在第八位。其在棒球界的位置,如同巴菲特在金融圈的地位!

按照他的理解,在棒球运动员中,有两类击球手。一类是什么球都打,每次击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垒打,但这需要耗费很多体力。另一类人则是聪明的击打者,他们并不强求全垒打,而是只打高概率的球。世界排名前十的击球手,都是后面这类人,而泰德·威廉斯就是这类人中的高手。泰德在其影响深远的教科书《击打的科学》中,提出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他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只有当球进入理想区域时,才挥棒击打,这样才能保持最高的击打率!

但是不要认为这种策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也很容易!!实际比赛中,这个理论非常难操作,特别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全场关注都屏住呼吸看着每次击球,当球飞过来的时候,如果你不打,就将迎来全场的嘘声!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想坚持“只打高价值的球”,那需要多么强大的定力和冷静的内心!!

巴菲特把泰勒的策略应用到了投资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只投资高价值、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老巴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原话:“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就足以证明他们的策略倾向。

看上去巴菲特他们采用的是一种最稳妥、最保守、动作最少的打法,但他们却是最强的进攻者。只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高价值区,在战略上专注,并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这种战略,可以称之为“高手战略”。具体分为三个步骤:1、找到自己最擅长,并且能产生高价值的领域。2、只打“甜蜜区”里的球,战略性忽略低价值的事。3、在高价值领域,用最不取巧的方式做事。

推而广之,无论是老巴、彼得林奇他们的价值投资,还是各位散户股民热衷追捧的技术流派,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人的时间、经历、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其中一个秘诀就是“专注”,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定位并敢于舍弃的能力,对人来说,这往往是反本能、反人性的。

回顾2018年,交流过的几十位老股民,有些高手一年就做几次波段,一年稳健的30-50%的收益。其它时间空仓休息。而有些投资者一年忙到头,仓位一直都在,从来没有清过,而且也没有轻过,属于标准的股市劳模,佣金给券商交了不少,但是实际收益并不理想,如果扣除手续费,收益有可能还是负的。

其实,还是策略没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