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择时:06月06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 择时交易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喜爱一件事,持续去做并且得到了正反馈,那么做这件事就会很坚持并且有所成就。

但有一件事持续做但持续获得负反馈,让人继续坚持去做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在国内交易A股的股票也好,基金也好,已经对90%以上的投资者提供了3年多的负反馈,那么仍然选择坚守的人,必然有超越喜爱的原因。

结论就是: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在相信的背后有很多考量,有些人相信未来经济终会走出困境,有些人相信领导者的智慧,有些人相信所相信的人的智慧;

而我则相信,周期的力量。

截止到今天,6月已经走完1/4时间,波段没有走完,但是泛科技指数没有走出一致性,意味着这个波段只能出高点,出不了卖点。

科技指数的高点可能会跟随防御指数的卖点附近出现,时间上可能会有一些错位。

防御指数的整体性卖点从看5月,延后到了看6月,现在又延后到了看6月火7月。

波段时间没有走完,操作不必过急;但波段周期走不出高度,预期需要大大降低;

如果用事物的两面性看待这个市场;

悲观地看当下,我们将延续去年3-4季度的弱势,继续让今年的1-2季度成为一个无效的波段,也就是2023-2024,我们将在震荡中浪费4个季度的时间。

而从乐观的视角看,2024年的3-4季度将正式成为牛市的起点,也是大多数牛市行情起始的季度。

所有的牛市行情一定是成长风格占优,而大A目前所处的市场是防御风格的尾部,接下来就需要等待它的上涨动能衰竭信号出现的那一刻。

今年的市场走得异常复杂,该涨不涨,该跌不跌。可能也源自于资本市场有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化的能力,这个能力来自于资金背后的交易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认知水平的变化。

接下来的2个月,我们的市场行情会受到美股的影响,尤其是美股的科技板块,应格外关注纳指英伟达。目前纳指的月线第2次出现九转序列,本月已进入序列7;而英伟达的同样也是第2次出现九转序列,本月已进入序列8。两者对应的剩余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1个月。

一旦美股科技回落,那么国内的科技指数必然要跟随,对于大体量的资金来说,剩余的交易周期太短,此时跟随已经不值得了。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经是全球共识,并不会只有1-2年的行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待美股科技以及英伟达释放出足够的风险,真实的需求与足够的业绩会让科技股们在未来再度强势向上,那时候资金再做跟随,就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压力与包袱了。

这一切都需要等待7月,8月,9月全球各国政治决策都给出确定性的结果。

今天没有择时信号,波段交易已经没有买点了,仅剩下长期与短期的买点信号。重点需要关注接下来会出现的卖点。

哪一天出现无法预测,但出现时就会看见。

2. 择时的初始设计

最初基金的动量研究是不能择时的,直到经历无数次的动量崩溃,动量模型中涵盖某些顶底的规律性特征。

当基金达到最高点之前,每一个新创的高点都会被识别,但是最高点一旦出现,随即开启一个月以上的崩溃式下跌。但困难的是高点和最高点(也就是卖点)他们对应的级别,还需要动量之外的其他指标来辅助。目前只能主观判断,无法用指标区分。

3. 关于买点

择时选取的买点一律为左侧。

底部的买点通常需要多指标重合判断。包括动量与反动量,以及全市场的情绪指标。对于买点信号最大的挑战是,指标的参数会出现动态变化。例如2021年仅使用情绪指标就可以选到最低点。到了2022年10月31日之前,买点指标都出现1天的错位。2022年12月20日之后,买点指标误差时间达到4天。2023年3月起,买点指标出现跳跃式的新特征。

往年买点交易适用的交易周期为2周左右,2个月左右以及半年左右。自2022年下半年起,买点间隔周期明显延长至2-3个月。但每年的3月和4月是特殊时间窗口期,今年是否走出新特征,仍待观察。

此外,买点信号对于动量基金的有效性远好于非动量基金。

未来买点指标将覆盖商品期货类基金,海外Qdii,以及领跌行业方向的基金。

4. 本轮择时统计周期12个月:2024年01月-到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