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价格“暴跌”,能否带动小龙虾调料“飞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调味品行业# #小龙虾价格大降#

基于国内小龙虾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小龙虾消费已从过去的春夏两季食用,延展到了现在的“四季有虾可吃”。随着小龙虾供应越发充足,导致品类竞争变得“惨烈”,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小龙虾(小虾)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小龙虾产业分会、水产养殖网

正因如此,消费者对于小龙虾的消费热情也变得日趋高涨,也带动了小龙虾调味品的热销。但相比其他调味品,小龙虾调味料的使用场景相对固定,这也给整个品类的均衡发展带来阻碍

此番小龙虾价格低谷,能否带动小龙虾调料的热销常态化呢?

小龙虾价格走低“带飞”小龙虾调料?

在今年“五一”之后,小龙虾的价格就开始大幅缩水,部分地区批发价已经跌到了6元/斤

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2年小龙虾收购价在11-13元每斤,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跌到了7.5-8.5元每斤

不仅是平均售价近乎“腰斩”,据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潜江市人民政府5月18日共同推出的《新华·潜江龙虾商品虾价格指数运行分析报告(2024)》显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五大小龙虾产区省份小虾(2-4钱)、中虾(4-6钱)、大虾(6-8钱)、炮头(>9钱)市场销售均价均呈现整体下滑态势

而小龙虾的价格走低,也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小龙虾消费观察》显示,近一个月以来,鲜活小龙虾销量环比增长606%,4-6钱规格的小龙虾最为热销,小龙虾调味品销量同样不俗,环比增长78%

从品牌角度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颐海国际海底捞和筷手小厨)、天味食品(好人家)两大复合调味料巨头依旧是小龙虾调料的“主角”,此外,晓飞歌、名扬等品牌的销量不俗。而在线上,除了两大巨头之外,一些专业的小龙虾调料品牌或电商品牌则更胜一筹。

而C端家庭消费之外,在B端消费场景小龙虾也逐渐成为“主角”。据海底捞方面透露,截至5月23日已售出超60万份小龙虾,预计今年能售出近亿只。据了解,海底捞的小龙虾主要采购自湖北荆州,目前海底捞门店、电商渠道、外送平台同步售卖。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小龙虾调料的风味也从最初的麻辣、十三香、蒜蓉、油焖等传统风味,朝着卤虾、芝士虾、醉虾等新奇口味发展,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但从销量层面看,麻辣小龙虾等传统口味依旧是最受欢迎的口味,销量占比接近八成,蒜蓉、十三香和香辣口味紧随其后。

能否打破“季节限定”

小龙虾调料之所以能够出圈,最主要的还是在功能层面解决了消费者的实际难题。

比如常规烹饪小龙虾,在调味层面需要准备各种繁杂的辅料,比如葱、姜、蒜、辣椒、花椒、大料、豆瓣酱及各种干杂香辛料,并且最终口味大多都不及专业小龙虾调料的出品。

但正由于小龙虾调料的过于“专业”,导致其使用场景受限。比如,火锅底料除了烫火锅,消费者可以用来炖菜、烧菜,但小龙虾调料即便有这样的功能,也很难被消费者认可,这也是小龙虾调料难以“长红”的关键。

而在专业消费场景中,小龙虾调料属于典型的“两头受气”的品类。一方面,如果小龙虾的价格过高,消费者的热情势必会受到影响,进而对小龙虾调料的需求量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中,小龙虾的消费季节仍然在春夏,起码从小龙虾出产品质上来说依旧行得通(春夏小龙虾的肉质更好),淡旺季的消费波动难以抚平。

所以,对于大多数调味品企业而言,小龙虾调料只能算得上是“季节单品”,即不会在非旺季花太多精力在这一品类上,即便在淡季,也有更多其他品类来为公司整体业绩提供支撑。但对于主打小龙虾调料的企业而言,这种“季节限定”也限定了公司整体规模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一家调味品企业是靠小龙虾调料“出圈”的关键原因。

好在,往往小龙虾需求旺季又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所以从供应层面来说对于小龙虾调料的消费旺季有所推动

从口味上来说,小龙虾调料和火锅调料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主打麻辣的川式风味领衔整个品类且遥遥领先,即便是其他风味有一定的份额,但和麻辣风味之间存在极大差异。

而小龙虾调料又是一个极度依赖单一食材的调味料,这也为整个风味创新带来压力。即便各家企业在传统风味上不断创新、精进,但短期内却无法改变小龙虾调料固有的价值体系,比如消费者认为一袋小龙虾调料大多都在10元/袋左右,那短期内就很难出现20元/袋的产品,即便出现了,销量也不会太好。

相比在C端场景“卷”,大多数小龙虾调料的真正“出路”其实是在B端,比如餐饮、比如预制菜。因为在C端,多数消费者对头部品牌的认知已经形成,并且这些品牌的渠道布局和消费触达已经处在领先地位,其余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难以撼动。而B端则主要讲究“降本增效”,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稳定供应的前提下,谁价格低谁的竞争优势就更明显,尤其是在一些小B餐饮端。

所以,对于整个小龙虾品类,能否打破“限定”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稳定的B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