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们的趋利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英盟财经

从前有一个君子国,国中之人,全都是大公无私,没有半点私信的人。在君子国里,也有交易行为,不过卖家都想少要钱,买家都想多给钱。

两人争执不下,后来买家付了全款,只拿了一半的商品。但卖家坚决不让走。很快聚集了很多人,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买家“欺人不公”,最后买家只能拿了上等货和下等货各一半才离开。

说到人性,我国古代圣贤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千余年来,关于人性本源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争论不休。如果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的话,人性则是假设为理性经济人的。

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只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君子国中发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于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大概意思就是屠夫、酿酒师、面包师所做的吃的喝的,都是处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所以我不会对他们说一些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是要说利己心的话;我也不会说我需要,而是要说对他们有好处。

理性经济人包含了两个含义:人是自利的,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么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所以当面临选择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选项。

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会受到诸如占有信息多少、理智和聪明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等复杂多变的因素影响着。不过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可能的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人们都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绝不会想要买,质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都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

那么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自利,那社会秩序不就乱了吗?亚当斯密则说: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促进社会的利益。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根据,没有这个假设,就不能正确认识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只是一种人性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处处都以此视角观察世界。

这种假设,并不是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是无法改变的人性。这个假设的成立,只是对人类区里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