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信》1957年:开启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关于巴菲特的图书,有一本我认为最佳,书名《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1956年,巴菲特26岁,从导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投资真经”后,回到了家乡奥马哈。他从亲朋好友入手,募集了若干资金,干起了私募;自己出资100美元,作为GP。1957年是私募合伙基金运作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也是目前能公开看到的第一封股东信。该年是巴菲特投资事业的起步之年,60多年的股东信,如同美剧一般,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一路的打怪升级,见证“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该年股东信的精华:

1.巴菲特不轻易判断市场走势,但不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他在1956年末即认为市场高估,有下跌风险。1957年果然如他预料,指数下跌近13%(剔除分红、买入指数基金的实际亏损是8个多点)。巴菲特认为与企业盈利的下跌相比,这个下跌幅度是“温和”的。

2.巴菲特的私募基金跑赢了市场,各合伙人账户的盈利在6-25个百分点。事业的起步之年就遇到市场大跌,应该说运气不是太好。这种情况下,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第一年大幅跑赢市场,并且是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对持有人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那些叔伯姨婶们心里会默默地说一句:“把钱交给小巴打理,放心!”

3.巴菲特是如何战胜市场的呢?在第一封信里,他透露的不多。但讲到一点,就是通过资金配置到不同大类上的比重,来平衡市场的风险(类似很多网友搞的股债平衡)。巴菲特提到两种投资大类:是低估类和套利类。前者就是指公开市场可交易的股票,之所以叫“低估类”,是因为此时的巴菲特是纯粹的格雷厄姆信徒,就是只买“便宜货”;而“套利类”,是指事件驱动型的投资品种,与市场的波动无关。巴菲特操作的方法就是,当他认为市场低估时,就加大“低估类股票”的配置;当他觉得市场高估时,就卖掉一些“低估类股票”,多配置一些“套利类”品种。

关于套利类的理解,最近身边的案例,就是去年的“华晨中国”,很多投资者赌的就是大股东必须要通过大力分红来还债;显然他们赌赢了。

4.巴菲特提到:在熊市要跑赢市场,牛市能跟上,那么长期收益就可以保障。

5.巴菲特提到:有两只股票的持股数量已经达到影响公司决策的规模了。这句话透露巴菲特的两个投资特点,一是绝对的集中,看好了就下重仓;二是巴菲特奉行积极的股东主义。同样是“捡烟蒂”,巴菲特与他的大师兄施洛斯的风格是不同的,施洛斯是分散,被动。如果一只烟蒂股一直不能价值回归,施洛斯是没有办法的。巴菲特是有办法的,他可以影响董事会、改选CEO,甚至亲自上阵,来实现价值重估。所以巴菲特从来就是个狠人。我国有很多散户,误以为巴菲特像个慈祥的肯德基老爷爷,在家里看看财报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实在是too simple了,甚至是naive了。

附背景,《美股70年》1957年

英法势力从中东退出,美国开始接管中东;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下半年纷纷进入衰退;

3.美联储货币政策滞后,下半年还在为遏制通胀而加息;

4.苏联发射卫星,当时苏联如日中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