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介绍如何准确评价一个特色小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特色小镇起步于2015年初,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据元亨祥了解在做研究的时候,特别是针对中观行业研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特色小镇”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个行业,用什么模式或者框架来研究才谓合适。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属性,自然带来不同的分析模式。

  在学术界,其实已经形成一套理论来作为评价特色小镇的依据。从最早的“老三论”到之后60年代的“新三论”,目前已经被CAS理论(复杂适应理论)所替代。

  用CAS标准评价特色小镇的10个标准

  CAS理论听起来相当复杂,“不确定”和“复杂性”本身就是其特点。但是对于CAS理论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评价标准,概括的还是相当清楚。

  标准一:自组织

  自组织是一种自下而上依据某种基础或者愿望形成的,组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定塑造出来的,具有自发性。自发性也决定了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活力。

  标准二:共生性

  所谓共生性,就是特色小镇能否与原本的产业和环境是共生的。什么是与产业和环境共生,很多地方都喜欢拿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来做例子。笔者也借此来分析下。浙江省素来民营经济发展旺盛,而民营经济发展要进入市场,想要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基金的支持,基金小镇的设立,支持私募基金、创投产业等,正是迎合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谓产业共生。

  标准三:多样性

  拥有多样性的特色小镇活力较强,地方创新更容易成功。小镇特色越多,就越能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多样化的产业模式,进而产生非常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创业生态链形成了。而差的特色小镇是单一性的,产业模式又与城市趋同的,资源是相互冲突、类同的。

  标准四:强连接

  任何网络的(能量)价值都是由节点质量、数量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强度成正比。特色小镇等于是一个好的城镇或产业网络节点,要和外界强联接,多种强联接会使它产生某种“反磁力”。这种效应是好的特色小镇吸引外部资源加盟的必要途径,否则就会因资源流失导致生存都很困难。差的特色小镇,只有“弱磁力效应”,甚至没有“磁力”,这是因为缺乏与主城的强联接,或者是很糟糕的单一功能。

  标准五: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相互连接的,专业化分工细密的企业集群。每家企业的进入都带来与本企业相配套的其他企业。

  标准六:开放性

  元亨祥认为好的小镇的产业是高度开放的,能够主动切入到全球的生产链中去,并且不断地向上游移动。因为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是变动的,如果说某小镇有一类产品进入到这个产业链,并且不断的上升,那么这个特色小镇作为行业单打冠军就会成功。

  标准七:超规模效应

  超规模效应是指小镇的建设超越了规模的效应,不以规模效应来论成败。笔者的理解是小镇的规模大小并不是评判它成败的因素,小镇的规模根据其主要的职能来定位,只要合适的就是好的。如果某个城镇内的产业与主城是高度互补的,规模小就没问题;如小镇空间建筑结构是独一无二的,规模小点也没关系;如果小镇的服务功能是为主城市补缺的,规模再小点也有吸引力。

  标准八:微循环

  微循环小镇,不是按照广州大学城的模式,什么四联供、供暖、供冷都要集中式、大规模的大循环。而是采用微循环的模式,任何“三废”都就地循环回用,这种节能减排的模式,对水污染的治理、对节能减排有很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种基于特色小镇的微循环整套技术,本身就是“特色”,会造就此类小镇的经济活力。上海枫泾镇就是这种模式,整个都采用微循环的新模式,因而创建成功了新产业集群。

  标准九:自适应

  元亨祥认为好的小镇有投资者、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性,能独立面对风险,独立应对市场变化、独立解决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这种“独立性”所激发的自适应能力,更是体现在小镇的人、创业的人甚至是农民都有投资冲动,都有改变生活的冲动,都有为自己投资负责的精神。

  标准十:协同

  元亨祥认为好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是指小镇内部的各分工之间的有效协同,比如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好的协同也是小镇与周边其他小镇协同涌现,比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交易额是2000多亿,他们的小商品有三万多个品种,这三万多个品种是广泛的分布在周边六个省、两千多个镇为它生产,有的镇就生产一个很小的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