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投资语录之一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从6月中旬开始,陆续读了段永平(网名:大道无形我有型)的访谈录、网易博客和雪球发言,更加坚定了我的价值投资之路。

回顾我研究生毕业后的投资历程,一开始我侧重定量,比较教条地使用财务指标选股,也用现金流折现模型估算某个公司的价值,但发现由于涉及变量太多,公司的估值可以有很大差异,后面渐渐地不使用了。跟随第一个私募基金公司老板工作后,受此老板的影响,我开始侧重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能力,研究一个公司时,会把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所有发言找来看看,听其言观其行,如果这家公司竞争优势突出,管理层能力优秀,估值也较低或合理,我就可能投资。但是由于对公司业务理解不够深刻,看得不够长远,在买入公司后,往往挣了百分之几十到一倍可能就卖出值得更长期持有的好公司了。2018年初回头看我2013-2016年选的公司,如果拿的时间更长,收益率是2-4倍以上的回报。为此,2018年初我决定陪伴优秀公司成长,不再做波段,目前来看,收益率还可以,有的公司到目前有一倍以上的回报,有的公司从今年初获利80%-90%,到现在已经微盈利了,三年多来坐了几次过山车,但是由于坚信公司未来几年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都会大幅增长从而带来股价的更高上涨,我选择继续耐心持有。

在看了大道的投资文章或言论后,我发现我以往的投资标的筛选还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对公司的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考察得较少,只注重于分析公司行业地位、管理层能力、公司业务或产品、股价。

我们做投资,都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财务自由,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是做对的事,那就是选择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都好的公司,生意模式好的公司长期能产生很多净现金流,有厚厚的雪;企业文化好的公司有“利润之上”的追求,能有所不为,从而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如果一个标的公司的生意模式不好或企业文化不好,那就不是潜在的投资标的。如果一个标的公司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都好,那剩下的就是估算公司在中长期的净利润或净现金流能达到什么水平,从而对公司进行估值,对比此公司现在的市值,并比较其他潜在标的公司的机会成本,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其次是如何把事情做对。在持有一个优质公司的过程中,能忽略短期的价格波动,耐心持有,从而实现中长期的更高回报。观大道在网易贵州茅台苹果上的投资,网易获得上百倍的回报,贵州茅台和苹果都是十倍以上的回报,它们都是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很好的公司。有舍有得,舍弃了优秀公司短期的股价波动,才能获得优质公司的长期高收益,不会发生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比如大道有一次说:“历史上苹果有过至少10-11次40%以上的回调,希望下次快点到来。”。

知不易行更难,在以后的投资之路上要更踏实地践行价投之路,希望像大道一样在自我的能力圈内选出长期回报较高的公司去耐心持有,陪伴公司成长,那不错的收益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非常感谢大道带来的启发!@大道无形我有型

 

1、生意模式

生意模式就是生意的模式,就是产生净现金流的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长期产生很多净现金流的模式。

生意模式就是赚钱的模式,最后赚得越多的模式就应该越好。

好的生意模式是不太容易被变化影响的生意模式。

好的生意模式是包括在企业文化在里面的,非常非常难copy。

生意模式越好,投资的确定性越高或者叫风险越低。

我也喜欢ROE这个指标。一般来说,ROE高的公司商业模式好。其实我想说的是ROA,因为ROE好像没包括债务?Roe或Roa在了解一个公司的生意模式时是有帮助的,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般来说,商业模式经常要看的东西不外是护城河是否长期坚固(产品的差异化的持续性,包括企业文化),长期的毛利率是否合理(产品的可替代性),长期的净现金流(长期而言其实就是净利润)是否满意…。好的商业模式都有很好的护城河,别人很难抢走他的生意。

特别好的生意模式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机会一旦错过就没了。不过,没有好的生意模式也是有可能成为一家不错的企业的。

我觉得能形成长期垄断优势的企业是非常罕见的,国家垄断不算在内。老巴讲的护城河实际上指的是某种形式的垄断,往往是由生意模式决定的。当然,拥有一个好的生意模式需要有好的企业文化等等,不然很快就会搞得像雅虎一样。

没有差异化产品的商业模式基本不是好的商业模式,所以投资要尽量避开产品很难长期做出差异化的公司,比如航空公司,比如太阳能组件公司。

差异化指的是用户需求满意度上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指的是外观。产品的差异化不是指的所谓的“与众不同”,而是指“与众不同”的东西正好是用户需要而其他人没能够满足的东西。当一个产品找到的“差异化”正好是很多很多用户需要的东西时,那这个产品大概就很成功了。我个人理解,好的公司一般来讲就是能够持续找到用户“差异化”需求的那些公司吧。如果找不到“差异化”的东西,那“敢为天下后”的产品就会成为悲剧。所以“敢为天下后”的前提一定是你能够提供出你的用户群需要而别人没有或不能提供的“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东西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当大家(很多公司)都有了的“差异化”就会变成基本需求。有时候好的产品的“差异化”东西不一定需要很多,有时候哪怕有一个也会让公司(或产品)很成功。比如,你能够想清楚麦当劳的“差异化”是什么,也许你就会明白些。至于如何找到“差异化”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范畴的事情,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啊。苹果能有现在这些个好东西,那也是10几20年的积累的“厚积薄发”而已。

长期来讲,低成本是靠不住的,差异化最重要,专一是产生差异化的基本点。

从字面上理解,“消费者导向”指的是企业在做产品决策的时候是基于考虑产品最后的消费者的体验的。“市场导向”看上去是基于现在是否好卖的。很多时候这两者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好卖的东西往往就是消费者喜欢的。但消费者往往只是根据现有的产品来决定自己的喜好,所以经常会显得短视,如果企业总是“市场导向”的话,则陷于短视状况的概率就会相对大些。而总是注重消费者体验的公司则往往会眼光放得长远些,出“伟大产品”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过去的国营企业往往基于计划经济,所以连“市场导向”都做不到。绝大部分企业最后大概只能到达“市场导向”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利润导向”的,而要做到“消费者导向”,需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或者说需要能够放弃一些短期利益去做出最好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其实有些企业或多或少也是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但能力上还没有达到做出伟大产品的地步,所以这类企业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强大,但生命力却往往会比人们想象的强很多。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是真的在骨子里具有“消费者导向”同时又具备实现“消费者导向”的能力的,这些公司最后往往会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公司”。没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公司不大会真的有“消费者导向”的文化,最后也不大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具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公司往往多少具有了“消费者导向”的文化或基因,在某些条件下就有可能会慢慢变成“伟大的公司”。公司是由人来经营的,所以“伟大的公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有可能会改变一些东西,让一些“伟大的公司”变回到不那么伟大。

我觉得摩托罗拉以前是个很工程师导向的公司。我最早用的就是摩托罗拉手机,当时特别希望手机上能有个时钟,结果等了好几年都没见加上来,后来就换诺基亚了。摩托罗拉太技术导向了(或者叫工程师导向),不是消费者导向的公司结局就该如此。

“关键的动机并不是让大家更好地拍照,而是为了卖他们的胶卷。”利润导向和消费者导向的差别长期而言就是生与死的差别。突然想到惠普打印机有点为了卖墨盒的意思(纯属乱感觉,没经过数据比较)。

眼光盯住“市场占有率”确实会导致公司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是否超越谁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最重要是做出好东西给用户。占有率是结果,不是不重要,但不能盲目追求,否则以后有麻烦。

任何公司倒下去以后都很难再起来,所以倒下去再起来的故事才会流传开来,不然就是常态了。 

2、关于企业文化

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少犯原则性错误,从而可以走得更远。

好的企业文化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

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附:大概就是和钱没直接关系却让大家在一起工作很开心的那些东西,也可以叫利润之上的追求。)

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好的商业模式保驾护航,甚至可以帮助发现好的商业模式,但我没想过权重的问题。这是个过滤器,没有权重的概念。

企业文化必须你自己去创立,没人可以帮忙的。企业文化大致由:使命、远景和核心价值观组成,这都是你自己的东西。使命就是你的公司为什么存在,远景就是大家共同的远景,核心价值观就是是非观,或者叫什么是对的事情什么是不对的事情。

愿景就是大家共同的远景的意思,没有愿景的公司容易陷入利润导向,最后容易被眼前利益诱惑而犯大错,从而导致公司寿命缩短。

本分和最大本身并没有任何矛盾!事实上,我们做的产品大部分最后都是国内“最大”的,只不过我们罕有提起而已。我们不提的原因是认为这不是我们用户关心的东西,但这往往是我们关心用户而产生的自然结果。

我个人认为,追求最大确实有点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方向,而且有可能和核心价值观产生矛盾(比如有时可能不符合用户导向等)。

问:步步高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答:本分。不过我认为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我们并没有去追求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要搞明白什么是本分,也许要从什么是不本分来看。

我们做企业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本分。说话要算数,是一种本分。守信誉不是给人看的,为了一个承诺去赔钱,可能很多企业家会赖账,但我会毫不犹豫地践诺。我曾经为一个承诺赔了1800多万元。客观地讲,信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守信誉能带来巨大的收获。步步高发展到今天,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信誉得到股东的支持。我觉得好汉应能吃眼前亏,吃了眼前亏将来才不会吃亏。有的人看上去很聪明,算的很精,甚至能骗钱,但他赚不着大钱。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挣大钱,他不会去玩手腕,不会去骗人,而这种企业家往往能将企业做大。

企业不要什么钱都赚,这是一种本分。企业应该有道德,有自己的原则。有些生意哪怕再赚钱,如果违背自己做企业的原则,那我肯定不会去做的。企业不能不赢利,但赢利应该建立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合法经营。如果什么钱都想挣,这种企业永远也长不大。企业挣钱固然重要,但挣钱的过程更充满了乐趣,如果挣钱就是目的,那目光就太短浅,这种企业很难长大。做企业要有责任感,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赚钱,赚钱只是一个过程。企业存在要有价值,比如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等。

企业不是什么事都做,这是一种本分。也就是遵行“焦点法则”,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那么20%的事情会带来80%的效益。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的胆量。实际上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把这有限的资源用到无限的投资方向上去肯定要出问题,有的企业什么都在做,但都没有什么特点,你不知道它到底是干什么的。这种企业的问题也许短期内不会表现出来,但将来很麻烦。必须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即在一个企业中实现焦点化,集中一个行业中最尖端的技术开发出最尖端的产品。企业就那么点能力和规模,不可能再分散资源,我不相信天上有掉馅饼的事。

做企业需要本分,我不愿只有两分把握的时候就贸然行事,最起码也得有七分把握再考虑。我的“本分”里面包含了五个意思,即平常心、责任心、进取心、爱心和耐心。同时还有一点,就是信誉很重要,做人和做企业都一样。

我们企业观念中有几个“心”:进取心、平常心、责任心、耐心和爱心。我特别推崇“平常心”,这不仅在经营企业,在做任何事情时都特别重要。比如,在企业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围绕着你,面对这些诱惑就需要平常心。如果有人推荐一个项目,说投入2000万,短时间就可以挣2亿,我们肯定没兴趣。我们所做的,就是播种、耕种,然后才收获。

我当初下海心态就很平常,我以平常心去做工作,这样考虑问题,思路就很清晰,不带功利色彩,不会因某个时段,一时一地,某个信息所左右,我们内心一定要有自己的行为理念,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认为,我们企业相对而言,显得稳重一些,只有稳重才能对消费者负责任,才能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才有可能对社会负责任。

在企业有了一定规模的时候,管理者要保持平常心就有了一定难度,因为他可选择做的事情多了,选择的范围大了,同样,他犯错误的可能性也大了。大企业比什么?比谁犯的错误少。我看国外网球比赛的转播发现比较科学,他们是算一个运动员和对手之间谁的失误率最少,基本就可以判断胜负。一些水平相当的运动高手之间的比赛比的往往就是心态了。

记者:你把“心态”放在办企业的一个什么位置?

段永平:是一个必要条件,有了好心态不一定能办好企业,但是没有好心态,从长远来讲,一定办不好企业。

我们理解的本分就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我做事情要看两个大方面:一、做对的事情。二、怎么把事情做对。

任何时候,做对的事情都应该摆在第一位,就投资而言,想不明白5年10年的公司最好不要碰哈。

做对的事情必须要贯彻到每个细胞,尤其是知道错的事情不能做,发现错了要马上改。

把事情做对是要靠学习的,在实践中学习,在犯错误中学习。不做永远都不犯错,但永远学不会。

自己觉得不合适的或者错误的事情一定要立即停止,不管是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自己认定是对的事,并努力使它做对了,在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觉得踏实,心里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其实就是发现错了就要坚决停止,明知是错的东西就要坚决不做,面临决策时首先考虑是非和长远而不是短期的眼前的利益。很多年后你就会体会到这样做的区别了。

什么是“做对的事情”?难道还有人明知是错的事情还做的吗?看看周边有多少人抽烟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明知是错的事情还会去做呢?那是因为错的事情往往有短期的诱惑。

很多人都希望知道把公司做好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秘诀”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好的公司都一定是有一个长长的“Stopdoing list”,就是“不做的事情”。

“不做的事情”其实也分两类:一类是谁都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欺骗;另一类是和自己公司的使命和愿景相结合的。

下面我举一些我们自己的“不做的事情”的例子,这也算是我们的小秘密吧。

不做OEM:最早提出不做OEM的就是现在OPPO的CEO陈明永,不记得是哪年了,大概可能有20年了吧。为什么我们不做OEM呢?长远来讲,我们想建立自己的品牌,我们需要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我们自己的产品上。做OEM有很专业的公司,他们有很专业的办法去满足很多不同的客户的不同的要求,我们根本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所有长远来说我们是会输给那些专业做OEM的公司的,既然知道长远会做不过别人,那我们干脆就不做。记得大概十五六年前,我还是CEO的时候,沃尔玛的供应商曾经来找过我,说要给我们下100万台的VCD的单子,我在电话里直接就拒绝了。对方还问我,难道价钱你都不想谈吗?我说,对的,不管什么价钱我都拒绝,反正你也不会给我好的价钱,谈来谈去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当时还类似地拒绝过南方贝尔的代表要下的“巨量”电话机订单。当时给我打电话的人还嘟囔着说,在中国还没有人拒绝过我们的订单呢。(另附:我们不去任何这类展会的,包括拉斯维加斯的CES。这种推广的办法对推广品牌事倍功半。小企业一旦开始用这个办法找生意后,很可能就会很难发展品牌了。)

不讨价还价:我刚到广东时,就发现人们在谈生意时谈来谈去谈的都是价格,当时我就想,如果能不谈价钱,那至少可以省掉70%到80%的时间吧。后来,我们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建立了一套销售体系,确确实实做到了所有的客户在我们这里拿的货的价钱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生意额的大小,没有折扣,没有返点!也许很多人很难想象,我们这个公司实际上是没有销售部门的。  

什么是“把事情做对”?这个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一点点,但其实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间会犯很多的错误。如何坚持做对的事情,付出为了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没有办法避免犯错误的,比如打高尔夫的人,是没有办法避免偶尔把球打下水的,能做的仅仅是如何能够降低犯错误的概率。  

培训一般培训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对,企业文化一般指的是要做对的事情。

平常心:平常心其实就是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有诱惑的时候,能够排除所有外界的干扰,回到事物的本质(原点),辨别事情的是非与对错,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                                                           

当人们提起“双赢”时,可能本能会想只要不吃亏就行。后来发现,要想不吃亏的话,往往需要赚点便宜才能做到。于是我们公司便有了“不要赚人便宜”的文化。个人认为只有在“不赚人便宜”的心态下,才有可能做到“双赢”,所“以不赚人便宜”就成了“本分”的内容之一。

孔繁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小企业和大企业有什么不一样吗?

段永平:在这方面两者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操作难度也不一样。比如说企业文化在大企业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在小企业中就看不出来。在一个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企业中,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去统领大家的话,那这个企业肯定是一盘散沙,所以必须要形成一种很强大的核心文化。此外,对一个小企业而言,从招聘到采购的很多事情,可能老板一个人就能全管了;但是在大企业里面,必须要有专项的部门分工,比如说要招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老板去亲自面试,一万人的企业就算一天面试十几个,一年也面试不了多少人,所以大企业招聘要有专项的部门分工,销售、采购等也是一样。

实际上,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讲,重要的事是建立公司的各项制度,设定公司的服务章程,把重要的事都做好了,剩下的事员工自己就能处理好。

我们曾经想做彩电,在研发上投入了一个多亿。一天我跟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聊到彩电的未来,得出结论:5年以后,我们就会沦为彩电的搬运工,因为产品很难做到差异化。几天后,有人打电话问我:“听说你们的彩电项目取消了?”其实并不是我下令让那位负责人停止的,是他自己感觉事情不对后,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可见,文化一旦建立起来,它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会帮你纠正非常多的错误。

怎么去评估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团队我认为当然是重要的,还要看你这个公司有没有很好的文化,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沃伦·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了几本书,有一本书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你去看那本书,你会发现韦尔奇对企业的文化问题是很在意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很在乎。他不是像有的人说的只看财报。只看财报只会看到一个公司的历史。我从不看财报,至少不读得那么细。但是我找专业人士看,别人看完以后给我一个结论,对我来讲就OK了。但是我在乎利润、成本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你要知道它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你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你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

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就很难有好的董事会,没有好的董事会将来的CEO人选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因为董事会会变得短视。

从5年10年的角度看,CEO至关重要。从10—50年的角度看,董事会很重要,因为董事会也能找出好的CEO。从更长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维持有一个好的董事会。GE就是一个好例子。好的公司之所以是好的公司,必然会有些好的产品。但所谓好的产品的寿命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好的生意模式可以让好的产品的寿命大幅度提高。

3、对借钱投资的看法

借钱的前提是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你也能还钱,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如果借钱,那一定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还的钱,不然就不应该借。融券借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市场偶尔会非常不理性,而且时间长了,每个人都会碰上市场极端不理性的时刻。用融券的人有时候碰上一次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巴菲特说我只希望富一次,就说你不应该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这句话其实就很简单了,你如果借钱你可能富了,然后咣叽又穷回去了,那么再富第二次第三次,那只是你美好的愿望,你不一定做得到,所以你何苦要这样。不用margin也是这个意思。

据说在2000年的一个早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给巴菲特打电话,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别人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人愿意慢慢的变富。”贝索斯突然明白,关注长期的人,比关注短期的人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更加坚定了关注长期,忽视短期的想法。

4、对投资的看法

问:成功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我投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懂不碰,不懂的股票,涨了跟我没关系,根本不去想它。我不是投某一个产品、某一件事情、某一个时期,而是对一家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投资,买时就会有持股20年的打算。投资其实很简单,就像是为自己买一件需要的东西,觉得足够便宜就会买下来。就好像买一套房子,你喜欢这一套,就买来住,隔壁有套房子涨了,对你来说没有意义。我不认为有其他投资的方法,其他方法是投机。

2006年,我在网上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那时虽然我也认为自己还蛮懂投资的,但不太清楚哪些东西是最重要的,就在吃饭时问他,第一眼要看一个公司的哪个方面?他的回答是“商业模式”,另外就是“不懂不做”。有时候他只是简单说一句话,比如“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你会发现很精辟,关键是你要能听得懂,三年之后想起来还会觉得有用。很多人好奇,其实巴菲特说的很多东西都是我知道的,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去跟他聊天?这件事情就像很多人每个礼拜都会去教堂,很多东西他们早就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呢?这里面有些东西可以去琢磨。一个人如果做投资的话,拿出身价的百分之几去跟巴菲特这样的人聊聊天是很值得的。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的历次演讲都非常值得一看,他对投资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

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这家公司),满意不满意,真正的投资者是不在乎、绝对目中无人的,他眼里盯的就是这家企业,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

Right kind of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只要有了这三点,长期而言,投资结果必然不错。至于怎么看这三点就没人可以简单教了,大概必须自己学的,尤其是前两点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说股票的时候,说了好多和这三点无关的东西。

我看公司主要看两个东西,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两样东西中任意一样我不喜欢我就不会再继续看下去,所以没有懂不懂的问题,我不需要懂我没兴趣的公司。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欢(当然至少要懂了的意思),企业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实实等好点的价钱。持有一个自己懂且喜欢的公司,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完全漠视市场的变化,就是可以拿着睡好觉。买个“票”然后天天睡不好觉,到处问别人怎么看,每天网上到处找各种相关消息的那种就是不懂。搞懂一家好公司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看下报表就可以的,但偶尔确实有那种简单看下报表就捡到宝的情况,比如老巴的某些公司,但那其实也是很多年碰上一个的概率,可遇不可求的。

第一步,搞懂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毛估估企业未来盈利都是对的,虽然我还真没太认真地算过。第二步应该是比较你自己手里所有的机会,包括已经买的公司,也包括存银行或买债券,然后你会比较容易有结论的。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原因,买到了那些特别好的公司最好别因为短期pe高一点点就卖了。

其实投资和我做企业是一样的,是不是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我首先看它是否健康长久,这是看得见的。如果这个企业急功近利,那我就敬而远之,不管它短期内看起来多有多红火。

“懂”的定义不要太理想化。“懂”并不是能看到未来一切的“水晶球”。能看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很不错了。长远而言,我觉得投资实际上是个概率事件,真正“懂”的人犯错误的概率低,最后的回报高。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用某人对某只股票的行为来判断他对投资的理解。

投资确实就是买的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现金流最大的保障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里最强的就是垄断,或者叫“护城河”。

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还没见过成本优势可以成“护城河”的,很少有企业能长期维持低成本的,制造业好像没见过。而且靠自己产品卖低价的企业就很难有长久的,至少我没见过。

如果利润少于现金流的话就要小心了,要看他的钱花在哪里,是否确实对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不然会不见的。长期现金流少于利润不是一件好事,要仔细看财报。现金流多于利润,这往往是由于折旧或预收等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好能明白。

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现金流实际上就是利润(或叫基本等于),你想想看什么道理。我有时会把两个东西混一起说是因为我总是假设很长的时间。如果只看一年或几年,他的差别可以很大,有差别时往往要小心,尤其是现金流老是小于利润时。但是,有些公司在投放期的利润往往是大于现金流的,比如淘宝头几年,现金流有可能是负的(花的钱比进来的钱多,不算发行股票的话),现在情况怎么样不知道。

在没有贷款的前提下,净资产收益率高的公司当然是不错的,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强。净资产收益率低的公司一般都不太好,但成长型公司的初期可能净资产收益率会很低。关键还是看你能不能看懂公司的未来(现金流)。

品种多则单一品种研发投入少,库存总量多,单位成本也会高。

没有现金流的东西我不碰。做投资要基于未来现金流。

我一般更关注企业的不健康的东西。比如你说的这些东西里,有没有致命的问题等等。

对投资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能把上市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然后理性地去想应该怎么做。(比如:如果你能假设比亚迪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不要受谁是股东的影响,平常心去看公司所有的方面,想象一下10年以后公司会怎么样,你自然会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的。)

老有人说投资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个说法其实完全不着边际,因为投资没有改变我任何东西,但我确实找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做而已,就像学会打高尔夫球一样。投资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更有钱,不然很难拿得住一只涨了100多倍的股票。要想拿得住一只涨了很多的股票必须要有很好的平常心(芒格叫理性),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不过,平常心大概是可以修炼出来的,和年纪可能也有点关系。

大概很少有人在涨了100倍依然不动心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平常心去看基本面,忘记成本,忽略市场。

我有个理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反正不便宜时就可以卖了,如果你的钱有更好的去处的话。顺便讲一句,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最后会战胜指数。

很多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有一些再也回不来的重伤股,巴菲特一个也没有,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但好像很少人注意到这点。

一般人学习理解是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股价下跌是好事啊,除非你现在要卖。

凡是说要把市值做到多少钱的我都不碰。

平常心也许能帮上忙?无论你想买的时候还是想卖的时候,先回到原点,想下这是不是件正确的事情。买和其曾经到过的价钱无关,卖和你的成本无关。这样想,犯错的概率大概就低了?

我从来没认为我投网易是逆向投资,我投苹果茅台也不是为求稳。我投资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在我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找长期回报较高的公司去持有。

“资本支出大的行业不容易出现好企业”,我同意这个观点。

千万不要被pe误导,因为pe是个历史数据,未必能说明未来。我说的pe一般指的是相对于未来长期实际利润的pe,不是一般财报上的那个pe。你愿意给多少pe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你自己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其实和市场无关。

长期来说,存银行很难有5%的利息,所以茅台长期的回报能到20pe或更好的,茅台就不贵了。

你可以通过pe看到过去的盈利能力,但投资的关键是看未来。

我个人一般对有负债的公司不太愿意重仓,另外就是无论多有把握也绝对不要用margin。

从来就很难有什么最好的投资,只有自己懂的投资。

我投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不要亏钱,而不是说你要去赚到一个这样的机会或者那样的机会,机会永远都在啊,就是你抓住机会的能力是有限的,是每个人抓住机会的能力不一样,所以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尤其是不能做这个东西特别重要,巴菲特其实也是这样做。

那巴菲特也讲了,你可能99件事情做对了,一件错误就能够把你99件的这个业绩全部给葬送掉。

我觉得margin of safety实际上应该指的是能力圈而不仅仅是价格。

这句话我知道,但我依然认为安全边际指的其实不是眼前的价格,而是对投资标的的风险的了解。这里的“风险”指的其实不是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是实际生意可能出现的变化。

人们愿意做错的事情的原因是因为错的事情往往有诱惑。如果你这次赌对了,那将会更惨烈地倒在下一个错的事情上。

很难说什么就一定安全,但不安全的很容易说。比如,一家公司营业额很大,但现金流只有营业额的1%—2%,我会觉得如果这种情况不是暂时的,这家公司就很危险,或者叫不安全。对没有债务的公司而言,短期的现金流多少好像不会对安全形成威胁。

段永平问巴菲特:以什么样的条件能够决定买一个人的公司?(这是黄峥问段永平的问题。)

巴菲特回答:第一,我要觉得这个人他不爱钱,那么他喜欢他那份工作,当然还要愿意以一个他自己和巴菲特双方都觉得合适的价钱卖给他。

很多人拜访公司是为了了解公司短期运营的状况,这种心态对长期投资的帮助不一定大。

腾讯投资虽然确实有很多是财务投资,但多数还是蛮相关的,他们大概也不是为了多元化去投资的。而且他们这种投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主业,但他们的主业确对他们的投资经常是有帮助的。

我有想事物本质的习惯,碰到啥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久而久之会有些好处。

我觉得投资还是不设目标的好,过程正确比较重要,该来的都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