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4

       $000333$002304现在正统的投资理论均认为技术分析是伪科学,价值投资才是王道,《漫步华尔街》基本上否定了技术分析。技术分析真的一点作用都没有吗,还是说在特定市场或特定环境有效?

       首先,我们来看看技术分析的种类,技术分析的指标有很多种,从图形上看,有头肩底,头肩顶,双顶,双底;从观察成交量上看还有缩量上涨、放量下跌等等,另还有相对强弱指数,移动平均线,KDJ,BOLL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其中多数均无实际意义,但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大盘的移动平均线指标和个股的相对强弱指标。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移动平均线指标

      为什么大盘的移动平均线指标有效呢,结合笔者多年的观察,这和国内市场还是一个非完全有效市场有关系,资金在市场中容易形成正反馈,在合力的背景下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不会长期处于平衡状态,在某一阶段不是资金的供不应求股票的供过于求,就是资金的供过于求股票的供不应求,并且一旦某种状态形成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资金牛市或熊市,和股票基本面无关。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盘的移动平均线来确定是否处于牛市还是熊市,例如2014年8月份,沪深300指数突破120日均线,牛市来临,正反馈使各路资金随后疯狂入市,到15年6月形成高点;2015年7月大盘跌破120日均线,熊市开始,大盘开始了长期下跌,当然这其中在2015年12月大盘有了一次小幅的站上120日均线,笔者也被骗认为调整到位重新入市,但2016年一月份的熔断再次跌破120日均线,直到16年6月移动平均线站上后才再次迎来买入信号。后面大盘走势与120日均线有过几次纠缠,可以理解为平衡市中均线被长期拉平所致,今年2月8号大盘再次跌破120日均线,直到现在股市一直跌跌不休,这也是降杠杆资金匮乏所致。但在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中,大盘的移动平均线指标用处不大,例如美国股市,虽然近年来一直上涨,但很难通过像120日均线这样的指标来确定买卖点,否则你会左右挨巴掌。

      当然,我们依据移动平均线指标时不能简单机械化,因为国内股票市场正不断成熟,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虽然还有许多诟病但央行的货币投放等政策平滑把握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总结一下可以有以下几点:

     1、移动平均线可以作为参考指标,我们还需要在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上下功夫。

     2、按霍华德.马克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描述,市场往往遵循钟摆式周期运动,但钟摆极端位置往往是最疯狂、压力最大的也是反转力度最强的,我们依据移动平均线决策买卖指标时大多数时候应该顺势而为,但一定要有物极必反的观念。如市场处于非常高估状态,等待跌破120日均线清仓往往意味着利润的大幅回撤,这时可以将卖出指标确定为60日均线,同时在市场高估值持续上涨过程中还可以主动少量减仓;同理,当市场处于极度低估时我们也可以主动少量买套,同时将买入指标信号确定为60日均线的上涨突破即可。

      3、市场如处于平衡状态且我们持有的标的估值低估时可以暂时不关注均线指标,避免大盘上下区间波动我们左右被打脸。

二、相对强弱指标

       相对强弱指标笔者认为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指标,只不过这个指标用于个股而非大盘。《祖鲁法则—如何选择成长股》中对这个指标推崇备至,可以理解为同一板块中不同股票,或同一大盘中不同板块涨幅是不同的,你决策时选择最强的往往就是最好的。每一次大盘上涨都有龙头板块,每一板块也都有龙头企业,我们一定不能贪图便宜,我们只有选择最好的龙头才有好的回报,这一点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技术分析,其与价值投资异曲同工,市场往往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论这么多年来的白酒医药,还是去年的内房龙头股票均是如此。

       当然,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简单的科学。我们在投资时不能简单地拿几个指标来套用便认为用之四海而皆准,在前两年的量化投资基金量化策略和机构投资者的对冲交易上即可看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一些量化投资基金凭借几年前的历史回测策略量化方式选择小盘股和重组股,没有考虑注册制推出后对市场中高估值小盘股和重组题材股票的颠覆性影响;另一些对冲策略基金在2013和2014年通过买中小盘股同时以沪深300对冲方式对外宣传对冲防范基金,让投资人在2014年底的大盘股上涨中吃了大亏。

      如何结合实际分析具体情况呢,举个例子:2017年4月沪深300再次跌破120日均线,这时应该清仓吗。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当时市场才从底部涨上来,估值并不高,同时港股还是继续在上涨的,此时坚持下来选择一些龙头白马股后面回报是非常好的。总之,保持开放式思维,对各种投资方式以不排斥多学习多思考的思路才能避免陷入查理芒格所说的锤子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