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聊聊英科医疗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英科医疗#  

先算算英科估值:

看一个人,不能听他说什么,也不是看他做什么。是看他有没有做到他说的。

感谢雪球“月亮上的补丁”的资料和球友“沁影相随”

网页链接

英科医疗基本资料

雪球上很多算英科疫情稳定后盈利预测的。算的都不错,而且比较统一(互相有借鉴?)

我就不算了,基本都是疫情23年稳定,英科23年后利润在50亿人民币左右。

但我看计算过程在成本方面没有很细,我认为英科成本会更低,而且疫情会持续到25年,整个疫情期间原材料涨价也让价格不会掉的那么快。

但就是按照50亿算,2023年给每年15%增速的龙头企业估值20-35pe是合理的。算20pe是1000亿,这就有点伤心了。

#不过我是看好超预期的。产能方面我认为英科25年会在翻一翻,疫情会持续到25年,英科利润100亿,因为疫情反复给估值30pe。还是看好英科3000亿。

英科医疗的发展路径会未来规划推演:


手套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种行业,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护城河在生产效率(原料成本)和生产技术(良品率)。

英科医疗在2019年开始大举扩张,针对手套行业,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非常重要。那个时候还没有疫情,所以英科的扩张计划很简单,借贷资本,扩张规模,压低成本打价格战,增加市占率。但疫情的到来让本来很紧张的现金流突然宽裕了,是大环境的神助攻,加快了扩张步伐。可发展思路没变。

。资金方面,一条丁腈双手模生产线投资超2000万元,成规模建设手套工厂一般需要有2~3个颜色,每个颜色4~5个尺码,这样就要求一个基本的工厂是8条生产线以上,这样基本的投资就是2亿元。


根据英科扩产计划,2022年底丁腈达到1600亿只,PVC达到556亿只。2023年底丁腈达到2000亿只。2024年公司产能完成有2000亿只丁腈手套和700亿只PVC其他手套。

2020年产能900亿只左右。

2020年丁晴手套产能440亿,距离2024年计划缺口1660亿,pvc手套产能560亿,距离2024年计划缺口140亿。

按照上面规划,丁晴手套生产线每条产能大概6亿20年到24年需要缺口1660/6=276考虑产能盈余,实际欠缺生产线300条建设成本60亿(2万千万一条生产线);pvc生产线每条产能大概3亿,140/3=47,考虑盈余欠缺生产线55条,成本预估在11亿(2万千万一条生产线)。

这样生产线成本在71亿,考虑加快进度赶工可能抬高造价,建设成本给到90亿比较合理,在考虑人员等成本,这部分作为流动资金可能需要100亿——120亿流动资金保障扩产。后面是同花顺的预估盈利,加起来400亿左右,要保障原材料现金流,要扩产,而且工厂建成通常要一年时间,所以扩张资金压力主要在2021年和2022年,这样看刘方毅这几十亿或者谋取港股上市等确实有必要。

实控人刘方毅

2018年11月,英科医疗发布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

2019年8月,英科转债发行,刘方毅持有英科转债195万张,占发行总量的41.54%;

2019年9月,英科转债上市,上市之初刘方毅减持94万张;

此前无疫情,英科维持借钱扩张计划。

2020年3月,刘方毅“误”操作卖出英科转债39.5万张,剩余54万张,承诺1年之内不再减持;(刘方毅对资本市场还是不太熟悉,吃过这次亏,肯定会让他对资本市场规则更加认真研究)

2020年5月,英科公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定增不超过5亿元,刘方毅全包,定价基准日为2020年5月12日;(当时国内外疫情已经缓和,英科股价在110左右,大家对于英科股价和业绩未来谁也看不清,定增用来发展企业也说的通,当时看是高位定增提振股价)

2020年12月,非公开发行完毕,对刘方毅发行1741万股,发行价格28.71元(初始定增价格43.72元,经过了分红除权除息调整为28元),募资4.95亿元;(这个就扎心了,12月股价相当高了,定增价格很低)

刘方毅承诺至本次发行完成(2020年12月17日发行完毕)后六个月内(2020年8月发布的承诺公告)不会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所持英科医疗的任何股份(包括承诺期间因送股、公积金转增股本等权益分派产生的股票)。

2021年5月,刘方毅剩余54万张英科转债减持完毕;(套现很急)

2021年6月,刘方毅宣布拟减持6%股份。刘方毅先生直接持有英科医疗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股份 141,068,874 股(占本公司 总股本比例 38.9057%),计划在本公告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 (即自 2021 年 6 月 24 日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以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 易方式直接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 21,755,525 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6.0000%)。基本相当于定增比例。

从上面看来,刘方毅比较重视手中的股份比例,不然完全可以减持更多,毕竟手里大把非限售股。但同时真的需要钱,相信这个钱不是改善生活的,改善生活没必要这么多,也没必要带着高管一起减,这个钱是有用的。但什么用现在只能猜测。

1、英科医疗扩张担心现金流紧张,套现备用?(二三十亿对英科发展这么重要?)

2、英科再生或者其他项目需要用钱?

3、其他投资

从上面的扩产资金计算,我觉得英科确实还是挺缺现金流的。

还有一个老板把自己的儿子叫做刘英科,也就是公司的名字。我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他一定希望的是自己的儿子名字被大家流传的时候是赞美而不是谩骂。另外还有一家公司董事长把自己儿子叫做公司的名字,那就是牧原股份

老板自己在公司持股比例接近40%,哪怕全部减持后依然还有32%。

这个也合理,你是机构这种周期公司高点你敢定增?低点万一疫情不反复,得套多久?

英科再生的产品和英科医疗是否能互补我专业知识欠缺,不太懂,但直观感觉存在原材料上下游可能。


但今天主要不是讨论估值,是讨论英科市场面为什么被资本抛弃?

管理层的一套秘制操作,让很多人不看好英科。

1、官方称因为港股给的发行价太低,决定不再港股IPO。——利空。本来股民期待它港股融资,加大扩产速度。现在有扩产不及预期风险。

2、2020年3月 5 日—3 月 12 日,英科的董事长刘方毅先生以280.76至356元的价格卖出了约9%的英科转债,不料卖出的同时,手不小心滑了一下,又买了几百万元的转债。这下就构成了短线交易。为此其持有占发行总额的11.59%的英科转债在一年内(至2021年4月6日)无法再卖出一张。——董事长不太懂金融规则,董事长对自己的企业估值定位比股民低。

3、董事长减持、港股上市失败。

4、刘总的理想宏图。

我看到的是一个以手套为支点,踏实打造自己企业,不太再有短期二级市场波动的领导者。

有一定理想色彩,但那个行业的龙头掌舵人不是这样?爱尔的陈邦?宁德的曾毓群?

好的行业机遇,有魄力分得清轻重的实控人,才是企业腾飞的根基。

英科现在的第一要务是扩产,降可变成本,提高毛利率提高净利率,为将来价格战提高市占率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