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即是创新:人的需求、商品制造、货币供应与资金循环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基本假设:制造的商品的数量超过参与循环的货币数量,物价下降,通缩。商品的数量低于参与循环的货币数量,物价上涨,通胀。通胀通缩与参与循环的货币数量相关,与货币总量无关。通缩和通胀可以在局部同时存在,资金匮乏的人选择通缩,资金富裕的不拒绝通胀。

关于货币、通胀率和就业率的假设,

假设一:货币是一种用于以物易物的商品,货币的贬值率是在保证就业率时的商品通胀率。存在一个通胀率区间,让人们在收入端感受到的收获感超过在消费端的损失感(可能因为一次大额收入,多次小额消费;或多次大额收入,一次大额消费),以维持增长预期。

假设二:通胀是货币价格下降的表现,是商品相对于货币供应不足。通缩是货币价格上升的表现,是货币相对于商品供应不足。

假设三:参与循环的货币过多造成通胀,参与循环的货币过少造成通缩。通胀通缩与参与循环的货币数量相关,与货币总量无关。

假设四:货币总量中的存款部分,在存款周期内不参与循环,存款增量相对于货币增量越多,存款周期内参与循环的资金越少。

假设五:就业率反映资金循环覆盖面。就业收入的分布反映资金循环质量。

假设六:通胀有利于提升资金循环的覆盖面和质量。通缩有害于资金循环的覆盖面和质量。

假设七:资金循环效率与需求最大的商品价格、商品生命周期、商品体验、税率有关。

关于人的需求的假设,

假设一:人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伴随人的整个存在周期。

假设二:人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在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出现。

假设三:先有需求后有物质制造。

假设四:需求侧改革实现扩张,供给侧改革促进收缩。

假设五:满足需求的资金主要来自资金的增长,战争掠夺、信贷、印刷货币、劳动收入、资本收入。

假设六:物质存在生老病死,物质的损坏和消失产生新的物质需求。所有的商品都是耗材,只是生命周期不同。

假设七:现在的经济活动是通过资金供给的增长实现物质供给增长的过程。

2000年至2020年是大量的人通过大量的劳动参与商品制造活动的时间段,这区别于2020年后大量自动化参与的商品制造活动,2020年后参与商品制造活动的人相对于之前的变少很多。

简化地看,2000年是个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的关键时间点,人们关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通信的需求,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得到不同于之前的满足。人的需求不止这些,主要涉及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寻求发展,具体可以参考马斯洛需求模型。

以几个大众熟知的需求为例,房子、汽车和手机。2000年开始,人们逐步开始大量地购买房子、汽车和手机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是如何获取资金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呢?使用外资,通过劳动和生产获取到了美元。因为收入分布结构的存在(即有人收入多有人收入少),大家储蓄资金达到同样规模的时间有长有短,人们满足自己需求的时间点有早有晚,比如买房子买汽车的时间。所以不同的人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使资金在房地产、汽车、手机等行业进行了持续时间长且高质量的循环。又因为在这些行业涉及到的社会部门多,行业从业的人数众多,先进制造技术又极大缩短了商品制造周期提高了商品质量,使得资金循环覆盖面和效率特别高。

这期间,覆盖面广、高质量、高效率的资金循环,将人们组织起来实现了物质商品的品质升级和自给自足。甚至产生了物质商品的冗余,可以更长时间地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这里出现几种分叉。例如,如果这时参与经济循环的不是人而全部是自动化机器会怎么样?如果在这期间,人们的劳动收入不是来自美元,会怎么样?

可以想一想,如果这时可以激发新需求的科技创新已经发生,但没有获取到外部资金,是不是各行业就面临着因需求不足引起的供大于求、生产过剩的局面?这种需求不足的局面首先是资金不足引起的还是商品供应不足引起的?是否出现了需求在、资金商品皆供应不足、同时看起来供大于求的局面?人的这些需求当时存在但会看不见。是进行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端改革?真实情况是,相对于之后几十年,这时大部分的供给和需求都得到极大的抑制,而那些看起来供给充沛的行业是生产过剩的。

事实是,在那时我们进入了外需商品制造链,先通过加工劳动从中收入资金,然后使用资金购买物质满足需求。进入的人足够多,就业率高,意味着资金循环覆盖面广;每个人获得的收入足够多,足以消费房子、汽车和手机等主要实体商品,意味着资金循环质量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收入资金的同时,也在制造物质商品,制造房子、汽车和手机,商品和货币的制造和供应相互演进,资金规模的增长受益于商品规模的增长。企业通过使用资本、原材料、加工进行这些商品物质的制造。劳动者因通过劳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获得收入,但后来自动化机器对劳动者在加工环节的替代,使劳动者失去了加工环节的收入。这部分在制造环节失去劳动收入的劳动者,他们是否进入其他行业?是否在其他行业可以获得同样的收入?这些需要数据验证。假设这些劳动者没有得到相同的收入,一开始就引入自动化生产,那自动化设备的受益者还是资本,大量劳动者将被排除在系统循环之外,那房地产、汽车和手机的销售将大打折扣,这20年就不会这样繁荣。

另一种情况,如果这时我们进入的不是外需商品产业链,而是战争商品产业链。我们投入到了一场持续20年的非本土战争中,有大量的关于战争物资的需求,有一个部门通过贷款、发债或印刷货币筹集资金,向企业派发了大量订单,这些订单的生产虽然自动化程度很高,但仍然保证了参与制造的人数规模也很大。于是大量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了大量收入,他们开始购买或更换房子、车子和手机,甚至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储蓄。就业率得到保障的同时,通胀率也合理提升,因劳动制造的商品相对于货币投放是合适的。货币是一种商品,一种方便保存、携带、交换且被众人都认可的商品,我们使用货币购买其他商品的过程,就是以物易物的过程,只要被购买的商品相对于货币这种商品的数量足够合理,通胀率就不容易剧烈上升。没有外部需求和资金拉动,我们仍可能实现内部的提升。

这里不讨论可能在本土造成通胀的资金去购买国外资产的可能。战争也有失败的风险。

还有一种情况,假设我们具备了关于房地产、汽车和手机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如果这时我们进入的不是外需商品产业链,也不卷入战争。我们通过增加国债凭空制造/增加了与外部商品需求或战争需求同样规模的货币,并在多个行业投放订单,使大量劳动者通过参与其中以获得收入,这些收入是不是也可以同样的推动房地产、汽车和手机行业的发展?开发出且熟练掌握先进的知识至关重要,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商品数量质量增加难以匹配增加的货币,将产生恶性通胀。

再进一步,不进入外需商品产业链或战争,直接以类似参与劳动的收入周期进行直升机撒钱、转移支付福利,或通过投资市场给大多数投资者发钱。同时通过自动化设备制造存在需求的商品,适配货币增长的速度以控制住通胀率,是不是也可以?如果人类发展的方向是真理,那人的需求和存在性就是价值本身,只需要通过时间注意力投放需求和存在性相关的数据既可以合理合法获得收入,不需要劳动背书。不久的将来,自动化智能化提升过临界点后,大部分商品的制造不需要人类劳动参与,人的需求即是收入。群体需求既是科技创新。需求的存在即是价值。

在自动化制造大规模应用之前,经济活动更像是通过货币组织起人们进行自给自足的物质生产的过程,组织人们生产,获取货币,购买人们制造的商品。自动化大规模应用之后,人们只能进入非自动化行业,这些行业的货币循环规模是否可以支撑起他们的物质需要?如果不可以,那以这些人进行计算的经济将持续收缩。

今天,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去计算人们需要的常规商品规模、以及涉及到的资金规模,以查看是否可以进行更好的资金循环。

更根源的问题,外部的资金从哪里来?他们是为他们的外部工作获取资金,然后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吗?看起来不是,他们在根据需求生产货币。通过投资、贷款、福利、股市等途径发放货币,人们得到货币后消费以满足需求。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资本家和中产的资本的保值和增长,满足了其他群体的生活需求,同时又实现了资金流通主要管道的控制,即保证了资金在哪些行业进行循环,保证了有价值的资本投资、发明、创造和劳动在资金循环中得到足够的资金以实现保值和增长。这是需求侧改革。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样重要。

作为满足需求的商品,其可以满足的需求合理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商品不能出现不合理的库存,要在合理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商品循环满足真实的需求。而人的需求与体验又息息相关,人对物质体验感的要求,有变化慢的部分,有变化快的部分。要求变化快的物质体验感非常依赖创新,因此总需要有一部分资金在需求变化快的里面促进创新,需求即是创新。在2000年后的房子、汽车和手机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是一种功能、质量、成本都不同于以往的商品。相对于之前的同类商品,它们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资金循环与商品循环的再次适配,还是与用户体验相关,用户体验激发增量需求。当增量需求可以实现时,内部合理的资金循环和商品循环就可以实现总体财富的增长。

另外,大宗商品的交易权对货币来说至关重要,一种货币没有大宗商品的交易权,群体需求的满足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货币,除非其他商品在金额上可以弥补这些商品在资源国的需求。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是次要的,需求充沛的买方总是拥有涨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