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汇率下跌 A股上涨不再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一个月,美元/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7.3跌到了7.1的持续下跌。按照过去的思维范式,美元跌,人民币涨,权益资产多少会涨一点(比如最典型的2020年5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为什么近期随着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A股却无不所动?

原因在于这种“美元跌-人民币涨-A股涨”的思维范式在现在当下中美错位的金融周期上已经无法适用。

本文试图用简单的方式梳理其中逻辑,以便读者更好从宏观角度了解市场动向,辅助投资决策。

01 过去:中美金融周期的同步性

“美元跌-人民币涨-A股涨”的思维范式是建立在中美金融周期存在某种同步性的前提上。

一般情况下,美元跌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元从紧缩定价发展到宽松定价。究其深层原因,在于美国经济预期转弱,从而导致中国可贸易部门的外需预期转弱(注意此处讲的都是预期)。

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依靠出口,还有地产、消费、投资等,但是,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全球需求(货币)的总闸门还是掌握在美国手中。因此当美国的需求预期转弱时,中国的外需预期就会转弱。

以往,为了保GDP,对冲外需下降,政府就会想办法利用货币或财政宽松的手段,来刺激内需以做对冲。由于市场的定价来源于预期,当内需刺激的预期上升以后,对应的人民币就会增长;与此同时,内需预期的上涨还会带来对经济总量的增长预期,因此,可以带动权益资产的上涨(预期决定定价)。

一方面,美国要解决经济进入衰退问题,放水刺激本国内需(相当于中国外需);另一方面,中国也在用宽财政或货币的政策去刺激本国内需。中美双宽松的同步性,使得权益资产无论是分母端还是分子端都得到了估值扩张的理由。

徐晓庆也曾总结过这种现象为“中美经济和金融周期的双螺旋结构”:当美国达到自身复苏顶点开始转弱时,中国就会在自身复苏的底部,通过强刺激重新进走向复苏的顶部。

02 现在:中美金融周期的错位性

但是,随着中美经济的脱锚,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中美金融周期逐渐走向背离。

原因在于,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任务。

在经历了狂飙突进高速增长的岁月以后,中国的叙述主旋律从“增长叙事”开始进入到“债务风险导向的政治叙事中”,比如地方债务问题,因此,对增长下行的容忍度也在被动提升。因此,之前那套逻辑中,使用宽财政或货币去刺激内需做对冲的手段,也可能让位于首要矛盾。

与此同时,在面对经济转弱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大打麻药的诸多后遗症以后,美国对于低利率的依赖也开始减弱。除了用低利率打麻药来刺激经济以外,维持一段时间的高利率也未尝不可。

因此,中美同步扩展总需求的概率就下降了,中美金融周期的同步性被打破。

03 未来: 何时会回归?

中美是否能够重回共振周期?这取决于两个国家对经济增长的容忍度。

中国:以“债务风险”主导的叙事逻辑,能够持续多久?是否债务风险的偏高约束了宽财政或货币的能力?是否能重启真正的宽松刺激政策?

美国:一直在喊保持经济韧性,higher for longer. 那么,是否真的能够一直承受高利率,高增长,高通胀,当经济数据远低于预期,是否会重回低利率依赖症?

需要指出的是,下半年国家出台增发1万亿国债,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大放水”。从规模上看,1万亿国债在目前中国GDP的占比只有不到1%。相比之下,中国每年发行的专项债都至少超过3万亿,其中去年发行的地方债超过7万亿;从属性上看,央行面对市场发行万亿国债,其实意味着给债券市场带来抽水效应。

此外,此次1万亿国债被要求当作特别国债,专款专用,直接转移给地方政府,不用地方归还。这亦表明了“化解地方债务”依旧是当前主要的政治叙事。

So, 中美金融周期何时可以重回共振?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汇率#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