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六祖坛经》与价值投资的思考、同时继续聊聊我对格力电器的浅显理解。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8喜欢:1

$格力电器(SZ000651)$    $腾讯控股(00700)$    $万科A(SZ000002)$   上次发了一篇自己参加格力股东大会,分享了一些自己浅薄的理解和观点,没想到得到这么多网友的支持和鼓励。那几天很兴奋,很高兴能引来如此多的热心网友不吝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也更加汗颜,觉得自己的水平与高手之间仍相距甚是遥远,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同时也理解了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考过程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如此有了今天的这篇浅薄的文章。

最近在反复读六祖坛经,其实之前也有读过,但就现在想想自己就像小学语文那个寓言故事《猴子下山》中的猴子,捡到了个玉米,匆匆咬了一口就丢到了。

这次为什么会重新拿出来反复的读,认真的读。我想是来自于那天读了唐朝老师的那篇文章,具体哪篇我就不引用了,免得被雪球判断为我在做广告。当时极为震惊,特意打赏了88元[俏皮],才明白自己迟迟未能入门价投的原因,也明白了渐悟和顿悟的区别。现在就用自己的语言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吧:

我真的是一个价值投资的小白(自己只是个临床医生,对商科了解甚少),虽然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现在都奔五了,所以是差不多25年前),但自性愚痴加上没有遇到良师(遇到也不知道分辨和如何学习),走了无数的弯路,多次放弃多次又重新拾起。当然也没真正完全用心投入到这里面——毕竟生活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我觉得比投资更重要,毕竟生计更重要——更主要还是生活所迫。同时投资需要的是大量的长期不需要用到的金钱(不然即使你能达到每年赚30%,那也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巴神不断劝解我们投资自己更重要),这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条件出身的人来说,是个很难达到的门槛。现在经常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对比自己的父辈、祖辈、身边的亲友、就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幸运的年代,能够靠努力工作和行业红利等等因素积累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得到了这张投资的门票。

但有了门票,并没卵用——前面的坑大把[哭泣]。自己也读了无数的关于投资理财方面的书,但一直深感并未真正入门,在断断续续的投资旅程中也没获得多少正收益,有时偶尔有,欣喜若狂,但很快不久又被现实打脸清醒过来,如此反复(我想每棵韭菜都深有体会)。现在想起来就觉得自己就像是绝大多数人求佛一样,忙忙碌碌数十年不得其门而入;而巴菲特就相当于六祖,听别人读了一次金刚经就得以悟道入门了——这就是下乘人(凡人、迷人、愚人)和上乘人(佛、圣人、智人)的差别吧!

我现在的理解自己就是个下乘人,需要无数次的磕磕碰碰、掉坑里,然后再反思、学习、思考,最终到老的那天才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而神秀则是中乘人,他当时写下那段偈语时已经快入门了,知道心如明镜台,需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六祖惠能(在价值投资上则是巴菲特)则是上乘资质的人,一听遍悟。(忽然联想到,那格雷厄姆不是就相当于价值投资的佛祖了?[笑])。自己真的是在做功课, 也在很努力,但始终不知道那条道是正道,因为各种理论说法多了去了。直到读了那几本印象中很重要的书之后,加上看到唐朝老师分享的文章和持股之后,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不断反省、学习、思考,感觉才刚开始入门,现在想想价值投资理论不就那几句话吗?可为什么人总不得其门而入,或者即使入了,又匆匆抛弃转而折腾去尝试其他的路径呢?这不是和学佛修行是一样的吗?所以这次才重新捧起六祖坛经,一度再度,读完纸质书,再度电子版书,读完微信读书版,又找到敦煌版读,以期能有更多收获。同时也在结合自己投资实践、再做一些思考。

下面这段文字其实才是这篇文章的最开始打开电脑记录下来的第一段话:

关于格力电器,个人仍旧非常尊重董姐的人品,钦佩其才能。网上各种言论也多少有了解。但董给我的印象仍旧还是那种很有当担,敢拼敢干的印象,但这是不是一种“相”呢?——最近读《六祖坛经》和金刚经较多,对相的思考也越来越多。我决定相真正的含义应该是表面的、外在的,或者给人的感觉、印象,它包含了我们对它的经验主义的判断,情感的判断,需要的判断——因此极有可能是不公正、不够客观的。如果能抛开这种“相”,我们就可以更加公正的客观的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甚至各种观念和概念、事件等等。

我在此仍旧想聊聊格力。我思考了蛮久为什么不被大家所看好的原因,现在自我总结一下主要是这4点:1、格力的多元化;2、格力的渠道变革(市场占有率近两年出现下滑)、3、国际市场拓展相对同行来说成绩较差等问题;4、空调的基本盘是否会跟随房地产市场增长缓慢,甚至下滑。

下面逐一展开说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多元化:个人觉得格力的多元化之路是非必选项。但董为什么要选择走这条路呢,可能更多的是看到别人也在这样走,甚至走得好像还可以,当然这完全是我个人猜测。为什么守住自己的格力空调的基本盘不好吗?每年赚两百亿不好吗?但凡是人都有盲目觉得自己能力、运气好过别人,看到别人走成功了更想试试的冲动。企业家可能更是如此,所以才有了世间无数的并购案,多元化扩张之路。但是假如我们把这些所有的商业多元化数据去统计一下,成功率有几成?据我所读所看到的是少的可怜——其实这很好理解。一家大型的企业就犹如一艘巨轮,一个船长能管理好这条巨轮有条不紊的运行就已经能力超群了。而一个人要管好几条船,还是自己不熟悉的船(甚至是高铁、火车、飞机、火箭),这成功的概率就急遽下降了。所以多元化之路几乎是必然失败之路。而反观格力的多元化,先不说多元化,同业的小家电都做得很勉强,和美的差距甚远,那些跨度巨大的手机、智能装备、新能源储能汽车能做好吗??我觉得成功的概率非常之小——保守估计都小于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一。

2、渠道变革:这个其实真有那么难吗?完全可以抄作业的啊。可格力的成绩是多少?我觉得可以打个不及格分。

3、国际市场的拓展开发,对比美的,海尔应该最多勉强及格吧。

4、空调的基本盘我觉得是刚需,格力品牌口碑并没出现什么问题,市场即使略微缩小,竞争对手猛攻,格力能守住基本盘的概率还是蛮大的,但收益和利润肯定会出现下滑和明显的波动。

综上所述,我个人理解格力不如先守住基本盘——空调,再努力做好小家电产品,其他的多元化应该尽早出售或剥离出去独立上市。

最后,简单说下,我在最近这波大幅中已经把格力(包括其他的一些持股兴业银行万科A 等)的仓位大幅降低了许多,现在剩的仓位很小了——或许也可以称作是割肉吧(但我现在已经学会了抛弃这种执念),然后转入了腾讯 ,正好遇上腾讯大幅下跌,我想腾讯更值得我的等待——机会成本,截止目前来看也确实如此。

全部讨论

2022-03-23 19:05

原评已删除。

言语若有冒犯勿怪。

2022-03-29 06:50

诊所在珠海?能见面聊就好^-^

2022-03-23 15:48

不懂装懂,啥叫制造业?啥叫产业升级?先把这搞清楚: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所有产品都是设备制造出来,格力是要造设备,不是单纯造产品,这叫制造业,这叫产业升级?懂了吗?

2022-03-23 13:44

1,多元化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至于格力为什么会走向多元化,可以多看看董小姐的访谈(2018年CCTV2的对话就不错),第二个,关于小家电好不好的问题,这里牵扯到格力集团的历史故事,和美的从小家电到空调不一样,并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2,格力要的渠道不是美的海尔那种,看起来都是渠道,其中差别很大,如果只是抄作业,效果很快就有了,但长期看不一定成功

3,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急的事情,后面还有高领,估计得要几年才能有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