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天知道

发布于: Android转发:4回复:4喜欢:5


1853年,他在舒曼的家里,初遇克拉拉。

一见钟情。

此后终生不娶。

这一年,勃拉姆斯20岁,才华横溢,俊美如画,是远近闻名的美少年。


他被舒曼邀请到家中,当成座上宾。

席间,他弹奏了一首自己作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

曲惊四座,舒曼激动地站起来大喊:“我要叫克拉拉也来听。”

克拉拉推门进来,一开门,便是耀眼的开端。

他抬起头,感到瞬间的热与光,就像硝纸遇见磷火,一生一度的灼烧,一生一度的璀璨。

克拉拉穿着家常衣裙,挽发,大眼睛盛着两泓湖水,微笑若有若无。


屋子里有风穿过,音符与花朵,一起活了过来。

他想到一句话:长日将尽,你和我的一个梦好像。

 02 

那一年,克拉拉34岁,年长勃接姆斯14岁,已为人妻,丈夫正是舒曼。

她还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可气质逼人,钢琴演奏同样一流。



她站在宾客席中,与众人一起,看着台上的美少年。


那是怎样的一种旋律啊!


音符的明暗之间,思绪细水长流,低回悠远,曲调也是内省的,一丝不苟,即便变奏也小心翼翼,犹如一个孩子,不敢走远,时刻回首着故乡。


她知道,这个少年并非凡类。


那天晚上,克拉拉在日记中写下: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只有20岁,是由神差遣而来的。” 


她无限惜才。


而之于勃拉姆斯,克拉拉是女神,集美丽、荣耀和优雅于一身。


他一生寂静的、沉默的信仰,从这个夜晚开始。


“很荣幸见到你。”他向那团光伸出手去。


此后再没真正转身。



 03 


后人评价勃拉姆斯,都会说,那是一个天才。


如果加上形容词那就是,“忧郁而内敛的天才钢琴家。”



他出身于贫民窑,在混乱的汉堡长大。


十几岁时,他演奏的地方,一直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酒吧。


他一生自卑,内敛,苦行僧般地行走在孤独之中。


他的恋情同样如此。


因为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而舒曼是恩师,对他有知遇之恩。


他什么也不能说,将深情掩埋于心。



可有些情感,就像烧着了的棉被,没有明火,没有声息。只有局中人知道,它灼热得令人疼痛。


受不了的时候,他开始写情书。


从1853年到1896年,他写了无数封情书给克拉拉,一封都没寄出去。


 

这是他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雪,一个人寂静的修行。


多年以后,有人整理他留在世上的情书。


其中有一封,写着这样无望的话:

“我渴望静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会跳到我的唇上……”

还有一封写着:

“我一直独处,钟爱一个人,有些话很傻,但我还是想说,你如同百合,也如同天使。”


那时他已经60岁,白发苍苍,发了福,一生未曾娶妻。


他功成名就,甚至举世闻名,他赚了很多钱,也成为权威本身。


但他仍然是不幸的——他忘不了克拉拉。


他的明月光,始终在照耀。一如既往,从未蒙尘。



 04 


克拉拉注定是被人惦记的,她太优雅了。



她是名门之后,从小练琴,一身凛冽的气质,华美又清冷。


当年多少人,将她当成女神,又有多少才子,在她的石榴裙下一醉不醒。


而勃拉姆斯,他是农民的儿子,有粗鄙的习性,不善言辞,缺乏风度。


哪怕后来名满天下,只要站在克拉拉面前,还是觉得低人一等。


她注定是他的劫,如同宿命。



 05 


但勃拉姆斯一生都没有说,他不能说,也无法开口。


遇见舒曼之前,没人听过勃拉姆斯的名字。


他在街头酒吧卖艺,写的乐曲在庸人看来,就是一气乱弹,莫名其妙。


他孤独无比,没有同类。


舒曼看见了他。


遇见舒曼,他如同蒙尘的千里马遇见伯乐,终于要开始他的传奇。


舒曼邀请他到家中,同时收他为徒,将他介绍给名流。


10年前,舒曼本来已经封笔。


但为了勃拉姆斯,他重新提笔,写了著名的乐评《新的道路》,发表在影响力巨大的《新音乐杂志》上。


在文章里,舒曼向世界推荐这位年轻的天才。


语言热情洋溢:

“他开始发掘出真正神奇的领域。”


“他是百年难遇的天才。”


这是舒曼一生中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勃拉姆斯懂得这种恩情,他尊重舒曼,甚至觉得,舒曼是神圣的,身上有着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他说:

“在认识你之前,我甚至觉得,像你这样的人,只存在于最稀有的人群之中。”


“每当我想到大家崇拜你们,就感到振奋。


我甚至希望,世界最好将你们遗忘,那样一来,你们就能够拥有更完满的神圣。”



那段时间,他住在舒曼家里,向舒曼学习作曲,也和他们夫妻相处。晨起交谈,落日练琴。


这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最温柔、最甜蜜的时候。


说不尽的风光无限,说不尽的情义千钧与美景良辰。


爱意泛滥时,节制羞涩的少年,用理智设了一道坚固的堤坝。不允许有丝毫破绽。


他将深情转化为旋律。


20年时间,勃拉姆斯一直在做一件事,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


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而克拉拉一无所知。



 06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在克拉拉眼中,勃拉姆斯只是一个年轻人,是才华无限的后起之秀。


但她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因为她,选择完全不同的命运。


那时,她的生活已经出现变故,舒曼病了,生活一地鸡毛,处处狼藉。


克拉拉必须一边演奏,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又要照顾舒曼,分身乏术,累不堪言。


1854年冬,舒曼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彻夜失眠,出现可怕的幻听。


有一天,他趁克拉拉出去请医生时,连帽子也没戴,离家出走,投入莱茵河自杀。


自杀时,正巧有船经过,把他救了上来,送进医院。


克拉拉悲痛欲绝。


在此期间,勃拉姆斯一直陪在她身边,他照顾她,也照顾她和舒曼的7个孩子。


为此,他放弃了很多机会。


他那时声名鹊起,处处有邀约,但他都婉拒。


有人说他傻,但天下事,千般情由,万般道理,不如一个“愿意”。


1854年,舒曼住进了恩德尼希疯人院,境况越来越糟,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轮流探望他。


有一回,勃拉姆斯独自去看舒曼,给了舒曼一张克拉拉的照片。


舒曼如获至宝,他吻着相片中人,脸上忽然有了光。


勃拉姆斯站在那里,觉得自己已流干了眼泪。


那一刻,他希望舒曼康复,又希望舒曼死去。



 07 


1856年的7月29日,舒曼离世。


在他的葬礼上,克拉拉一身黑衣,头簪白花,一身悲戚之色。


勃拉姆斯远远地看着。


他没有身份,走过去安慰她,也没有资格,擦去她脸上的泪痕。



只在葬礼前夕,他木讷地、慌不择言地说:“只要你想,我将用我的音乐来安慰你。”


克拉拉没有回应,或许是她刻意回避,也或许是不合时宜,又或者,她根本没听懂22岁的勃拉姆斯,到底在表达什么。


此后,勃拉姆斯以学生的身份,和约阿希姆一起,为舒曼送葬。


葬礼结束,勃拉姆斯不辞而别,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没和任何人打过招呼。


他像一阵风,消失在风中,从此,他一生都没再见过克拉拉。



 08 


从1856年到1896年,整整40年,他和她再没见过面。


他曾告诉友人,我一刻不停地想她。


他一直在资助她,关心她,他的每一支乐曲写出来,都会将乐谱寄给克拉拉。


他的深情与克制,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那是一个狂热的时代,艺术家光怪陆离,极其叛逆。


他们丧心病狂地,将人的天赋、欲望、恶习尽情发挥。然后天才一个一个出现了。


可是勃拉姆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严谨。


他不出错,不放纵,永远沉静,永远自省,懂得适可而止,避免奇谈怪论。


在19世纪,勃拉姆斯茕茕孤立。



他在漫长的一生里,严肃又克制地活着,未曾娶妻,也没有发生过桃色秩事。


他经常旅行,旅行时,他会在口袋里塞满糖果,每到一处,就分给孩子吃。孩子们总是追逐着他。


但他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



他反复地写信给克拉拉,却不寄出去。


晚年的时候,他烧了所有信,只留下几封漏网之鱼,让我们得已复原他的旷世深情。


在一封1855年8月的信中,勃拉姆斯写道:

“……我在对你的爱中,体会到了至上的安宁。”


他赞美她的举世罕有:

“我亲爱的克拉拉,对我而言,你是如此的珍贵,我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珍贵......”


当他得知,克拉拉需要钱举办音乐会时,他暗暗资助她;


他总是将乐谱第一个寄给她,他要她成为他的第一个听众,他始终相信,这世间,只有克拉拉懂他……


但他不能靠近她,不能说爱。


他用几十年的孤苦,保护克拉拉一生名节。



 09 


40多年后,他老了。



克拉拉也垂垂老矣。



她成了病危的老妇人。


岁月缩短了,剩下的光阴只手可数。


1896年,克拉拉因病逝世,死时77岁。


勃拉姆斯得知消息,老泪纵横:“从今以后,再也没有爱哭的人了!”


他登上前往法兰克福的列车,因太过悲痛,坐反了方向,他在路上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两天。


有时开了车窗,风钻进来,裹着他的热量卷走了。


他像被剥了一层又一层,只剩下一个芯子,在混沌里痛彻心肺。


抵达之时,克拉拉已经入土。


他在她墓前,拉响写了43年的乐曲。


一曲叫《因为它走向人间》,一曲叫《我转身看见》,以及《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全为她所作。


曲子如泣如诉,悲伤汹涌。


那个黄昏的落日,变成一只苍黄的篮子。


水中月、镜中人都毫无例外地,径直漏向无穷的深渊里去了。


拉完曲子不久,勃拉姆斯也猝然离世。


他的离世,离克拉拉离世,仅仅隔了11个月。


他的仆人说,离世之前,他曾关紧房门,用整整3天时间,弹奏为克拉拉谱写的钢琴曲。


曲终之后,悲恸长哭。



 10 


一个世纪之后,丽泽·穆勒在她的诗集《一起活着》里,写下一首诗,名叫《浪漫曲》。


献给这段难以定义的关系:

每当我聆听那间奏曲,凄怆,却盛放着温柔,


我想象他们两人,坐在花园里,


在迟开的玫瑰花


与暗暗流动的叶影里,


让风景替他们发言,


不留给我们任何可以窃听的私语。



像一支歌已经唱尽。


他们的故事,也奏完了终章,没有别的旋律可言。


只是世人总是会问,为什么他不靠近,牵起她的手,一起走完余生?


可世间真的会有人,情愿一生受苦,严谨地守在自己的秩序中,不打扰,不痴缠。


兵荒马乱是自己的,幽幽暗暗明明灭灭也是自己的。


他容不得生命里有污点,也不会留下罅隙,去滋生流言。


于是紧闭双唇,在岁月面前,将所有澎湃,都说给自己听。


深情总似无情,从来都是这样的。


那一年,勃拉姆斯声名乍起。



他乘坐火车,前往意大利。


在苏莲托的橘子园里,他坐着,喝着香槟酒,看海豚在悬崖下的那不勒斯湾戏水,忽然泪流满面。


有人问他:“勃拉姆斯先生,有什么不对么?”


他黯然。


“我只是想到一个人。”


再问,什么也不说了。


还能说什么呢,再提起,就是地老天荒的寂寞。


一切已成烟云。


悲欣交集的往昔,最后都归于寂寂大荒,如同大梦已去,一切了无痕。

全部讨论

2021-01-30 13:11

感兴趣的话可以听下c小调钢琴四重奏,那里有他隐藏至深的爱情故事

2021-01-30 13:10

阿丸是老勃的粉丝?

2021-01-30 12:20

克拉拉的世界呢
这世间有无数无视悲喜的不了了之

2021-01-30 11:43

写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