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邦股份(002139):智能家居核心在于大脑,而不是四肢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12
智能家居是未来大趋势,传统家电已经到达拐点,比尔盖茨之家在多年之前已经是科技之屋,从进门开始拿着小小的控制器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时刻为人服务,就连地板都可以感知主人或者客人的体温、位置等,提供更好的服务。尽管目前智能家居仍属于新兴行业,但早在1984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对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改造完成后,该大厦配备了先进的设备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办公系统,并因此成为智能建筑领域标志性的产品。但受到设备铺设成本偏高、通讯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实用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智能家居在过去30 年间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直到2014 年谷歌收购初创公司Nest Labs,智能家居行业才重新得到广泛关注,这符合新事物的发展轨迹,先是出现,引发热议和争论,泡沫逐渐膨胀和破灭,沉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革命性的事物出现,开始步入正确健康的轨道前行,目前智能家居正式进入了正确的轨道。
      拓邦股份主营智能控制器、新能源和高效电机,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控制器龙头企业,公司最新发展方向将往智能家居和工业控制进一步深化,延伸产业链,成为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服务商,为此拓邦定增收购研控自动化、建设西南运营中心、与上海庆科强强合作、加快锂电池产能扩充等。
      智能家居、工业控制行业空间无限,拓邦小领域龙头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空间高达5.8万亿,电子控制是智能家居的核心,拓邦是智能控制领域龙头,累积了品牌、技术、规模、质量和管理方面等优势,20.  智能控制器从2010 年以来快速增长,从6357 亿美元到2013 年万亿美元的突破,期间CAGR达到16%左右,展现出智能控制器持续的需求增长。近年来,尤其是具有通讯功能的新型智能控制器发展更为迅速。预计市场份额有望从2014 年的1.6%提高到2017 年的8.7%,对应市场规模提高到8295 亿元。且未来几年每年的增速都有望稳定在60%以上。
      全球市场空间已经达到万亿美元水平,而中国市场空间也有望继2013年的8322亿元后,在2015年突破万亿元的容量。且新型智能控制器的提升有望更为显著,预计整体中国市场份额有望从目前的0.8%提高到2017年的9.7%,市场规模达到1369亿元,实现翻倍式增长。
      智能家居的普及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一是价格合理化,其二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其三是行业统一标准,其四是智能家居生态圈建设,目前智能家居处于爆发前期,尽管多家家电大厂商纷纷推出智能家居,但未能形成行业统一标准,只有将所有智能家居形成生态圈,才能更好的推广和服务,预计最快将在2016年形成统一认识,最慢也在未来的2~3年,届时将出现智能家居的爆发期。
      在控制器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公司拥有通讯技术支持。有望在享受行业快速成长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对于智能控制器行业,专业化生产的趋势越发明显,海尔、美的、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家电厂商的智能控制器正逐步剥离,交予第三方厂商生产。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方专业化生产企业,具备良好发展前景。除此之外,伊莱克斯、西门子等控制器采购订单向国内的转移也反应另一趋势,中国具备控制器生产的比较优势。根据中国智能化网预测,国内需求在500 亿左右,而海外市场空间在3000 亿左右,对比国内上市公司数十亿左右的营收,其弹性空间依旧很大。公司作为国内优秀智能控制器专业化生产商,有望显著受益。
      除了硬件之外,软件也是不可忽视的,硬件厂商不太可能吱声开发相关系统,最实际的做法是强强联合,在这一点,拓邦具有前瞻性,公司于7月15日宣布与上海庆科达成合作关系,上海庆科主要股东有阿里巴巴,主要从事嵌入式无线模块和产品,与全球顶级半导体厂商合作,如博通、意法和富士康等,推出嵌入式WiFi、ZigBee、BTLE和NFC等产品,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完备的短距离无线网络接入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白电、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全球客户多达800余家。在双方合作内容中提及最多的是互相合作宣传,引入合适的客户,公司是智能控制龙头,上海庆科是嵌入式模块龙头,拥有MICO系统,双方合作是珠联璧合,借助 MICO 系统,传统控制器的核心芯片可以实现硬件软化,对公司实现智能家居控制器领先企业起到关键性作用。与上海庆科合作,后续有望开拓新的盈利模式,智能控制器拥有数据运行,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云端收集整理分析,产生更大的附加值。根据Economics 预测,到2020 年,全球接入物联网的设备将多达500 亿台,平均每人拥有7台智能设备。而到2025 年,智能设备的数量将上升到1万亿台,城市里每4 平方米就会有一台智能设备。巨量的智能设备将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入口,这些入口将带来广阔的数据价值和商业价值。公司在智能家居及物联网技术方面注重积累,且已实现部分产品批量销售,后续或将通过外延并购相关公司发展该领域。
      在工业控制方面,公司借助在家电、电动工具、开关电源等领域智能控制技术上的经验积累,逐步向工业控制领域延伸发展是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德国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重振制造业战略,日本则加大人工智能的探索,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悄然声息的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已经逐渐失去人口红利及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往粗放型增长已不适合现在,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力争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业。工业4.0实质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定制化的融合,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IMS Research 的统计,2015 年国内通用运动控制市场规模将超过 113 亿元,工业 4.0 浪潮将为运动控制行业等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分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三部分,从国内生产的机器人制造成本来看,控制器占成本的 15%、伺服电机占成本的比重为 30%、减速器占据成本的比重为 40%。因此,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将大幅推动市场对控制器及伺服系统的需求。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05 年至 2012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销售增长率达 25%,2013 年中国市场共销售机器人近 37,000 台,增长达 60%,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迅速,但无论是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还是应用比例,与国外发达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处于发展初期,潜在市场规模庞大,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完整的运动控制系统由运动控制器、驱动器及电机组成,控制器相当于运动控制系统的“大脑”,驱动器和电机构成的伺服系统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动作,其中,驱动器相当于“心脏”,电机则充当了“手脚”的角色。
      收购研控自动化,延伸产业链
       2015年定增修订稿仍需股东大会通过,定增加不低于15.20元,限售12个月,发行不超过3,930.9210万股,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9,750.00万元全部用于“收购研控自动化项目” 、“拓邦意园(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其中,6750万元收购研控自动化原股东25%股权,增资1.8亿注入研控自动化。研控科技成立于2006年,自成立以来,研控自动化一直专注于为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运动控制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提升工业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研控自动化产品涵盖运动控制的主要领域,是国内少数能提供运动控制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包括运动控制器、步进驱动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三大类,根据《2014年中国通用运动控制产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研控自动化市场占有率达13%,位居市场第二位,属于大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2014 年,与研控自动化存在业务关系的客户数量达 2,800 家,广泛分布于不同的行业领域,积累较强的市场资源。截至目前,研控自动化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已拥有软件著作权 15 项、申请发明专利 1 项(进入实质审核阶段),部分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行业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研控自动化原股东朱聚中、丛林和深圳市研讯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对 2015年至 2017 年研控自动化的承诺的净利润分别为 2,000 万元、2,500 万元和 3,000万元。
此次定增收购研控自动化,有利于加速发展智能家居和工业控制等新兴领域,同时公司在这两个领域已经布局多年,智能家居方面的技术应用已实现批量销售。201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在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行和人口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中国制造升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锂电池产业不断扩大
       公司在2010 年就已参股上游正极材料供应商德方纳米,德方拥有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成领先技术,其主产品纳米磷酸铁锂产能已达千吨级。公司参股德方实现在材料体系选型方面避开专利壁垒,同时利于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另外,公司也于2010 年收购深圳煜城鑫电源科技公司。从而掌握了动力锂电池池关键技术。而后公司通过陆续引进人才培育技术团队,优化工艺,持续推进动力锂电布局。目前,公司已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延伸,具备从电芯到Package 以及BMS 技术,能够提供能源管理系统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通了全电池产业链。目前公司动力电池的产能大约为每天满足1.5辆大巴车的需求,也就是一天的产能为15~20万ah,一年的产能大约在5000万ah。目前如果能够满产的话,一年的产值可以做到2个多亿。
      公司现在动力电池业务在惠州开展(惠州拓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这次募资1.3亿在投资了一个3600万ah的产能,由于那边场地什么都有富余,所以新产能建设周期可能需要半年时间就差不多,也就是说年底就能投产。锂电池满负荷生产,得到巨头Ultimate power co 认可,海外市场拓展良好
      公司动力电池的客户主要还是在通勤车和物流车领域,包括江苏东宇集团,一辆车的电池需求量大约在60~80度电。另外,其他几家客户也都在开发接触。公司目前电动大巴已通过金龙、五洲龙、上海中科深江的验证,成为合格供应商,部分产品已小批量供货,江淮客车下属的安凯客车也在积极接洽中。而对于特种车辆,江苏东宇37度电物流车正在备案,近期有望实现批量供货,江淮汽车下属的安驰车厂也以ODM的方式切入,情况良好。
      公司也不排除未来会围绕产业链做一些延伸,不过往上游材料延伸可能性不大,主要还是会往下走。公司现在考虑未来可能在下游客户周边建pack工厂,当然也不会排除一些其他的可能的经营方式。
      而且,公司今年围绕动力电池增加了研发人员的招聘,主要围绕电池材料体系、结构,生产工艺,以及Pack技术方面,公司还是希望把这部分业务做好,做起来。
根据日本IIT 预测,2012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总量约为1200 亿。锂离子电池目前仍主要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但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的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将成为锂电池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2017 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1400 亿,首次超过消费电子,成为锂电池的最主要市场。并预计其市场总量将保持高增长态势,于2020 年达到2100 亿元左右。而根据高工产研的预测,中国整体锂电池市场将在2018 年达到950 亿元左右,其中动力锂电市场将达到380 亿元,年配套新能源汽车约50 万辆。新能源动力锂电在我国发展正如火如荼,且由于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还较低,处在快速上量的过程中。我国动力锂电潜力较大,前景可期。
      估值合理,值得埋伏
       

      
     (净利润个人喜欢以扣非为依据,介于此PEG低于1的标准有所宽松)
      从上表可以看出,公司近三年业绩维持高成长,今年预计EPS0.41元,扣非同比增长30%~40%,目前市值仅为53.74亿,实属低估。唯一不足的是毛利率较低,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锂电池产线较少,抬升了生产成本,另外智能控制器目前正处于客户转换时期,由小客户向大客户转变,剔除了一些对于公司长期发展不利的产品,还有就是从OEM向ODM转变所致,预计研控自动化收购完成以及锂电池新产线量产之后,毛利率有望回升。

$拓邦股份(SZ002139)$   $和而泰(SZ002402)$   $英唐智控(SZ300131)$

全部讨论

2016-08-08 17:06

大客户战略业绩很容易受影响啊,而且定价权不强。。

2015-11-20 17:04

貌似和而泰风更大,拓邦偏于制造业了包括生产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