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产品同质化何解?这类产品有望出于指数而强于指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丨雷达君

编辑丨播种基

审核丨投基君

近几年,指数化投资成为公募基金行业重要发展战略,ETF 可谓是火出了圈,雷达君也多次在推文中给读者普及过相关知识。事实上,在指数化产品中有一类产品虽然名声不显,但却可以说是有望出于指数而强于指数,那就是今天雷达君要向大家介绍的『指数增强型基金』

在全球指数化投资趋势的推动下,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正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作为市场上指数化投资的代表,公募指数基金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其种类和应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国内指数基金市场的参与者也趋于多元化,既有交易型投资者,也有配置型投资者。

雷达君统计,截至 2023 年末,在所有基金细分类型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指数增强型基金』受机构投资者的关注,机构投资者在两者中占比分别达到 48.28%30.14%,持有净值规模分别为 9834.32 亿元、578.26 亿元。(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3年12月31日)

除了被动指数型产品之外,介于纯被动指数基金和主动型股票基金之间的『指数增强型基金』近年来也较受追捧。在跟踪某个市场指数的基础上,『指数增强型基金』通过运用一定的投资策略,其目标就是超过所跟踪指数的投资收益,进而有望实现『跟踪指数而优于指数』

『指数增强型基金』逐渐成为资管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越来越受投资者关注。Wind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全市场上『指数增强型基金』的数量已到达 278 只,资产净值合计超 1900 亿元。(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4年6月30日)

指数增强基金的优势

通过阅读雷达君过往的文章可以了解到,指数基金能够跟随市场趋势取得 Beta 收益。那么,出于指数而又有望强于指数的『指数增强型基金』优势又在哪里呢?

首先,在Beta未来预期向好的背景下,指数增强基金能够捕捉到市场收益的确定性相对较高。

其次,指数增强基金还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策略手段,一定程度上或有望具备相比指数基金更强的收益弹性。

指数增强基金收益特征

根据超额收益的实现方式,一般又可以将『指数增强型基金』分为主动管理和量化策略两类。

主动管理是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和个股表现的深入分析,指数增强基金会对指数成分股的权重进行优化调整,这可能包括增加对那些表现优异的成分股的投资比例,或减少对某些成分股的投资。也有部分基金会在基金合同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对一些非指数成分股的投资以实现超额收益。

不过,当前通过量化策略实现指数增强目标的产品是主流。采用基本面、量价和预期类等多种数据,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来构建选股阿尔法模型。当然,为了阿尔法收益相对稳定,量化策略也会通过投资组合优化来实现增强目标。

以中银基金为例,公司量化投资团队就构建了将传统 Alpha 模型与风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合优化时对标基准指数进行行业和风格约束,避免在单一行业上暴露过多风险,力争获取较为平稳,回撤较小的超额收益。

团队强才是『增』的强

一般来说,『指数增强基金』想要获取超越指数的表现,离不开投研团队在策略制定、模型构建等方面的专业性。

所以说,『指数增强基金』强不强,背后的投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据雷达君了解,公募基金行业中,已有一批布局指数增强产品线的基金公司,从平台建设、投研体系、投资理念等方面打造指数增强投资团队,中银基金就是其中之一。

中银基金量化投研团队成立于 2009 年,团队成员均来自国内外一流学府,平均从业 9 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量化投资研究经验。

在因子库方面,团队坚持投资逻辑驱动,挖掘可持续 Alpha,人工开发因子超 500 个,覆盖基本面、量价、分析师预期各类因子。在模型方面,使用不同的量化方法开发多个选股模型,并对构建出的单一模型不断迭代,使不同模型叠加融合。在风险控制方面,团队自主开发风险模型,严格控制组合相对基准在行业和主要风格因子等维度的风险暴露,力争超额收益。

指增产品线『百花齐放』

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各个部门之间紧密的协作,并且往往需要一个与投资策略相契合的投资文化作为支撑。

2010 年以前,量化投资在国内市场上刚刚起步,还未被大众所熟知。伴随着投资者结构的完善、投资者教育的普及以及指数增强产品长期业绩效果的显现,自 2016 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整体规模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等到 2018 年、2019 年,量化策略开始受到资管机构和投资者的普遍关注。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2023 年国内量化投资迎来大发展。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作为一种通过海量数据预训练后具备强大语义理解能力的模型,能够从非结构化数据中学习出丰富的特征表示,为量化投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在国内公募被动指数产品线布局日益完善、产品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源自指数却有望强于指数的指数增强型产品迅速走红。公募基金敏锐嗅到了市场的需求,加快对指数增强基金的布局脚步。

还是以中银基金为例,该公司在 2023 年先后布局了中小盘策略的『中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中银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分别以中证 500 指数、中证 1000 指数为标的指数。

此外,在大盘宽基指数方面,中银基金也覆盖了『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中银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其中MSCI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沪深 300 指数挂钩的指数增强产品均是大盘指数,今年以来大市值公司相对占优。

雷达君注意到,以『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为例,相比上证 50 指数、富时中国 A50 等「A50」赛道的其他指数,该产品跟踪的MSCI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具有行业分布较为均衡的特点。从行业结构上来看,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改变了大盘指数金融板块比例过高的状况,提升了新能源、医药等板块的比例,在行业结构上也更加贴近A股整体行业结构。

总结来说,截至目前,中银基金已经形成了以量化投资策略为抓手,涵盖大中小盘指数增强型的较为完备产品线,同时偏股基金指数、红利指数等近年来受关注较多的特色产品中银基金也通过相应产品完成了布局。

写在最后

过去几年,『指数增强型基金』获取超额的能力逐步得到验证,市场对指数增强基金这类工具化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但还是那句话,投资者并非在市场中随便挑选一只指数,随意买入一只指增产品,就能够高枕无忧,收获超额收益的,不妨从公司平台、投研团队等方面综合考虑。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标的指数过往表现也不预示指数基金的未来表现,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