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读心术(八)|正确认识偷偷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账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大家好,我是投基君,欢迎大家阅读『投资读心术』系列投教文章,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投资心理』世界,进一步了解自己、读懂自己,理性决策,明白投基。

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看中了一款商品,网店 A 报『一口价 500 元包邮』,网店 B 报价『495 元+5 元邮费』。大家基本上都会毫不犹豫的首选网店 A 下单。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都是 500 元,邮费看上去也不贵,在网店A『拔草』体验感受更好、更吸引人?其实,这是因为『心理账户』在发挥作用了。

在消费者的心中,商品和邮费被分别装入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消费者愿意为商品花钱,但如果还要从另一个『心理账户』再支付一次运费,心中会感觉似乎『多付一笔钱』、『不划算』。这样,虽然总价一样,『一口价包邮』就会让人感觉卖家『更友好』、『更有诚意』。

心理账户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账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或许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开立了这类账户,可能许多人还没有感知到它的存在,但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经济学家认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以及不同金额的收入,分割放入心中的『小格子』里,打上不同的标签、赋予不同的使用倾向。

例如,买福利彩票中了一个 50 元的『安慰奖』,人们可能会倾向立刻花掉,而帮人辛苦送货赚了 50 元的跑腿费却舍不得花,倾向赶紧存起来等等。

但其实,不论是中奖得的、还是送货得的,50 元就是 50 元,在考虑怎么运用时应该一视同仁,一起做整体思考,这样或许才是更加理性的。

心理账户可能导致非理性的基金投资决策行为

在投资实践中,人们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只依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权衡取舍,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比如,有的投资者在买入股基、债基等不同类型基金时,就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放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当『存』股基的『心理账户』整体业绩不佳时,只盯着如何在股基里做调整,却不考虑另一个『心理账户』里的债基是不是会有机会,是不是可适当优化自己的大类配置结构;而当『存』债基的『心理账户』走势疲软时,也只紧盯这『一亩三分地』、整天琢磨着要不要赶紧清仓,殊不知放眼整个股债组合,这些债基可能正肩负着降低组合整体波动、控制投资风险的重要使命。

这样,因为不同『心理账户』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过于简单化、分散化、片面化,只聚焦于『打小算盘』, 过于关注每一笔投资或每一类资产的涨跌,而忽视『算大账』从基金组合、资产配置全局审视自己的基金配置。

不妨打开格局『拆围墙』

了解了『心理账户』的小秘密,我们该如何更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呢?

在基金投资领域,要克服『心理账户』的影响,关键是要主动拆『围墙』、将基金『放在一起』思考:

尽可能站在高处看全局,做通盘观察、整体规划,站在组合管理而不只是选择某一两只基金的角度做打算。尤其是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基金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看能否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有效开展组合投资、组合配置,以更好地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变化多样的理财需求。

努力拆掉横亘于『心理账户』之间的围墙,打开格局,放眼长远,不拘泥于某一只、某一类基金的得失,这样有助于我们的持基心态更理性、组合配置更稳健。

『心理账户』是隐藏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个『小格子』,它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投资行为,影响我们从全局视角做好资产配置。认清它的存在,克服它的干扰,对我们开展科学理性的决策会有一定帮助。

除标注外,数据及图表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