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思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随着市场不断扩容,以及注册制的推进,齐涨齐跌的传统性牛市或熊市,越来越难难以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性行情。换句话说,市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多个龙头板块领涨,这就是主线。
轮动性的主线行情,正在替代传统的齐涨齐跌的牛市或熊市,下面简达下从2019年至2022年年底的行情。从2019年至2022年年底,这四年时间,看大盘指数(如上证指数)可能就是区间震荡或小幅度招升,但是每个阶段体现出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2019年年初至4月份是猪肉主线行情,不少猪肉股股价上涨数倍。
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是电子和半导体主线行情,不少电子和半导体股股价上涨数倍。
2020年1月至8月是医药消费主线行情,股价也是成倍上涨。
2021年3月至8月是光伏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主线行情。
2022年11月至2022年9月是煤炭板块的主线行情。
这些主线行情,哪个主线踏准了,捕捉到几十个点的涨幅并不难,抓一两只数倍股也是有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讲,大盘指数正在失去参考意义。板块的轮动性、结构性行情此起彼伏,体现在大盘上就是一个震荡或者小幅波段,但是板块和个股涨幅巨大,仅仅看大盘指数,是无法精准体现出这么多的板块结构性牛市的。
主线行情出现的三个原因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我想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池子(在注册制下的新股超发)不断扩大,在资金量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再推动出现全面行情,所以只有结构性行情。以2014-2015 年的牛市为例做推演说明。
在2014年上半年,两市(上海市场、深圳市场)成交额在2000亿元左右(低迷时甚至仅有1000多亿元)。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逐步转暖上证指数走出稳步上升趋势,两市成交额上升到4000亿元左右,几乎是低迷期的两倍。到了2014年年底,市场表现越来越强,两市成交额上升到8000多亿元,甚至有几天超过10000亿元,是低迷期的5倍左右。到了2015年牛市顶峰,上证指数达到了5300多点,成交额也一度超过了20000亿元,几乎是低迷期成交额的10倍。
这就是2015 年大牛市的成交额情况,我们可以轻易得出结论,全面牛市,是需要大量资金(体现在成交额上)去推动的。
再来看一下上市公司的数量对比。在2014年年底,两市大概有2600家上市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两市共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约是2014年的两倍。此时低迷期的成交额约是6000亿元(这里有上市公司翻倍因素、M2因素和通货膨胀因素等),简单套用上面的数据,如果市场想走强,至少需要 10 000-12 000亿元,这也只能保证市场走强一些,而如果要走出强劲趋势,则至少要5倍,达到 20000亿元以上。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推演,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已经足够让我们看清楚大概的脉络了,市场总体成交量就是市场的温度计。
所以说,为何有时候市场无法走出强劲趋势?为何很多股反弹不久就天折了?为何只有结构性行情?本质上还是因为资金量不够,匮乏的资金量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市场体量。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原来西红柿和芹菜都是1元/斤,现在芹菜变成1.5元/斤了,而西红柿还是1元/斤,你会觉得芹菜太贵,在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购买性价比较高的西红柿。这是一种心理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导致了市场的快速轮动和结构性行情,因为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愿意高位接盘。
所以,要想走好,使趋势有持续性,就必须放量。在成交量不足的情况下,市场难以发动全面牛市行情,就只能轮着来,只有结构性行情,也就是板块的主线行情替代全面牛市行情。只要成交量不足,就可能是走得好的板块形成行情主线,其他板块无人问津。
第二,一旦一个板块成为主线,会有虹吸效应。即主线的赚钱效应会引其他资金进来,从而加强了主线地位,导致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比如2023年3月到4月初的 AI板块。因此,主线的形成不是一天之功,也很难在一天内戛然而止。
第三,机构资金持股周期变短。根据调查,有40%-5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不到一年;30%的主流基金经理,刚好是一年一换的,即70%-80%的基金经理,旗下基金的重仓股持有周期是在一年内的。那么结构性行情就不难理解了,机构会在这些板块中调仓切换,当芹菜贵了时,他们就去买价格较低的西红柿。
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导致结构性行情现象:在主线就是牛市,不在主线就无人问津,就是事实上的熊市。
如果理解了这个变化,跟随主线并识别主线,把握主线行情,就成为交易者的头等大事。摈弃杂音,只做主线,在主线里面轮动操作,就会成为创造高收益的最佳路径。
所以,要树立主线思维,要想提高投资和交易的效率,跟随主线是必须要融入你的体系的。换句话说,要先选板块,再选股。只要方向对,即使选股差一点,收益率也不会很差,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我列举的那些主线行情,如果每年能把握两次,同时控制住回撤,那么想翻倍并不难。因为这些行情都是可以识别的中级趋势行情,这种行情每年都会有。
把握主线行情两大技巧
那么,怎么才能把握住主线行情呢?
第一,思维上,要认可跟随主线的模式,这样才能围绕主线搭建自己的体系。主线之所以成为主线,源于积累了一定涨幅的板块或个股,趴在地上的板块不会是主线。做主线就别想着抄底,如果你认为做主线是追高行为,那就无法用这个体系。因为,你永远无法用你都不相信的体系赚钱。
第二,如果你从思维上认可主线模式,那么要解决的就是怎么识别和跟随主线的问题。
关于识别和跟随主线,我们要找到如下特征:
(1)在弱势环境中,个股或板块能率先创出新高: 一般会在短期内不断。
(2)向上的趋势保持良好,创出新高且有持续性,向上。如果有一个阶段不创新高了,就要确认趋势是不是还能保持,或有没有新的主线出来代替它。
(3)在市场强势、很多板块都能创新高的时候,找出最强的那个板块。它才是这次行情的主线。
按照以上特征,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这种板块。明白原理,你就可以自已识别这种板块,不需要多高深的知识积累就可以做到。
难点在于能不能保持空杯心态,做到客观地跟随。比如明明当前有个板块走势最强,屡创新高,趋势最好,但是你内心就是抗拒,不去承认这个事实,这就是自己的主观作祟,无法做到空杯跟随的表现。
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客观地反映市场的事实”,什么事实?K线走势。无论你多么看好的板块,只要它不涨,那它就是不好的,无论你认为多么不好的板块,只要它符合上面的特征,那它就是最好的。利弗莫尔曾经讲过:在你的观点未经过市场证实之前,它一文不值。
当然,主线策略并非时时刻刻有效,因为主线有时候是不存在的。
市场也有某些阶段主线缺失,或者处于“主线重置期”(老的主线进入 鱼尾阶段,新的主线暂时没有走出来),这个时候,在识别主线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摩擦成本。这个阶段的市场,是非常容易亏钱的市场,体现出的特征就是板块轮动快、波动巨大,经常大涨大跌,如果这个阶段做反或者频繁交易,是很容易亏钱的。
可以这样说,"主线重置期”或者说“主线切换”的关键期,就是成本区,体系的成本无法避免。做主线,最难的就是这种时期,非常容易产生摩擦成本。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抓住主线。很多人想,主线很强,来了拿钱就走。这可能吗?只有理解了摩擦成本,并且坦然接受摩擦成本,建立概率思维,才能很好地识别和跟随主线。
同时,做主线要具备空杯心态和概率思维,内心毫无抵抗地跟随市场变化而快速变化,客观地反映市场的“事实”。该出手就出手,如果错了,该止损就毫不犹豫。高收益的背后,就是高风险。对风险实施管理,不任由扩大那风险就是可控的。不管理风险,才是要命的。做主线,一定要有完善的退出策略,不能死扛。因为之所以成为主线,说明都是涨幅巨大的,如果主线逆转了还死扛,很容易产生大的亏损。要内心做到毫无抵抗地按信号操作,买点来了买入,错了则止损。如果内心有抵抗,市场明明变化了还被自己主观思维锚定,明明跌破了止损点还不退出,则很难做好主线。
换句话说,抓住主线,是用很多的试错成本堆积出来的经验,一旦成功抓住主线的趋势性机会,将会实现非常好的收益,则成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