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案例—— 富国银行(二)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0

准则:理性
1983年,当卡尔·赖卡特成为富国银行董事长后,他开始将一个呆滞的银行转变为一个盈利的生意。自1983年到1990年期间,富国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为1.3%,净资产收益率为15.2%。1990年富国银行成为美国第十大银行,拥有560亿美元的总资产。赖卡特如同巴菲特称赞的一样,是个理性的人。虽然他没有进行股份回购、或发放特殊红利来回报股东,但他以所有者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管理富国。就像大都会/ABC公司的汤姆·墨菲一样,他在控制成本方面能力超群。一旦成本被控制下来,赖卡特绝不会让它再反弹,他总是不停地寻找改善利润的方法。
衡量一家银行运营效率的指标是运营(例如非利息)成本对净利息收入之比。富国的这一指标比美洲第一洲际银行高出20到30个百分点。赖卡特像一个实业家一样管理富国银行,他说:“我们把这个公司视为一个生意,2+2=4,不是7或8。”
巴菲特1990年购买富国银行的时候,它是全美主要银行中商业地产贷款比率最高的银行,达145亿美元,5倍于其净资产。由于加州的衰退趋于恶化,分析家们指出这些贷款的大部分会有麻烦。出于这个原因,富国的股价在1990年和1991年大跌。
由于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的破产敲响了警钟,令监管当局严格审视了富国银行的贷款组合,并强令其1991年做出13亿美元的坏账拨备,次年又进行了12亿美元的拨备。由于拨备是逐季进行,每做一次声明,投资者心中就收紧一次。相对于一次性做出拨备,上述拨备过程进行了两年之久,这令投资者开始心中打鼓:富国银行能否挺到最后?
1990年在伯克希尔宣布购买富国银行之后,股价短暂回升,1991年年初达到98美元/股,令伯克希尔的账面多出了2亿美元的利润。但到了1991年6月,当富国宣布进行了又一轮新的坏账剥离时,股价连续两天下跌了13个点,到74美元。尽管在1991年年底股价略微回升,但富国依然需要进行又一次有损利润的坏账拨备。年底,收盘于58美元/股,就像坐了一次过山车,伯克希尔投资此时又回到了不亏不赚的状态。“我低估了加州的衰退程度和房地产的麻烦。”巴菲特说。
准则:确定价值
1990年富国银行净利润是7.11亿美元,较1989年上升18%。第二年,由于坏账拨备,净利润是0.21亿美元,1992年净利润攀升至2.83亿美元——仍然比两年之前少一半。毫无疑问,公司利润与坏账拨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但是,如果将富国银行的坏账准备从损益表中拿掉,你会发现富国具有惊人的赚钱能力。自1983年起,富国净利息收入年均增长11.3%,非利息收入(投资顾问费、信托收入、存款收费)增长率达到15.3%。如果你将1990年、1991年的坏账拨备剔除,富国将具有盈利10亿美元的能力。
一个银行的价值在于其净资产加上未来持续经营的盈利。当伯克希尔1990年购买富国银行时,公司前一年的盈利是6亿美元,美国政府30年国债的平均利率是8.5%。保守起见,我们用9%作为贴现率,以1989年的6亿美元折算,那么富国银行价值66亿美元。如果未来30年,富国银行的盈利不比6亿美元多一分钱,那些它就正好值66亿美元。当巴菲特1990年以58美元/股买入时,富国总股本有5200万股,这相当于公司的总市值为30亿美元,比起估值低55%。

全部讨论

这些案例很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