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试验模型的对比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2喜欢:7

我们必须有一套在逻辑上、概率上拥有优势的原则,然后坚持这套原则,执行它,这样才可以避免拍脑袋买卖的情绪化问题,解决掉过喜过悲的浮躁心理。

拥有系统,是最重要的。


价值投机这一个模拟盘成立以来,只在11月2日进行过一次调仓,截至目前来看,这次调仓还是值得的。


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对买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逻辑和点位,但是关于卖出和调整,还没有具体的模型。如何在安全性和收益之间取最佳平衡值,这个问题就变得很重要。

简单的说就是已经保证了长期下来可以赚钱,并且收益应该也不差,但是如何有计划的卖出,因为我是长线投资者,所以注定了必然要经历一些过山车,但哪种过山车应该坐,而哪种又不应该坐。

先来看两个组合的收益图

上面是施庞指数


我的整体投资逻辑是基于以下三点:

1、整个市场的平均指数长期向上,源自两点:经济的成长、货币超发,整个社会的经济是长期向上发展的,各行各业的新技术发展,新劳动力的释放,长期来讲,会反应到股市整体上。另一点也很容易理解,货币发多了,始终会放映到股市上来,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和十年前对比起来,你在街上吃碗面都涨了一两倍了,人家股票涨点价,也是很正常的嘛”

这两者相加,大约是12%,得益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高速发展和货币超发,这个数在全世界来比都是最高的。

这12%的意思是,整个市场,不管牛熊,一直长期持股,所有的平均数是12%(时间上平均、股票上平均)

所以我的策略是绝大部分时间满仓持股。

鉴于未来经济发展可能无法再现前三十年的辉煌,这个数值我们打个折10%。

2、对于整个股市而言,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一部分票在高位,一部分票在低位的“混沌市”。特别是今后,股票发行的越多,出于不同阶段的股票就越多,和十多二十年前不一样,那时候股票少,都比较同步。所以对于牛熊而言有清晰的定义。今后的市场可能绝大部分处于这种结构市的情况。

那么,对于个股的选择,可以让我屏除掉那种出于高位的股票。进而,我的整体市值,是可以做到超越市场平均的。可以通过我做的这三个指数:底部慢等、施庞指数、价值投机都是超越了同期开始的$沪深300(SH000300)$ 的。

ps:有一种超越指数的误区,如果自己的组合的波动性设置得比指数大,而在考察期内指数上涨了,这种并不是超越了指数,而只是加大自身风险而得出的回报而已。在不加大自身beta的基础上,超越指数,才是有价值的。

按今年自己的实盘,以及这几个模型来看,这种优势这8个月下来大约超越了指数10%。我们打个折,每年超越指数8%

3、当市场整体出现极度膨胀时,即,超越上升通道上轨的区间,且偏离幅度达到一定值时,会陆续减至空仓,并且经历长达半年甚至两三年的空仓期。直到市场出现100支以上的底部可买票的时候,才会又开始陆续建仓。

换句话说:回避牛市顶部区域到熊市底部区域的大部分大幅度下跌。

比如说,回避掉07年熊市从6124至1644中的一大段,比如4800-2000点(永不追求精准的顶底)这种回避,产生对指数的第三个超越,最近这10年大约有3次机会,07-08、11-12、15-16,这种超越,大约产生8%的年化收益。

综上三点所述,即是我投资中最重要的基础逻辑。

好,那么问题来了。

那么究竟是应该死守20支(模型中个股的数量),一路从底部捏到顶部,这样的期限一般从1-3年不等,还是应该在中间做切换,而如果涉及到切换,那么切换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的切换才是最优的切换?

三种情况:

1、一路从底部捏到顶部,坚决不动。然而,这20支个股里一定有先冲顶的,和后冲顶的。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是,先冲顶的票卖出过后,需不需要回补未冲顶的票?

如果是完全的结构性行情,比如你的个股里有今年$煌上煌(SZ002695)$ 这种类型,我今年找出它的时候是3月10日,当时在它和全聚德里面选择了后者(真是哔了狗)对于我来说,正常的情况下会在30左右出货,即是说11月左右。因为这种票走完了, 却还有大量的票尚在低位(200支以上),以及更多的票在次低位。


但另外一种情况是,一只票都完了,这时候市场中已经没有处于完全底部的票。只是有一些次低位的滞涨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再去参与,而是应该逐步减仓,移至其他品种(比如,如果当时分级A有肉吃的话),或者直接购买固收产品。

原因是,如果一直采取回补策略。在不该建仓的次低位尴尬建仓,虽然短期内大概率可以顺着行情再走一段。但是这种策略最终会把所有资金回补到滞涨股里。而每一轮行情都会有一些滞涨股没有达到相应的幅度就开始下跌。那么最后的第三级(避开大幅下跌)的那一段将成为空谈。得不偿失。

2、采取以月级别为幅度,或者是上涨超过100%这种幅度为准的作为调仓标志。

比如$金路集团(SZ000510)$ 这种,我从7.02一直持有到15.6清理,扔掉它,再重新找低位的票。

但是这票明显还没完。

这种放弃是否值得,就很值得商榷,因为往往一只票从“绝对底部”收益为0爬升到30%是很慢的,大约需要几个月时间,而从30%攀升至100%大约只需要2个月的时间。而从100%收益至300%收益,却只需要短短2周。往往一个人坚守了很久,却在利润最丰厚的那一段放弃了。

而反观,有的人就会想, 那我干脆就直接来它爬升了一段之后的那一段来建仓好了。

这种追求效率的结果,最后往往伴随着很多次止损。长期下来的收益不一定会比底部开始从头拿的高,当然,有量化做为伴随的话,也是很可观的一种方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当然这种方式也能够避免部分的过山车情况,比如川润股份(SZ002272)这种连续三次过山车的情况,如果采取策略1来做的话,那么这两年时间,在不断的过山车,这种对人身心的折磨还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3、采取以日线为参考幅度,比如30%为界限进行调仓的标志。参考各种指标,比如周线级别达到超买情况,或者rsi、macd、bias、ENE、boll等参考的标志选择卖点了。

这种情况会避免过山车的情况,但是也会错过一些扶摇直上的机会。


总体来讲,三种方式,如果都采取定量的卖出策略,那么可以避免掉浮躁的问题。而这三种方式里面怎样还是“最优值”,我认为这需要大量的回测数据来证实。


最后,关于做T,我是拒绝的。买入就是买入,卖出就是卖出,我们不会因为一只票出现买入机会因为没有仓位而去买入一只没有到达卖出条件的票。

买入和建仓是一回事,持有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也不会因为一只票长期看好,已经脱离底部区域了,这时候我却要选择加仓。我的所有买入点,只能在底部。

做股票最重要的,就是不亏。


全部讨论

2016-12-01 22:40

非常同意- 但另外一种情况是,一只票都完了,这时候市场中已经没有处于完全底部的票。只是有一些次低位的滞涨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再去参与,而是应该逐步减仓,移至其他品种(比如,如果当时分级A有肉吃的话),或者直接购买固收产品。
原因是,如果一直采取回补策略。在不该建仓的次低位尴尬建仓,虽然短期内大概率可以顺着行情再走一段。但是这种策略最终会把所有资金回补到滞涨股里。而每一轮行情都会有一些滞涨股没有达到相应的幅度就开始下跌。那么最后的第三级(避开大幅下跌)的那一段将成为空谈。得不偿失。

2016-12-01 20:51

呵呵,呵呵,还是呵呵,我觉得不会,业绩不好,没什么想象空间

2016-12-01 20:47

真牛,但是我觉得像510这样的,是已经彻底走完了,我15.6没出来,不到15出的,我坚定的看空,至少到11.88才会有反弹,仅仅是反弹而已

2016-12-01 20:40

15.6卖的,好牛啊,没有交割单嘛

2016-12-01 20:31

货币超发的部分会像美国一样,通过一带一路,把人民币打向世界;成功的股票玩家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统,通过不断地交易去完善,就像是”仿生学“,回归到自然。

2016-12-01 19:55

兄弟,能否帮忙再看看金路集团,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