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投资总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拖拖拉拉到现在才写2022年的投资总结。2022年收益-8.01%。当然不能算是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好歹跑赢了指数。亏损的一年,主要收获是体会投资的不易。对待未来,想到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对于自己看好的标的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比如基本面的边际变化、技术走势等)做一些波段操作以提高收益。这么做的话也有风险,频繁操作会带入更多人性的干扰,可能一顿操作猛如虎,其实不如原地杵。不过想要多做些波段,其实也是在努力打破人性的弱点,因为持股不动的做法里包含着想要通过一个标的长期大幅的上涨来证明自己眼光的妄念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懒惰。至于如何避免越操作越差的情况,还是老办法,坚持满仓下的换股。在这个设定下,单纯出于择时的波段操作被限制了,要做波段就要更勤奋地扩大搜索范围,以求在更大范围的可选标的比较中找到可操作的机会。换句话说,如果自己不够勤奋,那也只能持股不动,守着自己眼前的这些标的,并承受因此获得的那点收益或亏损。

对相关标的的看法(按截至22年末的持仓权重从高到低排序)

紫金矿业:基本维持之前的认知。不过一年股价起起落落,让自己少了些股价一飞冲天的幻想(大约是之前在海控上赚快钱养成了坏习惯)。如果认定紫金自身的增储上产和外部的通胀环境是长期的,那反倒是为持续波段操作提供了机会,因为在漫长的逻辑兑现过程中,一定会有起起落落。

中海油:22年主要的收益来源,属于不舍得动的压舱石般的资产。关于油价,有一个不太靠谱的视角,就是俄乌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有人总结了前几次俄国对外用兵,油价都是要下跌的;如果这次油价能够长期维持在高位,那是不是魔咒就打破了,或者说某种难以认知的底层逻辑在悄无声息地逆转?不过既然要做波段,如果以后股价高了,也是可以考虑换的。

中远海控:22年主要的亏损来源,已经做了减仓,A股全部抛掉,目前只剩下H股,也同样不舍得动。周期波动如此剧烈,之前看多的理由,比如陆基瓶颈(写21年总结的时候对这点挺有信心的)、端到端、环保要求、集中度提升等等在运价下跌面前都显得虚弱无力,真是值得记住的经历。不过想到22年一年的盈利超不多就把H股市值赚回来了,而且这个盈利还是真金白银,就无法说服自己再卖出了。希望等哪天下船了,更能回头看清这次奇妙航程吧。

隆基股份:21年总结时对隆基还是颇有忧虑的(忧虑的是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而非企业自身有什么问题),后来也确实做了减仓,现在反倒很有信心。对于原先忧虑的行业瓶颈问题,现在觉得光伏在双碳发展中总有其一席之地,长期发展是大势所趋。阶段性的困难也总会不停出现,那就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如何操作了。对于隆基来说,期盼了很久的几件事情,也是预想中可以作为买点的几件事发生了。硅料的瓶颈解除、硅片开始价格战、股价随之探底,而同时一体化在推进、新电池技术在持续发力。还有一件之前没想到的利好,就是隆基组件在高位锁价,会在硅料下行周期里额外获益(即便考虑客户可能毁约,也终究是有利于短期业绩的因素)。于是在22年的最后一个月里持续加仓。

天能动力:年底前突击买入。经@快乐赌徒 推荐关注的,新冠阳的那几天得空看了看,觉得估值低有翻倍潜力,就马上动手建仓了。拓展的业务宁可信其无,关键还是核心的铅酸电池业务,行业内的护城河够深,所忧是“锂代铅”是否会颠覆行业。买入天能可以看作是赌铅酸业务不会被颠覆,并期待看空逻辑证伪后的估值修复。

格力电器:持仓再少也是定海神针。

潍柴动力:氢能还很遥远,暂时不考虑。就眼前的这些业务,可以作为一个低吸的潜在目标,毕竟跌多了。

清仓标的(按清仓时间从早到晚排序)

中国平安:买入的一个考虑是资产端可能在通胀导致的加息周期中受益,通胀和加息确实发生了,但问题是这俩发生在美国,而国内却是“以我为主”的情况。在认清这点后决定不再等待,换入股息更高的中建材。以后国内会不会也逐渐通胀和加息呢?还是有可能的。不过因为担心新冠对死差的影响,保险也不敢再轻易入手。

东方海外:属于打野操作,在减仓海控的时候换了一些,赚了一点就跑了。算是某种且战且退。

恒力石化:在年底前突击清掉的,一方面是为加仓隆基和天能,另一方面类似林奇所描述的基金经理心态,在持仓公布之前清理掉“赔钱货”,或者美其名曰新年新气象。奇怪的是我一个小散怎么也有这种脑回路。恒力买的不多,更多是为了促使自己去了解公司。看上恒力,初衷是作为持有中海油的一个对冲,即如果油价下行,可以通过换仓到恒力来做波段。但是恒力在高油价下的业绩和股价能有这么深的下探,也是出乎自己预料的。虽然清仓了,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看空,毕竟市场都这么悲观了,说不定蕴涵着机会,说不定可以再杀回来。

中国建材:也是年底前突击清掉换股,不同的是,比恒力仓位要重。中建材的投资还是值得检讨的,买入时的判断事后看有不少错误。认为水泥的需求会处在平台期缓慢下降,但22年需求的冲击比预想的大。看重矿山资产会在通胀周期受益,但没有重视煤价上涨对利润的侵蚀更为直接。需求和成本两头失算,最终业绩的下滑也是出乎意料的。业绩下滑后,原来看上去的低估值,似乎也不那么低估了。再比如水泥区域垄断的逻辑,也有制衡因素,比如跨省产能置换以及运输距离拉长。双碳长期看应该有约束产能的效果,但认为这种约束能维持行业盈利水平,更多是期待而非严谨论证。最后是中建材的多元化,对投资人来说其实本质上是公司替投资人执行了分散投资策略,借用巴菲特的话,是公司提供给投资人的“无知的保护”。

全部讨论

2023-01-31 14:43

仓位比例虽略有差异但主要持仓基本相同。陈总是我思考之路(不限于投资话题)的老大哥,有空多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