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总结(二):技术路线和行业空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锂产业链暴跌,叠加前两天智利传闻要把锂资源收归国有。这篇总结写在此时或许恰到好处。也许观点长期看并不正确,权当是对这段时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汽车出现的100多年,最初是围绕着燃料输出功率和可持续性做研发,体现出来的是发动机的研究要跑得快跑得远。第一次石油危机让工业国和主机厂意识到居然还有燃料安全性这个问题,也正是这样实用的契机才有了关于锂电池的研究,有了关于油耗的研发带来的主机厂的此消彼长,部分车厂开始着手储备备选方案,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欧洲和日本其实对于锂汽车不如中国积极的原因,人家亲身经历了70年代长达10年的下行周期,微观层面深刻经历着受制于人的痛苦,锂本质上和石油没区别,都不掌握在他们手里。

虽然我们有锂资源,但是按照目标公布的可用的勘探量来说,是远不足以满足全球每年8000万辆汽车的需求的,甚至不足够满足我们一年2000多万辆的需求。长期看,也许更应该担心的是锂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渗透率提升不是均速的,也未必一直加速,甚至不是必然的。每每锂遇到大的瓶颈时,储备了几十年备选技术的大车厂有足够的动力拿出来备选方案,甚至对富油国家来说完全可以倒退回燃油车,毕竟油的问题有现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参考,而锂会有新的问题。

也许可能的解决方案是,1)在对体积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里,用钠离子替代锂离子,比如储能,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对锂的压力。2)在对锂离子充放电不友好的场景里,仍然使用燃油车,但由于对石油总量需求下降,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石油安全的压力,毕竟我们也不是一点石油都不产。其次是在那些可以建设备选基础设施的场景里,使用氢能或者其他替代能源。3)然后是在使用锂离子尚且经济合算的场景里,加大锂回收和固态电池的研究,最大程度上降低对锂的单车消耗量。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进展的缓慢和地缘冲突的反复,很可能将来锂汽车的渗透率会在不同区域里受到很多反复,有可能在那些富锂国家,如果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产业链投资,可能那里的渗透率可以提升。但一旦当地供给出现问题,可能会给其他地区,特别是富油地区或者对地缘安全非常担心的地区的渗透率带来巨大的阻力。

这意味着,当我们重新计算行业空间时,锂汽车的空间未必有那么大,储能的市场很可能不一定是锂的。也意味着我们现在基于锂汽车一统天下的假设(也许有人不这么假设)下对于竞争格局的推演也许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些数字以后再补充,mark。

我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理解地缘安全的意义,理解矿这种看起来土的要死的生意的价值,理解科学研究务实的出发点,理解新技术出现的必然性和技术采纳要有激励的制度保障。跌一跌不是坏事,把风险暴露掉,把赔率跌出来,石油的故事需要替代方案几乎是确定的,虽然这种宏大叙事面前个体特别渺小也特别不抗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