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从科举到高考,谈谈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据“微言教育”消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不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各界媒体报道、引发公众广泛讨论。

说到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先例,影响深远,从此为后世选拔官员的方式提供了模板;宋朝对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对政治能力的测试;直到明清时期,该制度侧重考查儒家经典和经史知识,注重八股文写作能力,一度到达巅峰状态。

随着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如应试教育、制度僵化、重文轻武、官场腐败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系列内外压力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廷颁布《停止科举敕令》,正式宣告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废除科举后,清政府试图通过设立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方式,引入西方的教育和文化,以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高考制度在建立与停摆之间几经辗转,最终在 1977 年确认被恢复。

此后从 1980 年到 1999 年间,高考制度逐步完善,高校也逐步实施扩招政策,高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同时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都有了显著扩张。步入 21 世纪,从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到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为代表的多轮高考改革,代表着我国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不断努力。

在制度变迁之外,全社会对每年一度的高考也保持着持续关注。上到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考生综合服务保障、各高校组织人力做好考试招生宣传工作,下到民众自发组织护考车队在高考期间为考生保驾护航、网友们高度关注每年高考考题与内容等等,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甚至比肩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

高考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个人能力和学业成绩晋升至更高教育阶层的公平平台。作为一项国民教育制度,在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通过考取好的大学,学生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强未来就业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机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高考确实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关键机会。

作为一项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考试,社会的评价不全是正面。过度的关注和普通民众对其过高的期待,使得高考也常因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而受到批评。在高考备考期间,学生往往需要在极度的竞争压力中平衡学业水平与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其对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当今高考制度多少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而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也引起人们对其无法选拔出真正创新人才的担忧。

古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等名言流出,今有“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等励志名句贴于学校墙面,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亘古不变的是人们对人才的欣赏、对公平的渴望。

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仍持续发展和完善着。高考,它既是对古代科举制度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探索。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包含高考制度在内的教育体系也在逐步调整、不断改革。

无论未来如何变革,高考制度都将继续在教育公平、人才选拔、社会进步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又是一年高考季,愿年轻一代乘风破浪、金榜题名!

#高考# #科举史# #高考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