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新春特辑 之 “温故知新” 合集(上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新春伊始,回顾刚刚走过的2019年,信用债市场冰火两重天,机会与风险并存。一方面,一级市场持续放量,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也在不断暴露。从2014年超日债打破债券刚兑以来,企业债券违约便层出不穷。2019年,信用债市场更是出现了校企信仰打破、城投信仰受到冲击的现象,全年共有179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高达1400多亿。债券违约进入了新常态,违约风险也成为信用债市场重点研究方向。

为了总结过往企业债券违约的原因,以及揭示违约企业普遍存在特征,防范债券违约风险,我们团队特别推出了“债券违约·温故知新”系列专题报告。本专题通过复盘债券违约历史,寻找违约背后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对过往违约案例进行全面的基础上,我们也指出了相关风险点和警惕措施,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助益。

今天,我们的新春特辑将为大家分享前6篇“债券违约·温故知新”系列专题报告。

专题之一:从国内首只违约债券说起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2014年“11超日债”打破了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成为我国首例违约债券。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超日改变销售政策,致使应收账款堆积、难以转化为现金。随着光伏补贴的减少和“双反”政策打击的到来,超日营收开始大幅下滑。

但是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超日仍大幅举债投资。逾期借款和还款诉讼等负面事件,严重影响外部融资渠道,流动性危机积重难返。内外交困之下,超日最终走向违约。作为首只违约的公募债,超日的违约可谓充满了悲情色彩。那么从这一违约过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范债券违约风险?

专题之二:担而不保,压倒私募债的最后一根稻草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继“11超日债”发生违约后,“13中森债”因公司出现流动资金周转不畅,未能按时付息,但其担保人中海信达拒绝代偿。随后,中海信达所担保的15只债券中又有6只私募债先后发生违约。而另外一家担保机构--海泰担保由于前期担保激进,担保风险加大,继而在陷入较多的诉讼纠纷后,经营能力下滑,同样无力代偿债券。

外部担保是债券违约前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发行人丧失偿债能力,此时担保人如果也拒绝代偿或无力代偿,那无疑是压倒债券履约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在债券投资中,从担保人或担保机构层面入手,侧面评估违约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担保人的代偿意愿和代偿能力如何评估?担保人的担保风险如何识别?我们将在报告中逐一呈现。

专题之三:警惕企业盲目转型 -- 来自湘鄂情的启示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湘鄂情的前身为北京湘鄂情酒楼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餐饮。2012年四季度以前,公司整体经营向好。但随着2012年底“八项规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高端餐饮业受到重创。主营业务难以为继之后,公司选择走上了盲目转型之路。但盲目转型没有带来预期效果,转型投资挤占公司资源又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无暇顾及主营致使丧失核心竞争力,最终走向违约。

湘鄂情的违约,折射出的其实是行业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以及盲目转型下,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那么我们该如何评判行业政策冲击对企业经营波动的影响?行业冲击之下,企业盲目转型或多元化的风险又该如何去识别?

专题之四:从特殊收付款模式,看企业违约端倪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四川圣达以制动鼓和生铁为主营业务,受行业景气度影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足,经营亏损严重。而公司所采用的业务结算模式更是使得公司经营雪上加霜,让企业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12圣达债”也因此最终走向违约。身处船舶行业的春和集团,生产经营往往需要大量垫资,现金流严重依赖订单汇款情况。金融危机以来,船东集中拖延交船以及撤销订单,让春和集团的持续经营能力进一步降低,资金链紧张,现金流耗竭。

企业的结算模式直接影响流动性,一些企业所属行业特殊,采取的特殊销售结算模式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压力紧张。而另外一些企业本身虽然并不属于特殊行业,但因抢占市场或在与客户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困难,往往也会采用特殊的结算模式。因此我们基于特殊结算模式的视角,针对如何识别企业经营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警惕措施。

专题之五:过度投资之殇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幅举债融资进行过度投资,易对资金链产生过大压力,造成资金周转不力,加剧债券违约风险。乐视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上,持续通过大量举债和投资并购来快速扩张,但烧钱扩张并未带来较高的预期利润,流动性压力反而不断增加。沪华信大幅举债进行多笔海外投资,海外投资风险积聚叠加股东负面事件造成融资条件收紧,最终走向债券违约。丹东港在行业景气下行、利润率下滑的多重不利背景下,依然选择激进投资,最终资金链断裂引发持续暴雷。宏图高科在自身主业恶化的情形下,试图通过投资其他行业来达到外生增长,过度投资导致公司经营雪上加霜。

投资过度其实是一个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持续激进的投资活动将不断消耗企业自有资金,同时通过推高企业债务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息支付压力及滚债压力。那么对于企业的投资过度问题,我们该如何提前进行预警和排雷呢?

专题之六:慎辨实控人风险

(点击上方标题可阅读原文)

企业与实际控制人之间密不可分。一旦实际控制人出现问题,轻则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发展,重则会使企业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甚至会导致债券违约乃至企业破产重组。南京雨润实际控制人祝义财在2015年被监视,当年企业的经营状况便受到了冲击,债务负担加重,业绩也出现大幅下滑。山水水泥也因实控人发生股权争斗,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正常经营受到影响。而华阳经贸由于实际控制人资质受到质疑,在行业整顿背景下,难以获得外部融资。

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实际控制人都是企业发展过程的灯塔,辨别实控人风险对债券违约风险识别来说十分重要。从相关典型案例中,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明确实控人的性质?在实控人发生突发事件后,又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后续发展呢?

相关报告原文链接

1.【深度】从国内首只违约债券说起

2.【深度】担而不保,压倒私募债的最后一根稻草

3.【深度】警惕企业盲目转型——来自湘鄂情的启示!

4.【深度】从特殊收付款模式,看企业违约端倪

5.【深度】过度投资之殇

6.【深度】慎辨实控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