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须打磨“金刚钻”才能做好农险这个“瓷器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的双重动力下,中国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数量从最初的个位数增长到了近40家,2023年实现农险保费收入1430亿元。尽管农险机构不断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及技术引进等方面下功夫,但距离市场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只有不断“扩面、增品、提标”,走精细化、专业化之路,中国农险市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刊记者/郭力芳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交了几千元保费,赔了数十万,真是没想到。”农户老张感叹农业保险给自己带来的实惠。2023年8月,哈尔滨双城区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投保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险的老张,有了农业保险的托底,逃过了一劫。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保障的一种赔偿保险,可以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者在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时,通过保险保障弥补或减少经济损失。也因此,农业保险对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及监管大力引导之下,中国农险市场发展步伐也明显提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农险保费收入1430亿元,增速为17.3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联合燕道数科联合发布的《2024年中国保险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3年,农业险保费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财产险业务结构中,农业保险占比靠前,为10.51%,而其他险种比例均低于10%。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是全球第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业保险深度(保费规模/第一产业增加值)超1.5%,农业保险密度(保费规模/农业从业人口)超700元/人。

为何中国农业保险增速猛蹿?中国农业保险呈现出哪些特点?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中国保险家》近期对此进行了调研。

“插不插手”要看国情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保险诞生已超过300年。

创建于18世纪初的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目前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规模。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农业保险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725.4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5%。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既有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菲律宾、毛里求斯、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目前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模式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国家要“插手”,政府充分发挥在农业保险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对政策性农作物保险进行经济扶持,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有健全完善的农作物保险法律体系,实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第二种模式是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农业保险最大的特点是互助性和民间色彩,农户加入的农业保险相互会社不以盈利为目标,在上级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工作,直接面向农户,负责办理农户投保业务、收取参保农户保费、评价灾害损失程度、向农户支付赔付金等经营活动,同时统一开展打药、开设畜禽诊所等防灾工作。

第三种模式是以西欧国家为代表。

主要特点是国家“不插手”,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公司、部分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投保为自愿行为,国家为了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和税收等政策优惠。

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从各国经验看,运用哪种农业保险体系,要具体国情具体分析,即使其它国家的经营模式再好,如果生搬硬套,也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另外,农业保险还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农业保险体系也会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还值得借鉴的一点是,国外发展农业保险是立法先行。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过程中,用法律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如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的《联邦作物保险法》、加拿大的《农作物保险法》等。

由“办不下去”变成“香饽饽”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国农业保险的命运可谓是几起几伏。梳理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总体上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2年到2003年,属于恢复与波动阶段。

中国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业务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86年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成立,以经营农村保险业务为主。1992年,该公司农险保费收入达到8.62亿元,1993年保费增至13.9亿元。同时,赔付率也大幅上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达到119%。

随后几年,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重回商业化之后带来的结果是:队伍解散、机构撤并,改革前功尽弃。

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今,属于破冰与升温发展阶段。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业保险的春天才真正到来,从这一年开始,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有条件的给予保费补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险。在此期间,相继诞生了安信农险、安华农险、阳光农险等多家农险公司。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为部分保险提供财政补贴,国元农险、中航安盟应运而生。

2012年,《农业保险条例》颁布,先后出台农险经营资管相关规定。更被市场所看中的是,中央财政补贴的正式管理办法出台了,一批财险公司紧抓政策商机,2015年又开始经营农险。

从2020年开始,中国农业保险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478亿元,为1.6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5万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562亿元,同比增长18%。以宁夏为例,除了中央补贴稻谷、小麦、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之外,自治区财政还补贴当地特色农作物,包括枸杞、酿酒葡萄、西瓜,县级财政补贴险种又扩大到西红柿等露地蔬菜。

从国家到县级政府的层层财政补贴,成为各大险企纷纷开展农险的最大动力。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千亿农险的蛋糕中,79%被人保财险、中华财险(前身是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太保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等瓜分。而农业保险一时成了财险行业里的“香饽饽”。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给农业保险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农业保险生机而蓬勃的春天,真的来了。

险企磨金刚钻,揽瓷器活儿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提供财政支持,为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公开数据显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从最初的个位数增长到了近40家,包括5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和30余家经营农险业务的综合性保险公司。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各大国有险企以及地方企业积极创新,不断拓展产品和服务的边界,纷纷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以及技术引进等方面下功夫。

在产品创新方面,各家保险公司紧密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风险等级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业保险产品,涵盖了从最初的粮食作物到养殖业、渔业等多个领域。针对高风险农作物,一些公司推出了高保障、高赔付的保险产品;针对低风险农作物,推出了保费低廉、保障适中的产品,让农民在获得保障的同时不会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

在服务优化方面,各家公司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客户服务上做到精益求精。例如,人保财险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农业保险与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联动,创新推广“保险+期货”模式,公司承保的陕西黄陵县苹果“保险+期货”入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等机构发布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国寿财险依托农机局对农机用户开展“车险+N”服务,提供各种救援及上门服务等。

在科技赋能方面,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手段,对农业风险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和定价。

例如,人保财险的农业保险App“耘智保”让农户自主报案,农险案件处理使用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大大提升了理赔精准度与效率;

太保财险采用e农险以及无人机配合天气预警进行灾害监测,外聘卫星遥感科技公司,全流程对承保的苹果、核桃、梨等进行生长、受灾监控及灾害预警;

中煤财险协同林业农业专家,在春播前捐赠无人机、农药喷雾器、声呐光波驱赶器等防灾减灾物资,降低春播作物风险损害;

阳光财险为农户提供阳光天眼预警精灵小程序,依托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对接14类气象预警数据和台风实时路径数据,用科技手段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为农户提供灾害预警等增值服务……

农险遇冷,应走精细化、专业化之路

相比政府与险企的热热闹闹,某些地区的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反应却有点冷淡。

河南农民老李在2023年的那场雨中损失惨重,指望保险能赔付一些,没想到,“20亩小麦全买了保险,每亩交8元,而受灾后,一亩地赔了20元,除去保费,每亩地等于只赔了12块钱”,经过此次“教训”,老李表示,今后再也不买了,“没啥用”。

宁夏农民老王也曾被保险“伤过心”,多年前承保的果园果树遭霜冻,据说农场给果园统一买了保险,但最终不了了之,至今提起来,老王说:“不知道当时农场到底买没买保险,反正现在我们不会买。”

随后,本刊记者约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部分小规模农户,普遍反映对农业险“不了解”“没听过”。深入了解后发现,中国农业保险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民的投保意识不高,虽然有国家政策补贴,但是农民在经济上承受能力脆弱,对于超小规模的散户,其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其次,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赔付标准不明”等现象,农民没有得到预期中的赔付款,对保险失去了信任,而宣传力度也没跟上,导致缴费积极性很低。

缺乏专业的保险人员也给农业保险的发展拖了后腿,长期以来,中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

另外,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雷同,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诸多因素让农业保险在部分地区部分农户中遭到冷遇。

针对此,相关专家建议,中国农险应该走精细化、专业化之路,还需朝着“扩面、增品、提标”的方向完善推进,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共同合作发力。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和法规建设,完善农业保险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要补足农业保险人才缺口,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险企要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适合农业生产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增加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农户的风险保障需求;还需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了解真实需求,调整服务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优化保险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无论是政府还是险企都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鼓励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历史时期,农业保险虽面临一些挑战,但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发力下,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