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比知识还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比知识还多》是目前看过最系统的关于如何思考的书。很佩服外国人,写书都很系统,把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能写出规规矩矩的板正东西。希腊哲学里,类似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很多逻辑思辨在,可能一脉相承了下来。这本书教了思考的一个体系,系统比较完备,但缺点可能是限制想象力,虽然书中反驳了这点,暂时存疑吧。这里列举一些有用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书中观点的思考。

1.PMI思考:要思考一件事情/一个观点,需要思考正面,反面,以及有趣的点。和国人从小到大的辩证思考有共通之处,书中增加了一个”有趣“的角度。这一点知易行难。

2.CAF思考:要完备的思考,尽量想想遗漏了哪些。类似金字塔思维的不缺不重,作家写作的反复修改,程序员对算法的迭代优化。尽量想想遗漏,进行优化是好习惯。但同时也要切记完美是完成的敌人,大部分时候优化到很难优化即可,遗漏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初期把一些思考中明显的遗漏补缺。

3.C&S思考:思考后果,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关于长期,有时长期主义是要保短期的,短期活不下去的时候要注重短期,才能活到长期,也是长期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4.AGO:明确自己的目的,他人的目的。计划到了一半往往忘记了目的,目的如北极星,可以航行中时刻纠偏。

5.FIP:不同的事情重要性不同,列举出的要点要思考每个点的重要性。太多的研报列了一堆观点,然后默认这些观点同等重要。比如说手机和造车对苹果的影响就不一样大。

6.OPV:思考其他人的观点。同理心的一种。

7. 两个人的观点要思考一致的地方,不一致的观点,中间的观点。两人观点对立不一定是所有观点对立,可以求同存异。

8.好的思考需要有结论。思考需要一个终点,至少需要一个中继点。

9.好的结论需要证据支撑,不同的证据有不同的置信度。结论缺乏支撑容易想当然,数据是比较客观的,至少可以容易复盘。同时得到结论的过程可以尽量保留,便于以后回头检查。类似“我早就想买xxx,只是忘记了”,大部分时候通过记录可以有效避免和优化

10.没有数据支撑的结论可以分为自己的主观经验(身边人的例子,自己相信的….),和他人的经验(论文,专家文章……),要估计置信度。对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区分的目的,是区分的同时保持检验,筛除不牢固的思考地基。

11.结论可以拆解为逻辑链,逻辑链的成立需要前提成立以及逻辑成立。证伪可以证伪前提,也可以证伪逻辑。比如”天气热,小麦产量变低“,需要“天气热”的前提,以及“天气热导致小麦产量变低”的逻辑,才能得到“小麦产量降低”的结论。

12.区分事实和观点。保持检验之心

13.随机输入可以带来创造力。思考一件随机的东西,启发要做的计划,可以得到一些创造性的结果,比如蜂巢算法、蚁群算法。

14.列举方案/观点缺点的时候,一定要思考缺点能不能解决,能轻松解决的就不是缺点,能用计划解决的会带来新的方案和观点。这点也常常忘记,缺点大部分是可以改变的。另外很多缺点虽然不能改变,也可以利用。

最后的总结是,思考也是一个技术,需要学习和练习。想要接近理性,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思考保持清醒之心。